先导和示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解析淮安体制机制
江苏省淮安市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构建权责明确、高效统一、保障有力的体制机制,争做京杭大运河沿线设区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导和示范,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累了经验。
淮安在全国首家创设 “建管办+集团”管理模式
大运河淮安段涉及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和盱眙县等县区,主航道总长93公里,主要包括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含里运河、中运河)、黄河故道淮安段、张福河、盐河和通济渠(汴河)淮河口段等。2020年3月30日,淮安市委市政府举行市大运河办、市文旅集团揭牌仪式。市大运河办作为市级综合协调和督导指挥机构,统筹推进全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组建市文旅集团承担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工作,为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打造了实施载体。领全国之先探索“建管办+集团”模式,不仅是淮安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以及工作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更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树了样板。2021年8月,淮安市委编委会审定印发了淮安市首家事业单位“三定”方案——《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机构职能编制规定》。该《规定》明确市大运河办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44个,内设政策法规处、计划协调处、建设管理处、督查考核处等9个内设机构,赋予了大运河办承担全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主要是“抓规划、抓推进、抓督查、抓考核”,具体包括统筹推进大运河淮安主城区段重大项目建设,负责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合执法,牵头淮安大运河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考核等职能。此举标志着淮安市率先完成了全国首家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体管理机构的多项流程。
淮安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体制优势,运营机制得以优化
一是建立“1+1+N”规划体系。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统领,编制完成《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规划》,补充完善了道路通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行业专项规划。出台了《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景观风貌及配套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为百里画廊建设提供了标准指引。
二是制定出台“意见”和“决定”。围绕百里画廊市级规划落地落实落细,精心研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百里画廊“淮上四卷·运河八园”8大重点建设任务和5项重要配套工程。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样板”的决定》,进一步强化百里画廊建设的法治支撑。
三是纳入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体系。将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建设纳入了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指标考核体系,科学设置百里画廊项目考核“权重设置、任务分解、计分办法”。按照“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半年评估、年终考核”的路径,采集项目数据,实行考评计分,高标准完成县区、相关园区百里画廊项目建设个性指标考核,有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速增效。
淮安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跨学科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为“走在前列”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组建淮安市大运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作为市级决策咨询机构,与在京高端智库进行深度合作,共建研究基地。二是遴选一批市内外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政策、战略规划、文化保护传承、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具有不同优势学科背景专家、智库,围绕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联合研究,切实加强淮安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应用对策和战略前瞻研究;三是研究基地联合高端智库建立针对大运河研究的智库工作机制,确保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果质量,持续促进淮安大运河研究对中央和江苏省的建言献策“看得远、盯得准、靠得住、用得上”,切实有效助力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
(文章来源: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
专题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