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南:更好发挥国资央企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由中国政策研究会、企业观察报社举办的2023央地合作论坛的主题是“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国资央企的使命,也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要任务”的时代要求。
借此机会,我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谈几点看法。
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好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二十大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把区域协调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
国资央企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109.4万亿元,2023年度入围世界500强的国资央企47家,占中国内地和香港入围企业数的34.6%。在落实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资央企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这是国资央企的职责使命,也是国资央企的实力所在。
三大途径和八个方面
2022年11月和2023年5月、9月,受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托,国资委老干部局组织部分老部长分别赴海南、贵州、辽宁调研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从调研的情况看,国资央企主要围绕“三大途径”“八个方面”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大途径:
一是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央企本身,自身强大了,就会带动地方经济更好地发展;二是加大对地方的投资力度;三是深入推进央地融合发展。
八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地方经济有效运转。在海南的国资央企积极参与绿色能源建设,保证了海南自贸港建设对能源的需求。2022年年初,由于煤电价格脱节等多种原因,全国大多省市出现限电拉闸现象,海南与北京、上海是三个没有限电拉闸的省份。应该说,国资央企的电力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长期以来,鞍钢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鞍山市的60%、70%和40%左右。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鞍钢三年实现三大步跨越式发展,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分别突破3000亿元和300亿元关口,为鞍山市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三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助力地方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沈飞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44.2亿元,年均增长37%,专利年均增长52%。沈阳机床围绕“五轴、复合、高速”“智能、高效、自动化”进行研发,保持和巩固了国内机床行业领先地位,为辽宁装备制造迈向中高端提供了央企支撑。大连石化院携手在辽企业,从技术创新战略、创新抓手、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布局,加大催化剂的研发试制和技术转化,为辽宁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科技力量。
四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助力地方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在贵阳的中国航发黎阳公司围绕高端制造,有序推进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有效补充能力短板,形成了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沈飞公司围绕航空主业,布局沈阳“南北两区”核心航空产业板块,做强辐射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核驱动”,拉动了供应链产业链的共同增长。
五是用好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助力地方不断增强产业优势。鞍钢着眼于世界级规模、世界级成本、世界级产品,大力实施基石计划,解决我国铁矿石短缺的问题。其中,西鞍山铁矿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增加千万吨级的铁精矿产量,有效提升了鞍钢铁矿石的自给率和产业链的可控性,巩固了资源安全屏障。
六是重组整合地方国企,助力地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鞍钢重组辽宁本钢,当年实现本钢扭亏为盈。通用技术集团2019年12月重组沈阳机床,2022年销售收入比2019年增长112%,三年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沈阳机床。招商局集团重组大连港集团和营口港务集团,实现统一运营管理,全面提升了辽宁港口的综合竞争力。
七是加大绿色投入力度,助力地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鞍钢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项目344项。同时,强力推进矿山复垦,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3800余公顷,复垦率达到91.6%,16家矿山被授予“国家绿色矿山”称号,矿山生态园成为“国家绿色矿山示范基地”,为辽宁加快绿色发展作出了央企贡献。
八是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为落实二十大提出的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要求,今年3月1日和6月25日,先后召开辽宁和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和国资央企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确定了辽宁与央企100个重点合作项目,实现重点领域10个,意向投资规模近万亿元。
同时,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与辽控集团、金控集团发起设立了规模100亿元的辽宁振兴发展基金,为央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了资金支持。
六个有待加强
在看到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央地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中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六个有待加强。”
一是国资央企龙头企业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对于地方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沈飞作为辽宁航空龙头企业,本省零部件配套率只有10%左右;沈阳机床的配套率在本省也不高,原因比较复杂。
二是科技创新市场化不够理想,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待加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大连石化院具有70年建院历史,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和省级研发机构28个,申请国内外专利10209个。近年来,研发了一批符合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果。但从我们调查看,目前的研发成果大多处于中试阶段和试验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有待加快。刚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华录集团在光储方面起步比较早,技术也比较领先,但是也没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并没有在大连形成光储产业集群,拉动作用比较有限。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足,助力地方产业变革和结构调整拉动作用有待加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是方向。辽宁拥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预计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才能达到8.5%左右。从局部调研的情况看,这几年中央企业投资中西部、投资东北地区,往往是更热衷于基础设施项目——风电、光电、抽水蓄能,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都不是太多。很可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不会缩小,而是还会扩大。产业是基础,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足,地方也没这个实力。
四是新建国资央企总部分布明显不均,总部经济助力东北和中西部作用有待加强。近年来,国资央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步伐加快,陆续组建了一批新的国资央企,但新组建的国资央企总部基本上都落地在东部沿海,甚至以中西部国资央企为主组建的企业总部也落地在沿海大城市。
五是高水平科研生产团队组建困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作用有待加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但在西部地区、东北三省普遍面临高水平团队组建比较困难的问题。像我们调研的航发贵阳公司,以及沈飞、大连造船厂,普遍反映高级技工、复合型人才短缺,现有人才能稳住难度都比较大。
六是支持地方国企发展壮大不够,央地融合创新发展有待加强。支持地方国企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在产业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两张皮、双轨道的现象,这个工作也有待加强。
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着这些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既有体制性原因,也有观念性原因;既有地方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人才支撑不足的原因;既有地方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既有一些地方营商环境需要改进的原因,也有国资央企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的原因;既有央企自身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也有国资委以及有关方面怎么更好地考核国资央企的原因。
找准投资点位
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央地更好地融合发展,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促进和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奔着问题去,奔着原因去,奔着目标去,真正地找准原因,一地一策才能把央地进一步高水平、高质量合作有力推进。
从国资央企本身出发,要深入研判投资环境,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实现战略对接,找准契合点位,在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央地共赢、融合发展。
怎么找准投资的点位,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关键。
一是要着力做好稳增量、稳存量、扩增量的工作,进一步夯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二是加快补短板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深化合作,进一步向具备条件的地方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
四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央地互利共赢。
五是深化国资央企分类改革,进一步调动国资央企融入地方。这里主要讲的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提高这些地方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六是支持地方国资监管机构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和协调推进能力。我们到地方调研,也与所在省市国资委开了一些座谈会,这几年国资央企不但是加大内部战略重组、专业化整合,也加大对地方国企,以及民企的重组兼并,总体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地方国资委协调统筹能力欠缺,地方国资委在省里的话语权、资源调配权较弱,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地方国资机构统筹资源协调推进的能力。
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需要国资委和国资央企层面加倍努力,也需要国家层面和有关部委大力支持,特别像东三省,要像海南自贸港一样给予特殊政策,才能真正实现东北振兴。需要各方凝聚力量,多措并举,共同谱写央地合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