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落实ESG工作不是拯救地球、社会,而是拯救企业自己
目前,推进ESG的工作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混淆社会责任报告(“CSR报告”)与ESG报告、各类评价体系混乱榜单纷飞、以漂绿手段刷高分等问题,甚至有人鼓吹ESG理念本就是西方阴谋论。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被各国认可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强调在追求经济繁荣时要兼顾社会公正、环境和谐、合作治理。ESG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企业层面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针对我国现阶段落实ESG工作呈现的重点问题,同时为了探索我国ESG工作的发展前景,企业观察报专访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企业观察报:你曾说“可持续商业的发展,需要企业从CSR的修补性思维提高到ESG的革命性思维上来”。能否阐述一下CSR和ESG的异同?
诸大建:目前,很多人把CSR和ESG之间画等号,其实是从源流上就混淆了二者。
要说明二者的异同,需提到“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模式,即弗里曼商业范式。在20世纪,弗里曼认为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赚钱,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不擅长解决社会问题。
之所以说CSR是打补丁,就是因为“利润最大化”模式在经过发展之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升,逐渐形成了开明的股东主义,简言之就是企业持股人在赚钱后认为企业确实应多承担一些社会公益事务。
虽然名为“开明”,但内里潜藏着两个概念:一是企业的社会公益事务是可做可不做的,二是企业只有在做大之后或盈利之余才能顾及社会公益。
不同于CSR这样的选做题,脱胎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ESG是一道必做题。
在1992年到21世纪初,联合国制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支柱模型。这四个支柱模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到200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到企业层面才能得到广泛发展。于是他就请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出一个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支柱归纳为2个方面:经济一类的商业利润作为财务绩效,环境、社会和治理作为非财务绩效。
企业观察报:能否概括一下ESG和CSR的主要区别?
诸大建:相较于CSR,ESG有三点重要特征。
一是ESG有一套制度性的规范,意在引领企业的制度性变革,甚至是企业再造。绝非CSR报告那种简单地呈现与主营业务无关的社会好事。
二是量化。尽管目前的量化工作存在一些难度,但量化势在必行,没有量化就无法对比。
三是ESG强调工具的运用。工具包括重要性分析、利益相关者整合分析、供应链分析等,这些都不是CSR报告要求的。
总而言之,ESG是专业性思维,需要介入企业的运营部门、供应链、主营业务。如果企业此前负责CSR工作的人想接手ESG工作,也必须接受专业训练,因为CSR始终是在从属地位,远离企业核心。
企业观察报:在国内有哪家企业因为混淆了二者而吃苦头吗?
诸大建:我国的某家知名酒企在2021年首发ESG报告。从成品来看,可以推测报告写得很辛苦。但明晟最后给的评分是“CCC”,也就是最低一级。究其原因,是该知名酒企尽管列了几十项社会事务,但都与主营业务隔着距离,等于是做了无用功。
身为一家酒企,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水资源,通篇看下来却很少涉及水资源。那这份ESG报告就是非专业的。非专业的报告被打低分,是意料之中的。
“有ESG报告但说不到点上”的情况在中国企业中是比较普遍的,公布ESG报告不是赶时髦。现在,我国企业的ESG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第一脚就路子不正,那今后的问题会更多。
企业观察报:目前,一些企业的ESG报告只是CSR报告的简单调整和补充。你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诸大建:这是一种浪费,浪费了ESG对企业的变革作用。
今年8月,最新的世界500强榜单公布,中国企业的上榜数量连续五年居第一位。上榜数量说明中国企业的“大”是客观事实,但做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ESG就是帮助企业从做大到做强的关键。
如果企业只是将CSR报告换汤不换药地改写成ESG报告,里面还是无法定量核算的“好人好事”,报告也就无法被评级机构或会计事务所接受,等于是游离于正轨之外。
比这更严重的是漂绿。比如一家企业以火电为主要能源,大用火电之余又在厂址附近植树造林,试图用绿化掩盖碳排放,实则根本没有改变主营业务。这样自欺欺人的做法是没有用的。
不夸张地说,落实ESG工作不是拯救地球、社会,而是拯救企业自己。
企业观察报:有人认为做ESG工作其实是在损耗自身的利益。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诸大建:这种观点也是混淆CSR和ESG的结果——相较而言,CSR才是烧钱。
我们常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而ESG强调的是可持续的商业文明,其本质是“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ESG的基本立足点是企业的商业机会来自解决的社会问题,越能解决社会痛点越有商机,社会价值能带来商业利润,而不是商业利润引领社会价值,商业利润导致社会价值并不必然。在这一点上,ESG和CSR截然相反。
ESG能让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兼顾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样就能降低成本和风险,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再举个商业利润和社会价值紧贴的例子。商业利益的重要来源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减碳,一家企业解决得越好,稀缺性就越大,就越领先于同行业,商业回报就越高。在股市投资中,即使一家企业很能赚钱,但如果它在环境问题上有污点,也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对它的选购意愿。
已有权威报告指出,判断一家企业的企业绩效投资时,财报只提供了5%的基础资料,而95%来自非财报的社会绩效、环境绩效和治理绩效的表现。
以日本的东京电力为例,此前它在股市上的表现一直很好,但因为核污水排海,虽然其经济绩效仍然很高,但现在的总体打分已经下滑了。
今天,单一经济目标的企业已寸步难行,想做好做强,就必须做商业利润和社会价值的双价值企业。
企业观察报:进一步在中国企业中推进ESG理念,会面临哪些阻力?
诸大建:首先,很多人认为ESG就是CSR的深入,在原有社会责任报告里引进一点碳指标之类的内容就可以了。这一点亟须纠偏。
其次,有人把ESG视为西方的阴谋论,认为它是西方势力遏制中国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前文咱们已经有过交流——ESG理念不是西方提出的,而是联合国提出的。它也契合了我国的发展理念。
但还有一大障碍是很多人都以为ESG是和资本市场绑定的。现在ESG领域的热点问题是信息披露,因为信披直接关系到融资。不上市的企业是可以不理会的。
可是,像远大空调这样的家族企业是不上市的,不过却在绿色经营方面得到过联合国的表扬。
事实上,ESG工作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执行的。
企业观察报:这个问题很急迫吗?
诸大建:明年欧盟的碳关税政策就要执行了,跨国企业必须做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即“SBTi”)指标,需测算跨国公司产业链企业的碳排放。
SBTi是2015年由CDP(英国碳披露组织)、WRI(世界资源研究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UNGC(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等联合发起的倡议,其要求企业加入者以及其他相关者提出符合《巴黎协定》温度控制目标1.5度的碳减排承诺、减排目标和实施路径等。其中,具有方法性意义的是有关碳排放三个范围的分析,范围1和范围2要求降低企业运营中的能源相关碳排放,范围3是要降低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中的物质隐含碳排放。
很多不上市的中小企业就是跨国企业产业链上的一员,任意一家企业放弃ESG工作都会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在这样一个企业生态圈里,不做ESG的企业是留不住的。
企业观察报:也就是说企业不做ESG等于坐以待毙。目前,国内很多机构都在提出自己的ESG评价体系,这有可能帮助解决该问题吗?
诸大建:坦白讲,我从来不看某些机构公布的ESG榜单,而且我认为国内这种指标林立的时期马上就要过去了。因为我们的ESG评价体系决不能脱离国际标准,就像是造汽车一样,上面的装饰可以不同,但基本的轮子需要兼容通用。
目前,ISSB理事会已与中国财政部展开合作,监管部门也在主动介入,目标就是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本土ESG评价体系。
企业观察报:在本土ESG评价体系方面,中国特色还能不能体现?
诸大建:可以,但目标应该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兼顾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其基本要求一定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而非“中国特色”。
不同于上交所、深交所的自愿披露,港交所要求强制披露ESG报告,且在内容上严格执行ISSB的标准,还要求四大事务所审计披露公司的财报。这就是跟国际接轨。港交所是中国企业向海外融资的窗口,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的约有上千家。中国企业如果想变强,想走出去,就一定要认同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做调整才是可行的。
再比如党建、扶贫这类工作,是我们的国情需要,中国企业必须做这样的工作,但没必要把它写进ESG报告中。再或者,我们可以做“1+N”的ESG报告特色设计,“1”一定是国际通用标准,“N”可以收纳各类特色的事务工作。
企业观察报:今天很多国内企业都在积极撰写ESG报告,但多数企业还不得要领。你认为ESG报告的关键点是什么?
诸大建:一是重要性分析。咱们刚才聊过了ESG和CSR的源流区别,而在报告呈现上,二者的首要区别就在于重要性分析。
所谓“重要性分析”,就是既对企业重要,又对利益相关方重要的风险事项。这些事项不会太多,没有几十项,但都是确定的可衡量内容,例如可持续供应链、人力发展与保障、支持国家战略、绿色运营、责任投资等。想写好这一部分内容,绝不是找几个写手堆一些材料就能做到的。
二是企业要界别自己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并确定与每一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方式。前面提及的重要性分析涉及的风险事项都来自利益相关方,所以应对外部风险先要明确内部组织系统的职责,比如人事部门对应着劳动力资源,财务部门对应着投资人,营销部门对应着消费者,运营部门对应着供应链,公关部门对应着政府与社会。企业和政府如何沟通,和投资人如何沟通,跟员工如何沟通等这些沟通方式和结果都要写入ESG报告。
企业观察报:打断一下,这样繁杂的事务应如何协调起来?
诸大建:所以ESG工作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丢给一个公共事务部门是做不到的。只有一把手才能将企业内部部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一一对应起来。这一工作的全称是“利益相关者整合管理”或“企业内外整合管理”。
以国内某家成功落实ESG工作的企业为例,该企业在董事会层级设有一个ESG决策委员会,决策委员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并拥有专业的ESG报告团队,同时各部门负责人都加入了执行层,因而形成了完备的组织架构。
企业观察报:还有什么关键点?
诸大建:企业必须认识到ESG不是运营管理的范畴,而是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
一件产品的供应链可以延伸到世界各地,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分别是多少,发现控制哪些环节才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作为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企业,须从运营管理到整个供应链引入碳中和循环经济概念,应通过控制和优化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观察报:怎样做才能让中国企业ESG工作的三大领域协调发展?
诸大建:在当下的大环境中,ESG工作的三大领域并没有实现协调发展。三大领域中,环境的专业领域做得最深入,而社会和治理暂时没有很好的量化。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的ESG工作起步确实比较晚,还需要一步步地细化。
不过,中国具备一个优势,那就是有政府的多个部门在自上而下地推进ESG工作,上升趋势很强,这在美国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推进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注意跨部门协作,要考虑所制定规则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