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能源央企加强保供 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

入冬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寒潮降温和降雪天气,为了有效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多家能源央企多措并举保障能源安全供应,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守护万家“烟火气”。

为电力安全保驾护航

2023年12月中旬以来,华北多地出现强降雪,气温持续下降。12月15日夜间,冀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为应对低温天气,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运用卫星预警、无人机作业、人工特巡等立体化巡检模式,对500千伏北京环网、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等输电大通道开展全天候、不间断跟踪巡护。目前,国网冀北电力已投入30架无人机、16个工作组、4支共产党员服务队同步开展重要输电通道覆冰情况排查和特巡特护工作,累计巡查线路1138千米,全力以赴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2月16日9时26分,在历时97分钟的直流融冰作业后,湖南衡阳重要风电送出线路110千伏印天线的覆冰全部脱落,由国网湖南防灾减灾中心联合属地单位开展的湖南电网今冬首次直流融冰工作圆满完成。从12月15日开始,寒潮自北向南影响湖南,湖南多地出现近20摄氏度的降温,中西部和南部高海拔山区线路出现覆冰。国网湖南防灾减灾中心提前完善防冻融冰工作方案,全面应用包括覆冰预测、监测、融冰在内的抗冰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对风电送出线路、配网线路的保障能力。国网湖南电力加强冰情监测发布,各级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守,8300名抢修人员随时待命,配备1600台应急通信装备和工器具,确保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有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群众温暖过冬。

迎峰度冬以来,国家能源集团聚焦“北方保暖、南方保电”,细化制定增发保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12月15日至17日,该公司连续投运随州2号机组、岳阳2号机组、清远1号机组等3台煤电机组共计266万千瓦,有力支撑了华中、华南区域电力需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单位全力备战大范围低温寒潮考验,切实增强能源保供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宁夏、江苏、湖北、湖南、辽宁、贵州等12个省区开机率100%,火力全开、满发多发,充分发挥能源电力保暖保供主力军作用。

国家能源集团发电量持续保持高位,不断刷新纪录。12月18日发电量42.5亿千瓦时,12月19日、20日连续维持在42亿千瓦时以上,12月21日再次刷新纪录达到42.8亿千瓦时。2023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日发电量累计9次达到40亿度以上,其中迎峰度夏期间4次,12月份迎峰度冬攻坚期5次,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截至12月22日13时,国家能源集团年累发电量11778.2亿千瓦时,提前19天达到2022年全年水平,同比增加6.5%,连续3年发电量达到万亿千瓦时以上。

多措并举保障煤炭供应

面对寒潮天气,国家电投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截至2023年12月15日,整体电煤库存1851.0万吨,可用天数35.7天。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把能源保供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有序释放安全优质煤炭产能,加强铁路运力资源调配,统筹优化,科学管控,截至12月19日,供暖季期间累计外运煤炭突破1300万吨。

在内蒙古,华能伊敏露天矿加足马力生产,截至12月16日,年累计生产原煤3388万吨,同比增加40万吨;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日最高生产煤炭14.1万吨,累计生产原煤3937万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2023年新增产能200万吨,每日原煤产量可达6万吨,外运装车日运量保持在15列以上(约6万吨),最大煤炭库存量一度突破38万吨,可满足连续7天外运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3日,黄骅港煤炭年下水量较2022年提前9天完成20024万吨,连续4年突破2亿吨大关;朔黄铁路完成年累计货运量超35011万吨,其中煤炭运量超33025万吨。截至12月15日,包神铁路年累计货运量超30050万吨,运量突破3亿吨。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当前,全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33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各类储气设施入冬前应储尽储,天然气合同实现全覆盖,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攒足底“气”

自启动供气以来,华北油田储气库群已累计供气3.5亿立方米。为迎战本次寒潮,大港油田储气库群及时启动生产预案,统筹优化储气库运行,加大马力采气,日采气量由采气初期的10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90万立方米,为冬季保供注入澎湃动能。辽河油田储气库群日产量达2500万立方米,向东北、京津冀地区输送“暖流”。

12月10日,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迎来今冬首场强降雪。各采气厂第一时间启动寒潮应急预案,一线员工加密巡检频次,及时调整工艺流程,保障生产作业安全平稳运行。作为国内首个500亿立方米大气区,长庆油田紧抓老气田稳产,冲刺新井投产投用,截至目前,2023年累计生产天然气421.88亿立方米,“全副武装”进入冬供应战状态。塔里木油田稳步提升天然气生产能力,进入用气高峰期后,日产气量将由8100万立方米逐步攀升至1亿立方米。

截至2023年12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日供气量最高达到8.6亿立方米,较降温前增加近9000万立方米,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储气库日采气量较降温前增加3400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日气化量较降温前增加4000万立方米,全力保障市场资源稳定供应,全力守护“民生温度”。

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日产天然气突破100万立方米,投产以来累计向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供气超6亿立方米。为最大程度保障天然气供应,陆地油藏人员深入分析气田深层潜山油气藏特点,高效制订开发方案;海上生产人员精细开展“一井一策”,通过陆地加工预制管段、利用采气树模型提前配管等手段确保完井即开井。目前,气田一期项目已投产3口生产井,在加快产能建设的同时,全力确保产够气、送足气,将绿色、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输送至下游千家万户。

全力保障抗震救灾能源供应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国资委连夜启动应急响应,能源央企争分夺秒制定应对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关键时期的能源供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发生后,中国石油甘肃分公司立即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及时对接甘肃销售公司,迅速集结车辆,前往震区一线开展救灾保供工作。截至19日下午14时,甘肃分公司共向临夏地震灾区12座加油站拉运救灾油品21车次、486吨,全力保障地震灾区油品供应。青海分公司海东配送中心连夜调派5辆汽油车辆到油库装油,全力以赴保障抗震救灾用油需求,19日4时30分左右车辆陆续到达青海销售相关加油站。因灾区用油量激增,配送中心又增派6台配送车进行增援。截至目前,共配送油品154吨,保供加油站8座。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相关企业快速启动应急方案,全力做好安全排查、油品供应、减灾救援等工作。截至19日下午3点,中国石化甘肃石油在临夏州的8座加油站均保持平稳运行,已在通往灾区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上的14座加油站开辟应急供应通道,全力保障救援队伍和人民群众油品供应。目前,中国石化在临夏州的汽柴油库存可有效保障受灾地区加油站点5—6天用油,在甘肃的139座加油站均保持平稳运行。

国家管网集团发挥“全国一张网”集中调控优势,统筹油气资源调配,实时监测震源附近站场和油气管道运行压力、流量等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运行方案,确保每日向甘肃输送原油5.1万吨、成品油2.2万吨、天然气2200万立方米,为抗震救灾提供油气能源保障。

地震造成甘肃、青海部分变电站及相关线路受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挥全网“一盘棋”优势,统筹安排抢修力量,科学调整电网运行方式,确保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全力做好抗震救灾保供电工作。经过国家电网抢修人员连续奋战,截至19日19时30分,甘肃、青海受地震影响客户全部恢复供电。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立即启动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要求集团甘肃、青海相关单位认真履行能源央企社会责任,积极协助政府做好灾后救援等工作,加大设备巡查与监护力度,积极做好防止余震和次生灾害发生的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全力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