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增强信心应对不确定性

——听伊利潘刚、隆基绿能李振国、牧原食品秦英林谈2024企业布局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2月在北京举办,关于2024年的经济工作,党中央已经作了决策部署,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干?怎么干?企业如何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对明年的信心和底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对话》栏目特别策划《对话》·开年说,联合《企业观察报》等八家媒体跟随主持人陈伟鸿走出演播室,走进十大产业最鲜活的一线,零距离走近十位知名企业家,在问答中真实记录企业家的所思所想,力求以当下中国经济中最受关注的十大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给出答案。

2月17日晚,《对话》·开年说首期开播,主持人跟随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以及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走进一线,探讨2024年的开年布局。

潘刚:以不断进化,适应快速变化

主持人: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没有谁能预料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也没有谁能预测未来365天可能的模样。推开2024年的大门,你会看到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身行为的确定性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今天2024《对话》开年说来到了呼和浩特,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北方名城,这里可以见证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一座城市里诞生了两家世界知名的乳制品企业伊利和蒙牛。我们就从一杯奶说起。

潘刚:欢迎来到伊利健康谷。这里是由伊利牵头建设的国家的创新中心,刚投入使用。国家要在不同领域建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引领创新,培育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伊利联合了国内外顶尖的100多家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建成了这个国家创新中心。

主持人:我们特别好奇,你们做的实验跟什么有关系?

潘刚:乳铁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对人体的免疫力和人体机能都有非常好的作用。乳铁蛋白行业内俗称“奶黄金”,因为它的价格非常高,价值也非常高,每10吨牛奶才能提取一公斤乳铁蛋白,它也一直是我们卡脖子的问题,过去全部是依赖进口,有时候国际上价格很高,达到每公斤2万元,还时常断货,所以这个团队一直就致力于突破这项技术。

现在这项技术已有所突破,我们已经推出了乳铁蛋白经典有机奶,它在常温奶里乳铁蛋白的保留率能达到90%以上,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主持人:伊利为什么会定下这样的一件事,作为自己开年必须要做的?

潘刚:因为伊利一直有一句话叫“不创新无未来”。我们看到现在中国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不断在增长,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伊利就是要满足消费者更多更丰富的营养健康需求。

因此企业一定要从全链创新。乳品产业链非常长,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最后的产品品质的优劣。所以我们从牧草,从育种,从养牛到整个生产加工,到整个全链条的建设实现全面创新。通过全链创新,带动全行业,主要产业链上合作伙伴的创新,更好地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来支撑我们到2030年,成为全球乳业第一的目标。

主持人: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健应该说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刚才您也特别提到了,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全部都在围绕创新而做,如果分门别类地来看,在上游这个链条当中,我们会在2024年看到一些什么样的创新之举?

潘刚:源头上创新,第一就在牧草上。过去由于中国乳业起步比较晚,大量的牧草全是依靠进口,这几年通过创新,伊利已经选育出最优质的牧草,免费提供给种植户。统计显示,通过伊利牧草的选育、培养、创新,就增加了种植户25亿多元的收入。

再有就是奶牛品种的创新,奶牛品种就相当于乳业的芯片。通过这几年创新,我们已经培育出世界领先、全国第一的高产奶牛,还在呼和浩特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育种基地,一年就可以产500头种公牛,还可以产5万枚高产胚胎。通过这些创新首先解决了源头有好草、有好牛,这样才能产出好奶。

主持人:在中游整个的生产环节,我注意到数字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了。在前两天参观时,我发现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什么人,都是机器自动运转,就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创新尝试?

潘刚:在产业链上,生产加工环节非常重要。就拿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来说,这里是日处理6500吨液态奶的基地,这样的日处理能力全世界排名第一,它的自动化程度、智慧程度、数字化程度也是全世界第一的。基地全链条无人化,全部选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达到最先进的数字化水平。我们通过数字化的创新,推动数字化的变革,让企业的全链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生产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伊利人“不创新无未来”,伊利已经创新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在现在还持续地强调创新,而且2024开年之后的重要工作也跟创新有关?

潘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围绕着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都是为了消费者价值最大化。而消费者的需求、消费习惯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伊利就必须不断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消费者的步伐,才能够去引领行业,引领市场。

主持人:以前你讲过一个观点,说世界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是喝牛奶的人,一种是不喝牛奶的人,伊利就是要把两种人变成一种人——喝牛奶的人,去享受牛奶提供的营养和健康,这句话放到创新背景之下,我们会感受到哪些变化?

潘刚:这句话是我们在2007年提出来,但是它仍然适用于当下。奶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营养健康食品,而当时我们看到中国人喝奶太少了,作为行业龙头有责任带动更多的人去喝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中国的乳业得到了发展,人均乳制品的消费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我国人均奶类消费水平依然较低,约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所以仍然是任重道远。所以,今天伊利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仍然是要去坚定让更多的消费者真正认识到牛奶对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喝上优质牛奶。

主持人:这个体验中心老百姓只要愿意来都可以来?

潘刚:对,可以随时预约。从20235月我们开园到现在,已经有60多万人在这里感受整个牛奶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实体工厂建成的同时还交付了一个数字化工厂,所以在这个日处理6500吨液态奶的基地,整个生产过程中看不着一滴牛奶,全部都是自动化、数字化,消费者看完之后感触特别深。

主持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牛奶瀑布是吗?

潘刚:对。我们生产线是全世界速度最快的, 1小时是4万包,1秒钟是11包。

主持人: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来说,尤其是年轻群体消费需求变化是最快的,变化也是最大的,有的时候可能也是最难以捕捉到的,伊利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去了解?

潘刚:我们创新的根本就是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与过去那种在大街上拦住几个消费者发放问卷,不科学也不准确的消费调查不同,如今,我们建立了大数据雷达,覆盖了400个大的数据源。不仅数据更精准,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且缩短了调研周期,过去需要几个月的调研,现在基本上只需34天。

主持人:现在在乳业产业链上,不仅有像伊利这样的领头企业在做这件事儿,还有一些甚至都没听过的企业也在做,他们以更新的姿态杀了进来,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产业链的运营都跟以往不一样了,这些会对伊利构成挑战吗?

潘刚: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行业内有一些小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确实不错。但对于伊利这样的大企业来说,它还不足以对我们造成影响。

主持人:做一个假设,如果突然有一家企业出现,它可能是厚积薄发的,并对伊利这样的乳业巨头造成了挑战。在你的分析当中,它可能做对了哪一点,才会发生这样的挑战?

潘刚:奶业的壁垒实际是非常高的,这个行业不像电商、互联网,会一夜之间就出来一个企业,一个全新的品牌。因为,奶业的产品本身,就决定了有奶就得有奶牛,然后是牧场、饲料等,需要几十年的工夫,才能真正掌控全产业链。在国外这个行业是专业细分的,种草、养牛、物流、产品各司其职。但在中国,要想给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就需要把握住全产业链,哪个环节控制不住,都可能要出问题。

主持人:其实经济形势对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挑战和考验。您作为企业负责人,会常常因为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以及行业的发展变化有焦虑感吗?

潘刚:这几年,因为国内外环境变化比较快,确实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无论是从乳品行业还是伊利自身,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把握确定性。就伊利来说,只有不断地进化,才能去适应这样的变化。因为变化太快了,所以我们这几年不断在企业的业务模式、组织模式、企业生态、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上不断地进化。我也提出,我们要成为最快的进化企业,要学会72变。

李振国:BC技术一定是下一代技术

主持人:告别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和浩特,我们来到了十三朝古都西安,文化搭台,科技唱戏,才是今天这座城市新的内核。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这座城,感受硬科技的魅力。

李振国:欢迎来到西安,我带您看我们2024年想做的一件事情。它是应用了BC电池新技术做成的电池片,同时又应用了我们的龙鼎产品,就是跟BIPV建筑光伏结合的一款产品,不仔细看,您不知道它是可以发电的。

主持人:它好像是装饰材料。

李振国:实际上它是可以发电的外墙材料。2024年我们想把这项技术应用更大面积地推向市场。

主持人:2024年,隆基这么笃定地要做BC这件事儿,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李振国:在过去的这几年,在隆基的推动和引领下,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在过去十几年里进步很快,发电成本也快速降低。所以今天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当地最便宜的电力能源,它已经成为今天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及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支撑性力量。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隆基人感到十分自豪。

就隆基自身来说,已经从一个创业公司发展到今天几万人,但仍然要坚持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一直有句话叫“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即使今天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比较低,我们仍然要继续提高光伏的转换效率,或者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

主持人:不知道这对隆基来说是不是又在创造一个新的纪录。实际上,我刚才就被身后的这个数字所吸引,26.81%,这是隆基创造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一个世界纪录。BC电池未来会不会超过这个世界纪录,或者正在创造新纪录?

李振国:我们已经在BC方面超越了这个纪录,202312月,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获得了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26.81%的记录是在202211月份打破的,当时这个纪录保持了56年的时间,在那之前一直是西方国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一次一次的突破。而我们打破这个世界纪录,实际上用了一年的时间。

主持人:这么短的时间。

李振国:对。去年年底时27.09%的世界纪录,实际上就是异质结的BC技术,我们用了十分短的时间实现了突破,现在还在进步,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还会超过这个纪录。

主持人:BC电池技术这个领域,一方面技术不断地突破,高歌猛进。另外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在这个领域并不是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同行,换句话说,看好BC技术的似乎不是大多数。您作为一个独行者,在这样的逆风前行过程中,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

李振国:其实,我觉得大家并不是从原理上不认可这种BC技术,而是它确实有难度。一般的电池,是正面背面都有栅线。BC电池,正面和背面的栅线都以交叉的形式集中在背面,这中间涉及大量的工程化和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而且以前有一些公司做起来后,成本也十分高。我们认为只要能够实现这个技术,要努力地想办法实现低成本工程化。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主持人:其他人觉得难,您为什么要迎难而上?

李振国:这就是做科学的价值,作为一个行业的技术引领者,别人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别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你最后通过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实现了,这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突破,也是技术团队价值的实现,进而成为公司价值的体现。

主持人:这两年隆基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一直持续在发展,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您在这两年思考比较多的问题是什么?

李振国:最近两年碳中和逐步成为新一轮的国际政治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有一个超预期的发展。这种超速发展带来了现阶段产能的阶段性过剩。从年初到现在,组件的价格从1.7元、1.8元,现在降到不足1元了,相信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优胜劣汰要开始了。

主持人2024会比2023更好吗?

李振国:我觉得从技术发展上来讲,它是在变好,但是从光伏行业的生存状态上来说,可能大家都会面临一个阶段性的困难。因为价格已经降到很低,很多企业已经在亏损。强壮的企业或许可以度过这个阶段,但对于负债率比较高,技术又相对没有特色的企业,很有可能无法度过这一阶段。

主持人: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特殊之处。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的造富能力很强,曾经造就了很多地方首富、行业首富,甚至全国首富,但是过两年它就销声匿迹了。行业登上了山顶,很快又滑到了低谷,这个行业调整的波峰和浪谷非常明显。

李振国:我觉得,做企业过于激进,可能会出问题,过于保守也可能会被淘汰,还是要踩准点,要谨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一些这种心得。

主持人:什么样的心得?

李振国:隆基能走到今天,主要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还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所从事事业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对子孙后代生存环境有帮助的事情,所以我们才会把所有资源、精力全部都投放到这个行业,所以说它是坚定的。

第二个层面,在进行战略决策或者技术路线选择,或者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作为判断的依据,一是第一性原则,我们的创始人都是学物理出身的;二是立足未来,不能只看今天,还要看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以后,这个行业的发展。就像当年雷军先生说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的,但不能指望风一直在,风落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是什么一个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方向,正确的方向。

第三个层面,找对方向了,就要不惜血本砸研发,就是在研发上舍得投入。2012年上市以来,隆基在研发上投了230亿,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第四个层面,就是要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快速导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来形成技术领先、产品领先、成本领先的一个核心竞争力。然后稳健经营,防范风险。即使在困难时期,也一定要保持住自己有研发的能力,继续投研发的能力。

主持人:你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吗?

李振国:是的。前两年,在这个行业处于高歌猛进的阶段时,市场包括资本市场都在质疑隆基比别人慢了。我认为,马上要过剩了,隆基需要为冬天储备粮食,保持住持续研发能力,来形成下一次的技术突破,实现下一阶段比较大幅度的领先。

主持人:有人说隆基立于不败之地的另一个原因是,特立独行。这可能是对未来方向一种确定性的把握,但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孤独感。

李振国:我觉得,我们不是刻意追求特立独行,而是在追求这条道路是不是正确。大众路线如果是正确就坚持,比如当年走单晶这个路线。今天我们认为BC技术也是正确的,未来它是一个有绝对竞争力的技术,隆基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

主持人:有人说隆基其实就是在每一轮调整当中都能够幸存下来的那个人,隆基身上作为幸存者有什么样的确定性基因,你能总结出来和自己的同行或者是未来的从业者分享吗?

李振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稳健,饿死的企业是少数,膨胀死的企业可能是多数,所以这一点上要谨慎。

秦英林:靠技术创新降成本稳发展

主持人:告别了千年古城西安,我们来到了河南南阳。说到南阳,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会想到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孔明,一场隆中对更是成为千古奇谈,这也让我对即将要拜访的这位南阳企业家和他的企业充满了好奇心。

秦英林:你们好。这是我们的拜猪文。

主持人:拜猪文,早有耳闻,说猪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奉献的一生,还是快乐的一生?

秦英林:对,又充满哲理的一生。

主持人:为什么说是充满哲理的一生?

秦英林:猪来到这个世上是平凡的,可是它离开时,它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人类了。我们企业家也是这样,离开这个人世时,突然发现我什么都留下了。

这边是我们的一个科技展馆。将我们养猪的科技部分,用了哪些科技,向同行和社会展示。比如智能环控,将养猪通风做到精准,做到空气过滤,让猪长期健康生活不生病。

主持人:应该是由独立的风道,这个净化之后的空气专门送到猪舍里面去。这个空气洁净度达到了什么样的一个程度?是不是比我们呼吸的空气还要讲究。

秦英林:相当于手术室,外科手术室空气标准。

主持人级别这么高。这些瓶瓶罐罐是什么?

秦英林:这就是我想介绍的,我们的合成生物产品——异亮氨酸。也是我们今年想干的核心事,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饲料占养猪成本的大头,而饲料中豆粕用量较大。我国现在大豆主要是依靠国外进口,每年进口上亿吨的大豆,养猪业就要消耗近四成。而中国养猪消耗的豆粕量远高于欧洲和美国,造成了大豆浪费,且这种浪费纯粹是技术装备等没跟上造成的。

作为养猪行业的头部企业,我们有能力来做研发,因此,我们用合成氨基酸来替代豆粕,能把豆粕比例降到百分之五点多,甚至更低。

但现在遇到问题了,即需要添加更短缺的小氨基酸才能继续降低比例,而异亮氨酸用量较小,厂家没有生产积极性,西湖大学研发突破后,我们迅速应用到产业中,其价值是,生产3万吨的异亮氨酸,未来会带动上百万吨的其他氨基酸应用,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消耗。这样养猪业能够摆脱对豆粕的依赖,还能够解放土地,也能够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很有价值。

主持人:听说这个猪场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到底有多智能?

秦英林:现在猪场是21栋楼,总共占地2800亩,能达到年出栏210万头的规模。这是我们现在公司最现代化的一个厂。这些猪饲养都是自动化的,吃多少料,喝多少水,温度和湿度是多少,都在物联网上有所体现。

主持人:我们有什么样的监控保证他们在寒冷的冬天不会太冷呢?

秦英林:对于室内平均温度,我们调控的温度范围是0.5度。这里还有巡检机器人,它能代替人,查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等。包括猪是否生病,吃多少,精神状况怎么样,有没有咳嗽、发烧,都由机器人代检。这样减少了人的接触,避免了疾病的传播。而且它更高效,可以轻松实现24小时巡检。

主持人:参观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作为1992年就杀进养猪领域的一员老将,现在处于一个如此现代化的综合体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规模上的变化,你看到的变化是在哪些方面?

秦英林:过去是靠辛勤劳作,2010年到2020年是靠投资拉动,要靠数量扩增,才能承载起现有的研发技术、技术人才。

主持人:所以那是一个急速的扩张期。随着急速地扩张,我们的利润也是像坐了火箭一样开始一飞冲天,你会怀念那个好日子吗?

秦英林:那个日子我不是怀念,而是觉得可怕,因为每一次高利润时,我都担心下一个低谷,会让我跌到什么境地,是摔得头青脸肿,还是摔伤摔死了。

主持人:所以这种危机感一直都在伴随着您。在2019年6月,咱们俩做过一次《对话》,当时聊的主题词就是猪周期。当时其实也有很多人信心满满,觉得说这个周期我绝对挺得过去,未来挣大钱的依然是我,但是我记得你那时候好像表达的观点跟其他人不太一样。

秦英林:是,我记忆太深了,我为那个话题做了深度地思考,我们高层都坐下来讨论,究竟我们未来是靠什么?我们发现如果再这样资本驱动,我们和任何一个过剩行业一样,最后都是会被淘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去把控呢?一定是要把原来的投资拉动,变成靠技术、靠创新、靠智能化,一定是在与当代科技进步相结合。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数字化、智能化的养猪。猪周期压得大家都喘不过气,但是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与荷兰、丹麦等国际上的一些养猪的大国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也意味着我们还有空间往前走。

前一段时间从数量上完成了猪肉供给,下一步要向提质方面发展,我们要把猪的生产效率提升,产的仔多,产的肉多,同时还要让猪肉更健康,这是我们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现在我们处在猪周期的艰难期。在低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稳扎稳打,也要看到这个行业还有很多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技术、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这样我们就不用怕猪周期了,所以未来我们一定是奔着靠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发展。

(本报记者张郁根据现场对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