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
在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给出一个全面的解释,提出创新起主体作用,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体征,尤其符合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又符合新发展理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下面我解释一下其基本内涵以及核心标志。
基本内涵。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的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再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跃升为根本内涵。生产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但新质生产力一定是新型的劳动者、新型的劳动资料和新型的劳动对象,除了“新型”以外,还要有优化组合。
全要素生产率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还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从它的要素构成、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来解释。
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由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然后尽量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越来越高,包括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结构载体。这个结构需要发挥相应的功能,这功能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从现代化角度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是推进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要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的生产关系就需要和新质生产力配合,我们的科研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深化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体制。
从创新的主体来看,高校对未来产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常说高校要进行产业化,需要往基础研究延伸,如此才能有长期的竞争力。所以,推进高校和企业合作很关键。
除了大企业,还要打造一些颠覆性创新的中小企业,为能够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造生态环境,让他们去发展。中间有很多公共的载体平台,即新型科研组织,包括一些未来的产业研究院,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这中间过程很长且风险很大,因此需要一系列有共性的技术研发机构和新型的研发机构。
对国有企业而言,我认为大体上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研发投入不够。查看2021年全球2500家大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可知,美国有822家,研发投入强度是7.8,户均是5.4亿欧元;中国有678家,但研发投入强度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我认为,国有企业本身争做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就是一个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所以国有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
另一个是创新问题。在创新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企业家精神,要调动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去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把握市场机会;二是考核机制,要探索出长期主义的考核机制;三是容错机制,让企业家去创新、去承担风险,但也要容错,长期地容错。当然,容错并不是好解决的问题。现在到国有企业调研,普遍认为宽容失败这个激励实际上比较少,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改革,才能真正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