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意义、实践 和策略建议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今年以来,我国新闻战线不断创新经济宣传形式,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持续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未来,进一步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将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意义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应有之义。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利于全社会在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干好”等方面形成共识,进一步改善社会预期,大力提振发展的信心。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利于准确理解中国经济运行 “怎么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经济是一种信任经济,很容易受到信息流动和舆论环境的影响。舆论既有理性表达,也有非理性表达。如果信息失真、经济舆论混沌,经济信任就会出问题,消费信心、投资信心就会下降,经济运行就会出问题。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挑战,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利于回答好怎么看待中国经济运行这一问题,让全社会形成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形势的氛围,进一步凝聚共识和改善社会预期,持续增强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利于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怎么干”。经济宣传要真实、全面、客观地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部门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合力攻坚,推动各项任务举措全面落地落实。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要把这些实际行动和积极成效传递给全社会,不断激发全社会抓经济的干劲。同时,不回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要理性、深入地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引导各方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此外,我国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添活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唱响“投资中国”品牌,另一方面要和罔顾事实、扰乱视听、妄图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言论开展舆论斗争,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干得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结构不断优化、质效不断向好。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经济宣传要唱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旋律。要深入阐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大力宣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路径、重要举措、发展成果和先进典型,引导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将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助力我国经济更好地高质量发展。

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实践和成效

主流媒体勇担新时代经济宣传的使命和任务,通过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提升全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持续引导经济领域热点话题,持续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坚决驳斥唱衰中国经济的负面论调。这些宣传实践有力地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经济宣传持续深化全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由于经济活动具有专业性,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政策要义、善于运用规律,才能有效传播经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流媒体不断加深自身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并向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光明论。一方面,深刻理解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主流媒体在经济宣传中倡导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发展,透过短期之“形”,看清长期之“势”。同时,既纵向看,又横向看,在国际比较中,增强全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不断掌握和运用经济议题的传播规律。对经济议题进行梳理分类,结合各类议题的特点,把握经济宣传的时、度、效,持续促进经济政策、经济宣传、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正面宣传持续发挥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作用。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目前,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主流媒体既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加强正面宣传,又从微观和局部的角度精准、具体地分析经济现象,积极引导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持续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包括:大力宣传我国的制度优势、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才优势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等有利条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宣传经济领域的典型案例;积极有效对外宣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等。此外,积极探索新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宣传中的应用,创新经济宣传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等,这些不断提升正面宣传的效果。正面舆论引导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经济宣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在分析经济形势、传播经济政策、解读经济数据、解码经济现象、回应市场关切等方面加大报道组织力度,抢占先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矩阵。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视频等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以《人民日报》的“政策问答”栏目为代表的报道形式创新,通过权威人士在主流媒体上及时发声,有效满足了市场的认知需求。以“国务院客户端”“国资小新”“上海发布”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跑出“加速度”。以中国经济时报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媒体加快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图表化呈现方式创新,增强了经济宣传的可视化和可读性。多家主流媒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加强调研和报道,很好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现象。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数据的积极变化、有为政府的干劲等方面的经济宣传很好地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虚拟现实技术等新视频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经济宣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手段。

坚决驳斥“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各种负面论调。有学者粗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至少泛起过五轮。尽管这些唱衰声此起彼伏,但是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崩溃,反而一路前行。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然而,一些杂音不时出现。例如,国际上有些政客和媒体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与“产能过剩”相关联。无论从国际分工、全球供需还是市场规律看,这种论调既违背经济学基本逻辑,也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不过是有的国家炮制话题,为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造势,最终只会损人不利己。我国主流媒体果断回击,有力驳斥了这些论调。相关部门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相关部门坚决打击谣言、造谣、恶意炒作的行为。各种唱衰者过去从未得逞,现在和未来也不会得逞,只会屡屡沦为历史的笑柄。

进一步加强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建议

做好经济宣传,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经济规律,着力提升经济领域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未来,进一步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加快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经济议题设置功能、大力创新表达方式、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时加快形成事前研判、过程引导和事后评估的体系。

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持续提升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传播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新型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媒体融合的趋势日益显著。要加快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宣传各环节。要加强新技术在经济宣传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促进数字内容生成新范式,不断丰富经济宣传数字产品形态,用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的方式构建关系型传播模式,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进一步夯实网络舆论阵地。要积极倡导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合作、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合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创造条件促进中外媒体的合作,形成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统一战线”。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经济议题设置功能,持续提升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引导力。持续加强重大主题报道的组织策划力度,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优势、趋势。多维度宣传中国经济光明论,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定力、发展动力、市场活力、未来潜力,展现中国经济发展向“好”、向“新”、向“质”的全貌,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做好政策解读,用权威专家和权威人士宣讲,提高惠企政策触达度。进一步做好典型报道,提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经验。及时回应市场关切,主动释疑解惑。有效开展热点问题的引导,做好沟通和情绪疏导,避免宏观经济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加快媒体传播向信息服务演进,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精准报道各地、各领域的实际情况,梳理市场痛点,形成改革发展举措。

大力创新表达方式,持续提升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感染力。经济宣传要“顶天立地”,有高度、深度、温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细节、言之有情感,才能引发共鸣,凝聚共识。经济领域术语多,专业性强,要多用市场主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形式,把经济形势分析透彻、把经济政策宣讲明白。经济宣传的呈现方式要从单一、孤立走向多元、立体,增加经济新闻产品的可读性、可视化、可听性、可感性、可知性。例如, 多用小角度切入,呈现大主题意义;多用故事化、场景化讲述方式,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多用图表化呈现,让枯燥的经济数据变得更“鲜活”;多“沾泥土”“冒热气”,增强亲和力;多讲述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让受众感受经济宣传背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经济宣传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已经得到显著提升。不过,我国在国际上依然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未来,需要持续拓展全媒体传播网络,运用多种手段更好传播中华文化,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方面,全方位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进中国经济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既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又阐释世界关切的中国主张。另一方面,坚决驳斥与中国经济相关的各种国际负面论调。我国要加强国际负面舆情的监测,系统梳理国外唱空者的话题,深入分析其话语手段。例如,针对一些国外媒体常常使用预设的导向、“选择性失明”等方式唱空中国经济的现象,要坚决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做好国际舆论引导,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