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现状及路径研究
—以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为例
进入新时代,数字经济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尤其是伴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动力亟需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数字化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被寄予厚望。同时,数字技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其与传统产业创新融合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企业逐渐将数字技术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通过数字技术能够使现有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得到升级和改造。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进一步了解自身战略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情境下,国有企业作为带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主线创新发展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在数字化变革中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这也就意味着探求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现状及其路径,对于充分释放数字化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铁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担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的重要使命。数字经济时代,智能科技开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铁路建设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快提升智能建造水平。但是,国内外相关产业对实施智能建造都缺乏成熟经验,在应用智能建造过程中普遍面临诸多困难。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建设中老铁路电气化工程过程中,开创性地实施了基于数据贯通机制的智能建造新模式,极大提高了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因此,本文尝试以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及其实现路径为研究主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的数字化创新实践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的全过程智能建造模式的运行机理及绩效提升效果,从而为建筑行业和交通行业的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现实依据与案例参考。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一)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内涵
数字一词指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信息,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使大量信息可以在企业之间以最低的成本共享。数字化创新是企业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实现重大业务创新以及转型,影响企业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创新需要企业具备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和交换能力,帮助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融合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运用数字化实现商业模式和管理运营转型,为客户和员工带来数字化价值提升,通过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改变企业的创新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数字化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强的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从而促进创新输出。数字化创新也使得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可重复性和灵活性,企业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增加新功能,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迭代,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此外,企业通过数字化创新将产品转化为服务,考虑模块化、跨功能和分布式业务流程,开始与客户共同经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创造个性化的客户价值,使服务适应个人和情景需求,共创价值最大化。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数字化创新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国企业逐渐将数字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作为带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加快推进数字化创新。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快数字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和挖掘技术创新来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够利用现有技术实现降本增效,但还未达到数字化创新价值目标,深入探究新形势下的我国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理论分析
对于铁路建筑行业而言,实施数字化创新应该采取哪种模式是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智能建造的前沿理论,结合先进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尝试构建了基于数据贯通机制的智能建造以及数字化创新理论模型,如图所示(见05版)。不难看出,模型中有几种核心机制在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模型运转和效率持续改进的动力源泉。具体包括:
(1)数据链贯通联结机制。模型中形成贯通效应的是环绕各子系统的数据链。首先,在业务流程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依靠持续运转的数据链,可以将各个流程和子系统紧密联结,实现“数据贯通+紧密联结+链式驱动”的运行机制。其次,模型中智能建造系统依靠数字化的通用表达,系统与行业发展、宏观环境之间存在交互联结,既可以获取系统外智力支持,也可以向外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2)双中心调控加速机制。模型中有两个调控加速的智能平台:一是BIM技术应用平台。这个平台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对工程等进行多维度数字化表达,在各业务环节进行数据资源交互,提高各流程的推进效率,起到明显的加速驱动效果。二是智能调度指挥系统。负责指挥调度、分发指令、全程监控。对比传统指挥调度方式,采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之后,指挥调度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都得到显著提升。
(3)资源集成优化机制。模型中以数字化形式流动交互的不仅有物流、人流,还有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算法,智能系统对资源进行统筹优化管理,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多重目标。同时,外圈环绕是联结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等各个流程的数据链,通过数据交互对各子系统进行贯通驱动;此外,智能建造系统与向外延伸的双向箭头,表示智能建造系统与项目之外的宏观环境进行信息交互。
同时,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相比,基于数据贯通的铁路企业智能建造与数字化创新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数据驱动,过程控制更加精准。传统工程项目管理需要通过人工勘察、纸质文件、电子文档、电话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交互,可能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损耗,效率偏低。智能建造模式采用一体化测量、无人巡检等先进装备,依靠数据链可以使施工过程控制更加精准、调度更加高效。比如,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BIM建模,进行预设计,能够发现后期施工中可能存在的衔接问题,通过优化参数改进设计,能够改进工程质量。
(2)智能技术赋能,工程管理效率更高。首先,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智能建造采用了更多先进装备和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比如,最新的接触网整体吊弦数字化预配平台,只需1名操作人员,平均2分40秒预配一组吊弦,较传统方式提升工效40%以上。其次,智能制造模式采用智能道路检测车、智能安全帽等先进装备进行信息采集,通过BIM建模、计算优化、决策支持等方式进行人员、物资和资金的调配,能够大幅提高决策科学性,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节约大量成本。
(3)智能系统可能存在数据冗余或阻滞问题。数据驱动过程中,如果数据处理不当或者智能算法不够优异,则智能建造可能出现数据冗余,管理效率不升反降等问题。首先,智能建造中多个系统和不断重复的流程会产生海量数据,如果对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数据冗余,对工程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数据处理方法不得当,数据标准不统一、不科学则会导致数据在各子系统之间不能有效贯通,无法自由调用,那么数据驱动的效率将会明显下降,导致管理成本上升。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具体实践
针对中老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四电”工程施工特点,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积极进行数字化创新,研发适合“四电”工程建设的智能工装设备,打造集成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BIM应用平台等信息系统的中老铁路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数字化创新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价值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主动把握和引领下一代信息技术转型趋势,加快数字化创新,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新的优势。国有企业要有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经营决策的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实施方式和实施步骤,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在高层管理者之间达成战略共识,从业务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规划,从而实现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数字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渗透和创新应用,只有数字化实现领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才能充分实现效用价值。
在此情境下,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首先明确要在中老铁路的建造过程中尝试进行数字化创新,努力试点智能建造,打造铁路“四电”创新示范品牌工程,但“四电”工程智能建造应该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做,还没有先例。因此,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主要领导首先带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各下属单位专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最终确定中老铁路智能建造的战略目标及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改良研发智能工装设备;集合项目管理各业务口的信息管理系统和BIM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依托移动互联网,以大数据平台为信息交互中心,智能工装设备接受大数据平台的派工指令和工作参数,向大数据平台反馈实时状态和工作结果,进行智能建造。
(二)系统优化职责分工,突破传统管理与业务模式
数字化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变革操作,也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企业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确保数字战略和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从而指导数字化创新的路径和目标。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是企业内部的再造过程,将数字技术纳入企业核心的战略活动,需要加快制定数字化创新战略规划,加强战略层面的综合规划布局,全面整合数字化技术和管理体系,切实推进企业数字化创新工作的开展。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根据中老铁路智能化建造的工作内容,梳理出要完成的工作事项,明确职责分工,集合全集团公司之力打造“智能中老”。集团公司主要领导挂帅,分管生产副总经理和分管中老铁路工程的副总经理总体负责;工程测量设备研发由一公司负责;接触网参数计算软件改造由设计研究院负责;集团公司BIM应用平台由设计研究院负责;对既有接触网腕臂预配平台进行智能化改造由科工装备公司负责;对既有接触网吊弦预配平台进行智能化改造由设计研究院负责;接触网综合智能作业平台研发生产由机械设备中心负责;便携式智能检测小车研发由一公司负责;接触网4C检测车研发由设计研究院负责;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研发由集团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集团公司科信部、安质部、成本部、物设部、机械设备中心、设计研究院、科工装备公司、一公司配合;中老铁路项目部及三个分部负责研发配合,基础资料填报,使用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进行日常项目管理,使用智能工装设备进行智能建造。
(三)加强智能工装设备研发,夯实数字化创新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可以从根本上支持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发展。国有企业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集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物联网、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智能信息基础设施。而对于中铁电气化局而言,要进行铁路“四电”工程全过程数字化创新,必须在工程测量、参数计算、数据建模、零部件预制、施工生产、检测实验等工程建设各阶段都有对应的智能工装设备。因此,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数字化设备创新:
(1)智能接触网测量设备。研发了“基于CPII数据的接触网基础数据智能测量系统”集北斗定位和红外扫描功能于一体。利用已知的CPⅡ等控制网数据即可完成沿线所需设备的定位、放样及测量等工作,消除了“铁路四电工程”对“轨道”的依附。可通过线路参数、待测点里程、偏移等资料,精确计算待测点坐标、高程、超高等数据。可迅速对铁路四电设备(诸如:通信铁塔、信号机、电力杆塔、牵引变电立柱、接触网基坑、支柱等)及房屋位置进行精确测量、放样、定位;可依据CPⅡ等控制网资料、线路参数等数据,对设备侧面限界、高程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为后期腕臂计算、安装提供精确数据;可对承力索定位处高度、拉出值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为吊弦计算、安装提供精确数据,能与大数据平台数据贯通。
(2)智能接触网零部件预制设备。研发了“智能吊弦预配平台”用于接触网吊弦生产。它利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实现吊弦的自动预配,全自动进线、穿压接管、环绕心形环、预设压力压接、打印成品标签、成品捆扎,能与大数据平台数据贯通,实现了吊弦预配的全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腕臂预配平台”用于接触网腕臂生产,具有全自动进料、来料检测分类、智能化分拣入库、库内网格化储存、库存信息计算与反馈、自动化取料供料、定长切管、自动喷码、工件自动装配、螺栓自动拧紧等功能,能与大数据平台数据贯通,实现了腕臂生产全过程自动化、信息化。
(3)智能施工装备。研发了“综合智能作业平台”是用于铁路隧道内自动钻孔、拉拔锚栓实验以及自动安装接触网吊柱、腕臂等作业工序的多功能公铁两用施工设备。它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由上部和下部两部分构件组成。上部构件根据作业内容(钻孔、拉拔实验、安装吊柱、安装腕臂)的不同,可以选择安装对应的机械臂,满足多种施工需要;下部构件具备轮轨两套运行系统,可满足铁路铺轨后和未铺轨两种工况下行驶。它可人工操作和自动操作转换,自动操作时,可进行自动驾驶、自动定位、自动作业。
(4)智能检测实验设备。研发了“便携式智能检测小车”用于接触网施工、运维阶段的便携式检测设备,它采用图像自动识别等AI技术,分析现场采集的图像,形成用于指导施工、运维的接触网状态报告。它可以连续测量接触网导高、拉出值,形成直观图形;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能自动识别零部件的漏装、错装、损坏等明显问题,形成覆盖全部问题的报告;可检测相关设备是否侵入基本建筑限界、接触网动态包络线。它小巧便携,一两个人就可以搬运;在轨道上行驶,不仅可人工推行,还可遥控指挥、自动运行。“接触网4C检测车”使用红外感应全方位对接触网悬挂部件等对象实施高精度成像拍摄采集数据,以及对接触网几何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和检测,结合数据和图像分析,完成对接触网系统缺陷的全面识别,触发对自动检测异常并及时预警,帮助检修人员找到故障或缺陷。根据接触网工程施工、运维阶段常见的典型故障及参数测量要求,采用图像自动识别等AI技术,分析现场便携设备采集图像,形成用于指导施工、运维的接触网状态报告。
(四)打造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实现全过程智能建造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原有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其中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包含视频监控、计划统计、施工安排、视频化调度指挥、信息集中展示等功能;仓储管理系统包括进货、领料、出库、盘点等功能。同时,还有中国中铁统一安排部署的安全隐患排查系统、成本管理系统、机械设备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各自独立,分头管理,数据不通。因此,在以上相关数字化智能设备的基础上,立足中老铁路项目,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以智能调度指挥系统为基础,打造了以智能调度指挥系统为核心,进行集成化操作的“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此次打造的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集成公司现有项目管理已投入使用的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物资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并集成BIM应用系统、智能物联网工装(包括工程测量、参数计算、腕臂预配、吊弦预配、综合作业、检测实验、智能安全帽等),打通数据接口,打破数据孤岛,整合数据,进行集成化操作,提供项目管理整体状态分析的能力和各业务状态的分析能力;对生产现场、机械设备、物资、人员等全方面的可视化监控系统,通过物联网,为各级机关和项目后台提供实时的远程视频化调度指挥、技术支持。
此外,对于施工单位,铁路“四电”工程建设全过程可分为工程测量、计算建模、零部件制造、施工生产、试验检测五个阶段。因此,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在中老铁路进行全过程智能建造,就是指在中老铁路建设各阶段都使用智能工装设备进行生产,通过移动互联网与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信息交换,接受大数据平台的生产参数、派工指令,反馈生产数据、状态,接受大数据平台的指挥、监管。如在工程测量阶段,大数据平台给“基于CPII数据的接触网基础数据智能测量系统”操作人员下达电子派工单,包括测量时间、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操作人员按派工单指令使用智能测量系统进行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和报告自动传输到BIM应用平台。
电气化局数字化创新成效分析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借鉴智能装备的前沿理论,在中老铁路“四电”工程建设中通过运用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对各种资源进行调度指挥,积极进行数字化创新。主要成效如下:
(1)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在中老铁路建造过程中,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自主研发了多项智能工装设备,走在了行业技术前沿。首先,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研发的“基于CPII数据的接触网基础数据智能测量系统”、“便携式智能接触网检测小车”都属于国内铁路电气化行业首创。第二,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研发的接触网整体吊弦全自动预配平台、智能腕臂预配平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综合智能作业平台”创造性的使用组装不同机械臂是铁路“四电”工程施工开创性的产品。
(2)工程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充分发挥了智能建造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首先,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作为中老铁路项目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核心和中枢,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高清视频技术于一身,可以对项目施工进度、安全质量、成本控制、物资仓储、机械设备进行集中统筹管理,让项目管理可视、可测、可管、可控,极大的提升了项目部对项目管理各方面的掌控能力,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显著提升了工程管理效率。其次,在工程测量、计算建模、零部件制造、施工生产、检测实验等阶段运用智能工装设备进行生产,节约了人力,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工程质量。例如,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只需2名操作人员,平均4分半钟预配一套腕臂,较传统方式提升工效50%以上。最终,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仅用两年半就圆满完成中老全线新建的电气化工程,并将火车供电的导线设备参数控制在毫米级精度,打造了中国制式电气化工程建设的新标杆。
(3)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实施智能建造模式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第一,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聚焦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逐渐摸索形成一套基于数据贯通机制的铁路工程智能化建造的实施规范。解决了项目建设全过程各参与方独立运行的信息孤岛和信息流失难题,使铁路电气化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更加高效,更加及时准确地识别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过程各阶段的监管盲区和质量风险,这为建筑行业推广智能建造模式提供了典型成功案例,对于推动我国数字中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中老铁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武汉电气化局圆满的完成了中老铁路建设任务,将中老铁路“四电”工程打造成了品牌示范标杆工程,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肯定与中老两国人民的赞扬,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验与思考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借鉴智能装备的前沿理论,在中老铁路“四电”工程建设中从智能建造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数字化创新,为中铁电气化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研究结论亦可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数字中国建设以及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落地提供借鉴与思考。具体而言:
(一)战略引领,明确方向
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战略引领,明确创新方向。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市场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数字化创新战略。这一战略明确了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为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在战略的指引下,国有企业将数字化创新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相连,实现了业务与技术的和谐共生。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企业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运营效率,更推动了业务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更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创新是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引进云计算技术,国有企业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弹性伸缩和高效利用,提升了数据处理和存储的能力,为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更是为国有企业的数字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企业实现了对业务数据的智能分析和预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推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国有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数字化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数字化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方面,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激发员工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培养一批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吸引具有数字化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企业。通过吸引他们加入企业,为数字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这些外部人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还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视角。他们的加入,使得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思路,进一步拓宽了数字化创新的领域和深度。通过与这些外部人才的紧密合作,企业能够不断推动数字化创新的深入开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平台建设,整合资源
数字化创新需要平台的支撑。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注重平台建设,整合内外部资源,为数字化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积极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通过平台的建设,企业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同时,企业还能够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此外,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的道路上,不仅局限于自身的单打独斗,更积极寻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数字化生态系统。这种合作模式使得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汇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更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攻克数字化创新中的难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进程,也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风险管理,保障安全
数字化创新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注重风险管理,确保数字化创新的安全稳定。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通过风险评估和监控,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保障数字化创新的顺利进行。
同时,企业还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确保数字化创新过程中的信息安全。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抵御网络攻击,还能防止数据泄露等风险的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通过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工作,企业为数字化创新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六)持续创新,追求卓越
数字化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持续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企业不断关注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动态,及时引入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技术。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企业能够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国有企业还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员工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是推动数字化创新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鼓励他们提出新想法、新观点,并付诸实践。通过员工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企业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也为数字化创新的持续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基于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数字化创新的实践与尝试,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经验与思考涵盖了战略引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风险管理和持续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分享将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创新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铁武汉电气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