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五粮液攻守往事:躺赚时代最容易被超越

去年“双11”,某电商平台8万瓶售价1499元的53度飞天茅台每到放量时刻都毫无意外地“秒光”。对普通消费者来说,1499元买到飞天茅台几乎是天方夜谭。

20余年来,白酒行业几度兴衰,上一次为买酒排队还是2003年。行业“头把交椅”的争抢战由此更为激烈。

2003年9月,嗅觉敏锐的白酒经销商开始悄悄囤货,甚至直接囤货不卖。

当年下半年,“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后逐渐旺盛的消费市场,物价逐步上升,临近年底的消费旺季……所有迹象都在预示:白酒要涨价。

不出所料,9月19日,“白酒一哥”五粮液抢先挂出涨价牌,部分高端品类涨幅达到30%。之所以选择这天,业内猜测,9月19日正好契合“酒要久”的谐音。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白酒消费税上调等曾让不少白酒名牌滞销,行业蛰伏多年。五粮液提价打响了行业黄金年代的第一枪。

往常年份,其他高端白酒跟着五粮液涨价本来稀松平常,而在2003年,紧随五粮液之后的茅台、剑南春等品牌却有些犯难——跟,还是不跟?

黄金时代拼价格

时间拉回当下,五粮液觉得自己的价格太低了,要向茅台看齐。而茅台的高管一边开会一边暗访,还要保障供应,从要求“稳住价格”到要求“控制价格”,恐怕已无暇顾及五粮液的价格是否会跟上来。

在群雄并争的时代,五粮液技压群雄,连续十余年在品牌和营收规模上占据“酒王”地位,并于1998年上市。3年后上市的茅台营收不及五粮液三分之一,市值和净利润不及五粮液二分之一。

当年的五粮液可能很难想到多年以后的茅台一飞冲天,市值超过15000多亿,其营收和净利都在五粮液的两倍以上。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五粮液只能屈居“多强”之一。

2019年初,面对投资者关于五粮液和茅台差距的提问,时任五粮液董事长的刘中国说:“希望三五年就能河东,三五年再河西。” 

一个“再”字颇显炎凉。一个行业里,做到“老大”很难,做 “老二”更难,上有“老大”压一头,下有“老三”“ 老四” 觊觎紧追。

茅台也在“老二”的位置上纠结过。2003年9月,五粮液提价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茅台镇。几天后,在茅台的会议室里,从各地赶来的经销商吵开了锅。到场的记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一位来自江苏的经销商坦陈:“我们手上现在都库存有茅台酒,但都不卖了,就等着厂里涨价”;湖北的一名经销商代表“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大胆地指出:“(茅台酒的市场反应机制)总是滞后,能不能跨越一点?五粮液和剑南春都涨了,茅台酒也应适当提价,否则,与国酒地位不相符。”他表示茅台酒有涨价的空间和理由,消费者总是“买涨不买跌”。(引自吴冕《白酒风云》)

茅台向来重视经销商的意见,直到现在茅台已经跃居行业第一,每年经销商大会时,茅台董事长等高层都会在会场外列队欢迎经销商到来。经销商代表市场的声音,非同小可,但是难题依然很明显:

2003年的五粮液如日中天。当年国家领导人亲临五粮液视察,这距上一次国家领导人视察五粮液不到四年时间,其品牌效应让其他企业望尘莫及。

借此风光无两之际,五粮液顺势推出新包装,瞄准高端市场,提升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档酒销售比重。同时,五粮液旗下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等子品牌同样遍地开花。涨价,几乎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

五粮液涨价的效果之后在财报中可见一斑。2003年上半年,五粮液的营收还同比下降了1%,但是下半年便扭转形势,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增11.09%和14.63%。在2004年第一季度,五粮液销售 3.8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 36.68%,但是量减利增,当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4.5亿元,同比增长 7.71%, 实现净利润 3.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2.9%。

如果不跟进涨价,茅台和五粮液在营收规模上的差距必然进一步拉大。更重要的是,价格是品牌和档次的第一象征。在白酒不景气的年份,泸州老窖、汾酒、剑南春等品牌搞降价大促销,价格战来袭,五粮液负责人直言:“这是中国质量最好的白酒,不能降价!”

与茅台的迟疑相对应的是剑南春,在五粮液提价后10天便迅速跟进上调了价格。但是,贸然“跟进”会不会影响销量,会不会产生负反应?当年的茅台高管并不敢打包票。

直到当年10月底,茅台的经销商才接到茅台酒销售公司的“电话通知”,批准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将价格“提高20-40元/瓶”,此时跟五粮液涨价已经过去月余,而茅台正式的涨价公告直到当年11月底才公布。

五粮液和茅台以涨价的姿态开启了行业的黄金十年。五粮液拿着一手好牌,在价格攻势上劲头满满,明显压过茅台一头。

不过,当年茅台的业绩也不乏亮点,一方面工艺复杂、耗时的茅台逐渐突破产能瓶颈,在当年实现了产量突破1万吨。按茅台教父级领导季克良的说法,他等这天已经等了39年。另一方面,茅台营收大涨31%,净利润增加了56%。

白银时代比品牌

围绕价格,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五粮液和茅台有多轮的较量。

继2003年后,2004年和2005年五粮液均有多次小幅的提价。不过,抢先出手、调价频繁的五粮液并没有捞到太多优势。2005年,五粮液的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了1.92%,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了4.42%。

2004年,五粮液营业收入仍然是茅台的两倍,但是当年茅台净利润8.5亿元,五粮液净利润8.3亿元。在体量悬殊下,这不到2000万的差距不可能掀起波浪,但是多年后回顾却发现这微小的涟漪慢慢汇成了惊澜——2005年,五粮液营收仍然大幅领先,但是茅台的净利却超出五粮液3.8个亿。

也正是在2005年前后,茅台和五粮液各自的策略重点开始变化。借着当年的领先优势和品牌风光,五粮液的计划是扩大供应。

既然提价有客户买单,为何不大卖特卖?在既有产能短期无法扩大的情况下,五粮液选择了发展子品牌、孙品牌,俗称“代工”,大有将五粮液这块金字招牌和无形资产直接变现之势。

早在2002年五粮液就提出了“1+9+8”战略,即1个世界性品牌,9个全国性品牌,8个区域性品牌。2005年时,五粮液加足了马力发展子品牌,当年公司财报宣称已形成了70余个品牌,千余种规格的系列酒产品,在70余个品牌中打造出 18个重点品牌来承载45万吨左右(商品酒)的销售规模。一时间,印有五粮液logo的酒满天飞。

然而,当市场上质量不高的子品牌也打着五粮液的品牌时,五粮液这块金字招牌也必然受到侵蚀。还没来得及享受品牌变现的甜头,五粮液便先尝到了品牌稀释的苦头。子品牌满天飞并没有为五粮液带来营收的高增长。

在随后的时间里,五粮液似乎陷入品牌扩张、尾大不掉的泥淖。时至今日,五粮液还在清理子品牌。2019年11月8日,五粮液发布两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通过进一步规范营销渠道,已对严重透支五粮液品牌价值的42个品牌129款高仿产品进行了清退和下架处理。

与之相反,茅台却在清理品牌,将重点精力放在飞天茅台这一款主打产品上。茅台曾经在一年之内将产品线从214个品牌、2389款产品缩减至59个品牌、406款产品。直到现在,茅台的子品牌也不过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赖茅酒数种。

茅台的品牌战略归结到一点,就是季克良老先生的那句话:出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

虽然在发展子品牌的思路上茅台和五粮液走上了不同的路,但在品牌宣传上,两者铆足了劲地针锋相对。

茅台全力以赴、屡败屡战争取“国酒”的商标,多次被否后,直到2018年底才宣布放弃。而茅台每一次发起对国酒商标的申请,商标部门总是能收到五粮液等各大酒企提出的异议书。

另外,茅台还广为宣传健康酒的理念,曾经不惜打出了“喝茅台酒护肝”这样的理念。

五粮液则将历史拉到了600多年前的明朝。2005年,五粮液给国家博物馆送去自己的“镇宅之宝”——一块泥巴。五粮液称自己有16口明代古窖池,而且是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这一小块泥巴就取自这16口古窖池。

青铜时代显本色

在白酒业的黄金年代里,茅台和五粮液基本算是互有攻守,不相上下。两者地位出现颠覆性变化是在2012年。此时的白酒业又走到了另一个历史性关头。

2012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1日央视实施的“限酒令”,压缩白酒广告资源,非常明确地向行业释放信号:央视的白酒广告要涨价。

3月26日,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其中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此举对于五粮液和茅台这样的高档酒大户来说,无疑是正中命门。

随后,多家知名白酒又被曝出塑化剂超标,以及“散酒门”“勾兑门”等事件导致行业标杆遭遇质疑危机。白酒的黄金年代就此终结。

五粮液和茅台这样的行业老大同样面临着逆势突围的挑战。一时间,降价大促销成为大多数酒企忍痛割肉保本的无奈之举。

然而,作为当年的行业龙头,五粮液和茅台仍然试图坚守行业大旗。尽管在经销商那里已经采取各种优惠促销,但是五粮液和茅台不惜影响和经销商的关系发出“限价令”——坚决不降价。

2012年12月18日,茅台发出通知,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瓶,而团购价不能低于1400元/瓶。按茅台时任领导的话说:“谁低价卖酒取缔谁,毫不含糊。”

很快,茅台就开出了首张罚单, 3家经销商由于低价和跨区域销售,被处以暂停执行茅台酒合同计划、扣减20%保证金、黄牌警告等处罚。

当月,五粮液也发出“限价令”,并 “通报批评”了全国十余家低价、违规销售的经销商,对部分经销商进行了扣除保证金的处理。

然而,限价令发出不久,两大巨头便遭到监管部门的当头棒喝,限价令被认为是价格垄断行为。2013年2月,茅台和五粮液便双双收到了来自发改委的罚单,共计4.49亿元人民币。其中,茅台被罚2.47亿,五粮液则将收到2.02亿的罚单。该罚款金额就是两家酒企2012年销售额的1%。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2014年,茅台再次抛出“三不原则”,不增加销量,不增加新经销商,不降低出厂价格。

大潮回落,企业接受市场考验的时候方能显现自己最真实的实力。企业当然可以自己决定价格,但是市场是否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就在2012这个颇具转折意味的年份,茅台仍然逆市增长,营收和利润都达到历史高峰,净利润首次达到133.08亿元,增幅高达52%,全面赶超五粮液。

2013年,茅台率先进入了白酒行业300亿的阵营,当年营收达到310.71亿元,净利润增至159.6亿。然而,当年五粮液不升反降,营收仅247.19亿元。

在2014年,五粮液甚至以有损品牌形象的代价下调了“普五”的供货价,而且还出台了其他向经销商让利的优惠措施,但是市场并不买账。当年五粮液营收同比下降15.00%,净利润同比下降26.81%。

五粮液和茅台的市场地位就此逆转,在随后几年,差距还在扩大。

实际上,在五粮液和茅台竞争的20年里,茅台的净利润率始终在五粮液之上。在2003年后的黄金年代里,五粮液着眼于扩大供应规模和营收规模,在做大上下足功夫,其净利润率还有所下降。

反观茅台,虽然曾经在规模上远逊于五粮液,但是茅台着眼于做强,此前被视为瓶颈的产能难题反而提升了茅台的收藏、投资价值,在控制供货量的同时注重质量和品牌的提升,进而提升盈利能力。五粮液和茅台的竞争,正是做大和做强两种发展策略的竞争。

近两年以来,在居民消费升级等因素带动下,白酒业的黄金时代再次来临。不仅茅台的股价一飞冲天,整个白酒板块都迎来大幅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19家白酒上市公司营收平均增幅达到17.2%。然而,有增长也有掉队,数家头部白酒品牌数据失速,甚至业绩“爆雷”。行业高潮之下,也为下一轮重新洗牌埋下伏笔。回溯行业竞争史,不难看出,企业最容易失手的时候不是最艰难的创业阶段,而是可以靠市场溢价躺着赚钱的阶段。

(转自虚实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