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集团狠抓改革落地见效 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锚定“三个明显成效”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持续推动改革走深走实,瓶颈制约问题不断解决,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三年间,全面完成87项改革任务,改革活力进一步激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国家队、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优化公司治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国药集团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着力通过顶层设计来破解矛盾、推动转型,有效激发了企业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严格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全力推进党建工作总体要求进章程,并把党建工作相关情况作为投资并购尽职调查的重要内容,优先考虑党建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并将党建工作相关要求写入投资并购协议和新公司章程,确保“四同步、四对接”要求有效落实。制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进一步厘清党委与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督导各级党委研究制定前置事项清单,重要子企业全部完成清单制定工作。
二是建立具有国药特色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由公司章程,“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党委前置、决策事项2个清单以及各项配套制度构成的“1+4+2+N”制度体系,从不同维度和层面为现代公司治理体系规范高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研究制定《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采取“制度+清单+专项”的管理模式,使董事会授权管理既有章可循,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授权内容,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研究制定《决策事项清单》,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和决策流程,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司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国药集团外部董事履职保障工作的意见》,做好外部董事履职支撑。
三是做实子企业董事会取得明显成效。研究制定《加强子公司董事会建设工作方案》,逐级推动子公司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纳入董事会应建尽建范围的子公司全部建立董事会。推动子公司董事会职权有效落实,制定《国药集团落实子公司董事会职权工作方案》,分批在14户重要子公司开展落实子公司董事会职权工作。研究制定《国药集团委派董事、监事管理办法》《子公司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分层分类指导所属应建尽建企业开展董事会和董事评价,着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董事、监事队伍建设。
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布局实现整体性优化
国药集团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主业、做强实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和布局优化,推动产业机构由“药”向“药品、医疗器械、生命健康、医疗卫生”全产业链转变,推动市场结构由“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
一是立足实业做强产业,加快提升现代工业水平。国药集团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构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工业体系。在化药领域,加快推动专业化整合与一体化发展,累计实现重点核心产品41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过亿元产品(系列)29个,8个品规产品中标国家集中采购,获得制剂产品境外自主注册许可6项,多个原料药产品获得境外官方认证。
在生物制药领域,积极落实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成功打造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承担了85%以上的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生产供应任务;发挥主业优势盘活原长春长生资产,通过注入国药基因赋能地方企业发展,使其2020年获批成为国内第三家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企业,新建车间释放更大产能,为吉林经济发展、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国药天坛专业化整合西安回天,指导其从停业多年到4个月恢复生产经营资质重获新生,利用陕西地区原料血浆资源,进一步提升国家血液制品供应保障能力,成功打造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国药中生重组卫光生物,既让集团上市公司成员再添新丁,又扩充了血液制品产研管线,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血液制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药领域,战略重组太极集团,通过大刀阔斧地实施一系列三项制度改革,剥离“两资”“两非”,使企业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焕发出新的生机,与中药控股形成了资源与产品结构优势互补的中药双平台,全国布局20多个中药产业园,超200个GACP药材基地,建设6个CNAS实验室,以及年产1亿瓶糖浆剂、20亿支的口服液、50亿盒的固体制剂生产线,形成全球最大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在医疗器械领域,高端制造领域布局落子,认购体外诊断龙头企业九强生物成为第一大股东,打造IVD产业整合平台,推进国内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与GE医疗合资设立首个由国药控股的高端医疗影像项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成功设立国药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形成生产装配内窥镜整机的能力,成功破局工业制造微创外科领域。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大力拓展新业态。将医疗卫生保障作为国药集团四大核心主业之一,将医疗板块提级管理,作为集团医疗卫生保障发展主平台。有序推动央企医疗资源整合,从零到有发展成为拥有141家医疗机构、2万名医护人员、2万张床位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积极参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和疗养机构改革,组建国药康养公司,成功中标74个医养康养项目,覆盖18个省区市、33个城市,床位数2万张,逐步打造涵盖医养结合、康复养老、中医疗愈、老年教育、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模式。国药医疗充分发挥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医院+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扩充至14家,实现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模式的多元化覆盖。生命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在滋补保健、美妆个护等健康消费品方面已经拥有超过2000个品种和品牌。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开创国际化经营新局面。主动参与全球抗疫合作,推动国药集团新冠疫苗在119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获批注册上市或紧急使用,接种人群覆盖196个国别,50余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接种国药集团新冠疫苗,获得了多国政要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借助新冠疫苗COVAX供应、执行国家援外项目等契机,加深与各国政府和全球性国际组织供应商合作,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国药力量。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国药集团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核心引擎,聚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抓好重大项目和技术攻关,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引领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水平加速跃升,形成了全行业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是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药集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将科研投入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近三年研发经费支出累计超过1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7%。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优势,不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三价轮状病毒疫苗获批上市,猴痘荧光诊断试剂盒获欧盟CE认证,溶瘤病毒VG161获FDA快速通道资格;HER2、VEGF、TNF-α三个单克隆抗体提交上市申请。
二是切实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先后投入500亿元建成3个P3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6个P3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合计年产能超过100亿剂,成为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在3大领域6大类型8个方面打造了34个国家级战略性创新平台和2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国家创新平台优化重组,“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医药先进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纳入新序列管理;“新突发传染病新型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先导物成药性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均通过科技部、国资委审批;集团“疫苗与创新药物原创技术策源地”成功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名单。集团将统筹国家所需、行业所趋、企业所能,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打造行业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三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国药集团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大力推进与政府、学术机构以及商业合作伙伴等的合作,打造开放式创新的生态体系,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系统性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改革工作,聚焦“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推动联合培养工作不断出人才、出机制、出成果。持续强化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产业孵化、国际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典范。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实现新突破
国药集团重点抓好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建立健全从0到1的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体系,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为契机,带动综合改革纵深推进。
一是全面完成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以“两办法、一协议、两合同”5个文本为标志(即经理层薪酬管理办法、绩效管理办法、聘任协议、年度业绩合同、任期业绩合同),分级次分批次推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集团全级次企业均按照要求100%完成有关文本协议签订。2021年并入国药的太极集团,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梳理规范组织机构和职务职级体系,精简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退出率达到79.7%,中层管理人员退出率达到68.7%,全力激发企业改革活力。
二是全面推进市场化用工。制定《关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及相关配套制度,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在深化“三能”机制上下功夫。变“相马”为“赛马”,推动管理人员市场化招聘机制,国药集团组织开展了面向集团内外招聘的子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高级管理人才公开选聘工作,成功选聘5名财务方面的高管人员和6名二级子公司高管人员,全力盘活人才资源。所属国药中生公司开展“良将工程”,子公司高管“全体起立”,竞聘上岗。所属国药国际公司在大健康、免税两个板块中,开展“服将工程”和“健将工程”,成功选聘15名管理人员。所属国药太极公司精简组织机构、优化人员队伍,“起立”竞聘子公司班子,压减92人;撤销部门11个,压减中层118人。市场化用工取得积极成效,全力盘活人才、激励人才,形成人才活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深化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对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和人员进行奖励。在国药工程实施了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2023年新批准1家科技型企业实施分红激励,2020年来累计实施科技型企业分红及股权激励类项目10个,激励人次超1800人次,有效将个人利益与企业长期业绩提升紧密结合,打造人才激励“强磁场”。
促进管理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加稳固
国药集团通过改革促进管理提升、激活发展动能、增强创新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经营稳健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
一是持续改善运行质量。提升“两金”和债务精益管理水平,加强应收账款全流程、全节点、精细化管理,严控债务风险,强化资产负债率约束。持续推进“两非”“两资”清理工作,将清理清退工作成效纳入对二级企业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做到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最长法人层级由9级压缩至8级,最长管理层级由7级压缩至4级。
二是深入推进“处僵治困”。健全扭亏不返亏的责任机制,集团所属5户特困企业(国药中联本部已完成对中联四药的吸收合并)和1家重点亏损子企业已全部完成扭亏任务。截至2022年末,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0.52亿元,利润总额4477.43万元。国药益诺思更是从被国资委关注的“重点亏损子企业”发展成为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国药集团科改示范企业,既体现了国药集团亏损企业治理的成效,也体现了科技创新带给企业的发展活力。
三是深化违规责任追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责任追究工作组织体系,推动集团及二级子企业成立责任追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订《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操作细则》等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尽职合规免责事项清单,为鼓励引导集团经营管理人员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打造改革尖兵,改革专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国药集团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推进力度,促进改革效能不断释放。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四个专项行动”方面,大力推动各级企业把价值创造理念贯穿经营决策全程,以对标促达标、以达标促创标,提升质量效益效率。国药天坛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进一步发挥改革标杆作用。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专项任务方面,重点围绕提升信披质量、向市场传递公司内在价值等方向发力;国药控股、中药控股ESG治理成效提升显著,其中,国药控股在“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ESG领先指数”中位列第10位,中药控股在“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中位列第26位。
在深化改革专项工程方面,“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改革新路,在改革中发挥最大效能。“双百企业”国药控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解决经营机制转变、业务模式优化、企业治理提升等问题;国药工程率先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组合激励方式方面探索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国药投资项目跟投、超额奖励等激励机制有效运行,维亚生物市场化投资项目已顺利实现退出,项目收益率超过20%。“科改示范企业”国药中生借助科改契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上海益诺思通过实施科改完成了从国资委挂牌督办的亏损企业到如今冲刺科创板的凤凰涅槃,有望成为首家中央企业科创板医药上市公司。
发展奔腾向前,改革永不停歇。国药集团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资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入总结交流推广三年行动经验成果,乘势而上奋力开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医药企业集团注入新的活力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