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在上海:创新资源吸引央企纷纷落户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其在地方的布局和合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央地合作的号召,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吸引了众多中央企业在沪投资兴业。

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26.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3.3%。央地合作不仅为沪带来庞大的资金流,更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和市场资源,有力推动了上海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总体概述

2023年,上海市五个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导入第二批30项重大功能性事项,新开工1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935.7亿元。央企在上海的投资热潮持续高涨。截至2024年3月,沪市共有央地两级国企776家,总市值合计约37.63万亿元,分别占沪市总数的34%和65%。

央企在沪投资项目不仅覆盖了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多个前沿领域,还深度融入上海的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创新体系中,展现出强大的合作效果与战略协同效应。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交通银行、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上海烟草集团、中石化、中国商飞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等中央企业落户上海市,成为上海经济崛起的引领力量。

2021年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中国能建持续加大产业与资本投入,围绕智慧能源、新型储能、城市综合开发等核心业务强化布局,在沪子企业达10家,投资总额近200亿元。

上海市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央地合作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上海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数字化改革,为央企项目快速落地和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3月29日,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程鹏在“央企看上海”启动会上指出,央企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央企与上海在多个领域持续深化合作,重要机构在沪加速集聚,重大合作项目加快布局,产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他表示,上海作为投资兴业、产业转型的热土,将继续为央企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一如既往地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优服务,将以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为支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央企深耕上海,做强做优做大。

2024年7月22日至24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戎之勤带队赴京拜访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铝业、国投集团、中国节能等央企集团,并拜访工信部装备司、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及下属检测中心。

戎之勤介绍,上海正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央企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央企在沪发展情况。

他表示,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作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服务的牵头部门,将依托重点企业服务包为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时刻关注央企发展诉求,以最大力度、最高效率尽快研究解决,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满意度,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希望各家央企加大在沪投资布局,发挥集团自身实力与优势,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力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参与上海“(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上海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更深入战略合作。希望央企集团与上海建立多层次的会商机制与信息沟通渠道,共同推动央地高质量融合发展。

合作模式

上海市央地合作采取了央企直接投资、央企与地方政府及国企合作、央企与民企合作等多种模式。

央企直接投资方面,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为代表的央企,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上海建设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还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2024年7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希望双方以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央地合作,携手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加快形成创新生态、产业生态。

为深化上海市政府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2024年7月26日,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发布现场,上海市国资委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寿资产、新华保险、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9家央企签署《助力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专项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启动了总规模达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

签约各方将充分依托上海区位、要素、平台等综合优势,着力贯通国资央企、上海市属国企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优势资源,共同构建央地合作、互利共赢的科创服务体系,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领域项目加强投融资联动,在母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布局、S基金、CVC基金等层面加强全方位协同,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央企与地方政府及国企合作方面,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19年在沪签署协议,共同推进“三型两网”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城市配电网、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2023年5月24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迈进了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攻克新型技术难题、塑造强强联合优势的新阶段;2024年7月28日,上海电网新能源发电出力历史性超越300万千瓦大关,峰值达到311.9万千瓦,标志着上海在新能源利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央企与民企合作方面,央企通过股权合作、项目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共同开拓新市场。2021年,中国能建与中路股份在高空风能发电领域展开合作。中国能建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受让了中路股份旗下绩溪中路高空风能发电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并主导推进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2024年1月7日,该项目成功发电。

重点区域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吸引了大量央企入驻。特别是张江科学城,已成为央企科技创新项目的聚集地。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在此落户,不仅推动了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进程,还带动了周边航空产业链的发展。

浦东引领区建设持续深化。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经验,大力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出台,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获批实施,国家出台的33条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基本落地。新增各类总部机构126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25家。浦东新区法规累计达到18部,管理措施累计达到22部。

2024年1月12日,浦东新区政府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旨在利用中国能建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城市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及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以推动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进而提升该地区的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中国能建计划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拓展在上海的战略布局,并深化与浦东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树立“央地合作”的新典范。

徐汇区依托其深厚的科教资源,成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徐汇区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有机所等100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上海交大、复旦上医、华东理工等13所高等院校,浦江实验室、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微软亚研院、亚马逊AWS等国际创新平台;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2.2件,居全市首位。

多家央企在徐汇区设立了数字技术研发中心和数据交易中心,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2019年,中国移动与徐汇区合作建设了5G创新应用示范区,为智慧城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提供了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持。

2023年9月,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揭牌,成为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也成为徐汇区以及上海市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重要载体。基于此,2024年3月,30家央企集团高管来沪参会并考察上海营商环境的“央企看上海”考察第一站,选在徐汇区。

徐汇也在构建现代金融产业新动能,集聚了申万宏源、浦银租赁等近900家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市前列。

2024年1月29日,徐汇区与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在产业发展、业务合作、金融赋能等方面开展长期、紧密、稳定的战略合作,凝心聚力,共同服务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局。根据约定,双方将推动央地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质量不断迈进,共同打造自立自信的现代金融产业,充分发挥徐汇综合经济、产业集聚、科创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助力申万宏源证券做大做强,深度融入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申万宏源证券在企业金融、个人金融、机构服务及交易、投资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助力徐汇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重点项目

上海市与央企在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市依托其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环境,为央企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土壤;而央企则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为上海市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央企在沪投资也呈现诸多亮点。

2024年3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信集团将发挥产融并举、业务多元的优势,利用上海科技创新、产业集聚、营商环境等综合优势,围绕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提供高质量综合金融服务、赋能重点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和以城市更新打造人民美好生活四个方面,为上海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信集团核心业务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双方合作空间十分广阔。陈吉宁表示,希望以协议签署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抓好合作落实。欢迎中信集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机遇,更好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助力带动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加强重点产业合作,把更多新项目、新业务、新技术放到上海,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样板。上海将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服务保障,支持企业在沪实现更大发展

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指出,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中信集团在沪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将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抓好协议落实。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深度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拓展产业合作领域,更好提供金融支持,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2024年7月16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与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再生水利用协议,标志着上海市首个工业企业大规模再生水利用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重点推动再生水在船舶工业的大规模应用,进一步提升船舶建造领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外高桥造船将从毗邻的上海城投下属竹园四期污水处理厂引入经净化处理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再生水,用于船舶压载水、厂区绿化灌溉、设备调试冷却水等方面水源替代。项目将于2024年9月份开工、10月底前投产,预计每年将可节约自来水用水60万—70万吨。作为上海市第一家引入并大规模使用再生水系统的工业企业,外高桥造船为航运领域创新应用水资源节约集约技术提供了可行方案。

未来展望

上海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2024年综合各方面因素,上海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2024年,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将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吸引高能级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

上海市也将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2024年全年完成投资2300亿元。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分类监管,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持续推进土地、园区等国企存量资产盘活,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升发展质量。

重点领域改革方面不断深入。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六大强企计划全面实施,上海交易集团组建成立,国有存量资产盘活投资基金、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基金等启动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