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在江西:助力强链补链行动

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具备区位、生态、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20237月,江西省政府召开第15次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围绕江西省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央企入赣”。20242月,江西省委书记尹弘、省长叶建春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优势,深入对接江西发展所需,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科技创新、油气保供等领域深化战略合作,更好助力江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总体概述

为助力江西省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西省创新了央地合作模式。近年来,江西省国资委通过开展“央企入赣”等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央地企业之间强化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截至20243月,江西省已连续举办三届“央企入赣”投资合作洽谈会,签约项目511个,累计进资3088亿元,并与3个设区市签约合作项目共103个,计划投资总额达2316亿元。

为推动中央企业和江西省国有企业间的深化协同,江西省国资委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搭建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平台。江西省国资委开展“驻赣央企助力江西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活动,引导全省国有企业深入对接各设区市产业布局,推动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发挥现代产业引导基金作用,与国有“链主群主”企业形成合力,助力包括驻赣央企在内的企业在省内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和新设公司。

二是搭建对接合作的交流平台。江西省国资委以驻赣央企党建关系为纽带,以产业项目合作为载体,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座谈会、产业对接会、产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对接活动,并探索建立各级国有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共享机制,推动全省国有企业融合发展、合作共赢。

三是搭建解决问题的服务平台。江西省国资委成立了“争链主 强集群”工作专班,梳理调度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行清单化管理,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出具体解决措施,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推进过程中,江西省国资委积极向国务院国资委汇报,加强与各驻赣央企集团总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指导和支持。

此外,江西省承诺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所有企业创造更好发展环境、提供更好服务。

合作模式

江西省的央地合作以央企入赣投资为主。

20237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一行在南昌会见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江西省省长叶建春,并共同出席南水北调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这一合作对充分发挥中央水利企业引领作用,深化了双方在水源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灌区建设等水网项目上的合作,健全了江西省的水网布局完善工作,创新了投融资模式,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同时有助于深化双方在抽水蓄能、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合作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内河航运建设和更多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落地。

202311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能建)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次签约的基础在于中国能建此前已在能源、电力、水利、交通等建设方面为江西省提供了服务,江西省希望中国能建充分发挥“全电力、全城市、全交通、全水、全生态环保、全数字”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积极参与江西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咨询、研究、建设等工作,帮助引进更多符合江西“1269”行动计划的战略投资,持续加大在赣投资建设力度,发挥优势支持江西能源转型,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务实合作。

在此之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节能)、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已先后在江西设立了分公司。

20243月以来,江西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争链主 强集群”行动,统筹包括驻赣央企在内的全省各级国有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在重点产业链和重要产业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重点城市

作为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始终高度重视与广大央企、大型国企开展战略合作,以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提升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

南昌市国有企业与省属国企、驻赣央企保持着密切交流,取得了一系列合作交流成果。现阶段,南昌市正以“争链主、强集群”行动为新契机,推动市属国企主动对接省属国企、驻赣央企,共同谋划新的合作项目。

为做强优势产业,南昌市对照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中相关产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南昌市属国企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重点在基础较好的产业链上发力。例如汽车产业,南昌市推动江西省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江铃集团,在汽车产业上下游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以及汽车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与省属国企、驻赣央企对接合作力度,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南昌市注意撬动资本杠杆,推动强链补链。目前,南昌市产业投资集团负责管理的规模为200亿元的南昌市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在与省国控集团的通力合作下,近两年已经陆续布局投资了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现阶段正与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50亿元规模的江西省新能源材料产业基金,全力助推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这些合作推动形成了驻赣央企、省属国企、市属国企的上下联动、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赣州市为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具有独特的政策、区位、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2023926日,“央企援赣促振兴活动”在赣州举办。会上,13家央企与赣州市部分县(市、区)和开发区签署18个项目,总签约额达890.36亿元,本次活动上签约的项目特点有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强、市场潜力大等,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截至20239月,中央企业在赣州落户项目66个,投资总额1099.98亿元,实际进资580.97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出台的系列对口支援政策,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资央企亦将援赣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在做好对口支援赣州市章贡区和赣州经开区的基础上,主动将支援工作拓展到赣州市全域,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加大支援力度。

20243月,赣州市将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高规格调度、一体化谋划,持续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据悉,在2023年,通过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等帮扶机制,赣州市为企业减负237亿元,增长近20%,全市从压缩时间、精简流程、提升效率等方面发力,审批环节、材料、时限均压减36%以上,企业开办0.5天、零成本,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比率达82%61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重点项目

中节能环保投资发展(江西)有限公司(下称江西公司)由中国节能与江西省城镇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

江西公司开发的中节能国际中心项目地处南昌城东总部经济带,位于艾溪湖畔中轴,项目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主楼高208米。项目因地制宜引入太阳能利用系统、中水回收系统、日光照明系统(导光筒)、节能喷灌系统、新风全热回收系统等,采用了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透水路面技术、节能电梯技术、电气节能技术、地能采集技术等先进节能技术,可实现建筑节能65%,节水40%,碳排放量降低20%40%的目标。目前已取得国家最高等级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成为江西乃至中部地区首个具有示范意义的超高层绿色建筑标杆。

为推动江西产业绿色转型,江西公司又打造了中节能江西低碳园。该项目位于南昌高新区瑶湖北岸,地处天祥北大道产业发展轴核心位置,规划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物业类型涵盖标准厂房、低碳馆、水务运营中心、研发中心等,集研发、商务、生产商业于一体,充分运用顶尖绿色节能技术,打造准三星级绿色建筑,其中的低碳馆更是取得国家绿色三星级认证、美国LEED白金级认证和英国BREEAM三星级认证。

中国移动江西公司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江西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江西公司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建成了江西省规模最大的5G精品网络,每万人5G基站数近16.7个,行政村5G覆盖率达97%,行政村及以上区域100%具备千兆接入能力。配套构建“省++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实现11个地市移动云边缘节点全覆盖,加快提升边缘计算能力。当前,全省自建机房装机能力(含在建)近3万架,算力总规模稳步扩张,基本满足了各领域的数据处理需求。

未来展望

为期3年的“1269”计划仍在继续。

2024年上半年,江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列全国第4位,是2020年以来最好排位;营业收入增长5.9%,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列全国第7位,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5%,比一季度加快7.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1%,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5.7%,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全省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2%17.2%,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1.0%32.4%。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8.8%,有色金属产业增长17.4%,装备制造业增长10.4%

 

为继续延续成绩的上扬趋势,江西省表示会继续推动实施江西国有企业“争链主 强集群”行动,动员和引导省属国企、驻赣央企、市县国企,紧紧围绕“1269”行动计划,纵向横向联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江西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三年努力,实现“1269”相关产业链总营收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力争到2026年,全省国有企业相关产业链总营收达到1.2万亿元,占比达到35%,较当前提高5-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