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搞好双循环要做成这三件事
9月25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暨创意青岛大会”上,作为主办方领导的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总召集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阐述了自己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看法。
宋志平说,经历了大半年时间的疫情考验,中国的企业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有不少的机遇和希望。中国企业应该勇于化危为机,要于变局中开新局,可要做到这些,只能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
宋志平认为,中央提出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战略,为的是以新格局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这里面既有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这方面的考虑,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要实现“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转变,关键要做好、做成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中国企业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这包括做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三个方面。
宋志平指出,企业是一个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主体,而为了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企业就必须要持续改革。企业改革,不光是国企的改革,民企也需要改革。因为,国企和民企是共和国的孪生兄弟,无论在价值链、供应链的各个方面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国企改革并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也会自然而然地带动了民企的发展变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国企改革不光激发国企自身,同时,国企的发展壮大和改革,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市场空间,给民企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现在,国企改革把深化混合所有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国家目前新提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限于国企、集体企业和非公资本、民营企业在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还包括国企、央企和民企之间的混合。这等于扩大了混合所有制的范围。无论从规范治理和科学管理上优于单一的所有制企业,单一的国有企业和单一的家族企业,都不如多元化混合公司更好一些,这是经过现代产权制度证明的事情。混合所有制就是国企的实力加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发展力。通过混改把市场化机制引入到国企中来,同时也把国企的规范管理导入到民企中去,从而促进国家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国家搞混合所有制改革实际上是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机制铺平道路。企业要发展也离不开内部机制,而内部机制的健全最重要目的和任务是如何把企业利益和骨干员工之间的利益建立起良性的关系。所以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我们就必须建立健全机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三项制度改革,今天的员工持股、科技分红都是内部机制健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万华的时候曾讲了一段话:“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那万华是怎么改革的呢?就是建立了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实现了科技分红的混合所有制,所以今天万华产生了效益。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总书记说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到今天,两点很重要,一点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第二点是企业家和企业的努力,企业家又占其中的核心位置,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第二件事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让创新来引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宋志平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所谓的创新能力,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为此,各企业要大力用数字经济、互联网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发展硬科技,也有人叫硬核科技。现在举国上下都在关心芯片这些卡脖子的高科技,足见其重要性。
其次,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巨大的创新。在美国高科技创新对社会贡献只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还是要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目前的消费互联网在全球占领先地位,现在又结合了工业互联网。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也是正确的方向。
第三,创新能力还离不开资本的支撑。1912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研究》中提到,资本是创新的根本,要创新就必须先要有资本。资本市场是创新的一个动力,是创新的一个杠杆。股权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双轮驱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世界500强企业,因为世界500强企业今年大内地加上香港有124家,超过了美国的121家,如果加上台湾地区,我们整个中国有133家。但人们更要重视独角兽企业的排行榜。所谓独角兽企业就是十年间资本市场的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企业。今年的胡润独角兽企业排行榜中美国有233家,中国有227,仅差6家。全球的独角兽企业仅中美两国就占到了80%。全球资本都在紧盯中美两个创新大国。而在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主要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四个城市,这反映了这四个城市创新和资本的结合非常活跃。
宋志平强调,企业的发展是三维空间,是技术、互联网、资本三者的统合,缺一不可。优质企业既要有技术,又要紧密结合互联网,还少不了资本的加持。技术解决核心竞争力,互联网解决市场的问题,资本解决发展的核心基础。所以中国企业要活用这三个关键要素,努力创新转型,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件事是中国企业要拿出自己的品牌。
宋志平表示,过去中国企业的壮大基本靠的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路线,及用外贸拉动内贸、用市场换资本、用市场换技术的路线。但今天的中国,有14亿人口这一巨大消费市场,而且经济实力已跻身到世界第二的水平,要再进一步发展就只能改变以往的方式,须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
为此,中国的企业应继续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打造出我们一流质量的产品,来供应国内的市场。多年来,企业基本上都是把一流的产品转出口,能出口就意味着质量不错。与中国不同,隔壁的国家日本则是把一流产品供应国内,长期扎根国内市场,剩下的才出口。所以,中国的企业观念必须要转变。
过去,在企业用市场换投资、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品牌的构建是有所欠缺的。大街上,能看到“万国”的汽车在跑,真正属于自己的牌子不多。不过,也有行业在品牌构建上做得不错。比如,家电基本品牌化了。酒业也不错,也是有牌子的。茶叶做得就不好,没有品牌,只有品种,龙井、碧螺春都是品种,不是品牌。故而,下一步中国的企业要加大品牌的构建力度,做有品牌的企业。总书记曾清楚地指出:“中国企业要从制造向创造转变,从速度向效益转变,从产品向品牌转变。”这也就是说中国过去是个产品大国,可未来要做品牌强国。
本文根据宋志平于“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暨创意青岛大会”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