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问题频发 财务被指造假 债台高筑的华住回港二次上市能获救吗

日前,华住集团发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2020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华住集团今年第二季度净收入19.53亿元,同比下降31.7%;净亏损5.48亿元,同比下滑189.4%。截至2020年上半年,华住集团的短期债务为58.21亿元,长期债务为92.40亿元,而目前华住集团账上只有37亿元的现金,华住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92%,总负债高达565亿元。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酒店业遭受重创。中国饭店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直接闭店的酒店和民宿比例达到74.29%,行业净利润大幅下滑,前两个月住宿类企业营业额损失更是超过670亿元。压力可想而知。对于上半年陷入亏损状态的华住来说,他们的选择是——赴港融资“补血”。

20亿利润被指虚增,债务压力巨大

9月21日,华住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住”)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2042.21万股,每股发行价297港元,预期9月22日上市。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3.39倍认购,预计将收取全球发售净所得款项约59.25亿港元(经扣除全球发售应付的承销费用及其他估计开支,且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

这是华住继2010年登陆美股上市后,正式启动赴港二次上市计划。

当夜,做空机构博力达思研究(Bonitas Research)一份报告直指华住集团谎报其酒店投资组合的所有权以制造虚假财务报表。这让业内一片哗然。

机构博力达思研究报告称,其在北京和上海的实地调查证实,华住秘密支持“账外酒店”的运营成本,从而在财务报告中虚增2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报告发布后,华住集团美股盘中跳水,最终收盘跌3.66%,报收40.48美元/股,总市值120.24亿美元,一夜蒸发4.57亿美元(约合31亿人民币)。

为此,原本在准备迎接港股上市的华住集团,不得不连夜回应博力达思的财务造假质疑。华住集团在9月22日早间回应称,这份报告是缺乏事实依据的,而且它包含大量的错误、未经证实的陈述,以及对公司业务及运营的误导性结论。

截至当日收盘,华住集团港股上市首日涨4.71%。虽然上市首日未破发,但与此前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公司相比,华住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的关注存在明显差距。

6天之后,9月28日晚间,华住集团再一次发布针对博力达思研究报告的澄清公告,对博力达思研究提出的五大指控逐一回应。

华住酒店集团CFO赵汝泉表示,由于华住回港上市首日股价是上涨的,并且目前股价也很稳定,“化解”了沽空机构的第一波“攻击”,但还不能说这个沽空报告是失败的。“卖空一般会有几波攻击,不会一波就完的,不管怎么样,他都希望你的股价会下跌,然后联合亏钱的投资者做集体诉讼募集,股价下跌后就会造成一个连环的打击。”

业内专业人士邢生认为,事情当然不像赵汝泉说得那么简单,撇开2020年,华住集团表现如何呢?

邢生向《企业观察报》表示,据统计的数据,按年度来看招股书披露的2017—2019年,华住集团的成长能力表现基本可以形容为大起大落。

这三年,华住集团营业收入约82.29亿元、100.63亿元、112.12亿元,同比增速约22.3%、11.4%、-15.7%。净利润分别约为12.28亿元、7.16亿元、17.69亿元,相应的同比增速约53.8%、-41.7%、147.1%,对应的净利率约14.9%、7.1%、15.8%。营收增速年年下滑,利润方面则很不稳定。

更让人担忧的是财务风险。可以看到,这三年,华住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2017年还是64.39%,2018年就涨到73.66%,2019年继续大涨至85.84%,负债平均每年上升10个百分点的节奏。

到了2020年,外部形势急转直下,华住集团的负债率达到了90%+,这个水平,在一直以高负债闻名著称的房地产行业里,部分房企看到了可能都会黯然。

海外布局受挫,卫生问题屡屡被罚

提起华住,有些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提到汉庭、桔子、花间堂,很多人就会有所了解了。成立于2005年的华住集团是国内第一家多品牌的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旗下拥有覆盖高端到平价市场的多个知名酒店品牌,包括高端市场的美爵、禧玥、花间堂,中端市场的全季、桔子水晶、桔子精选、宜必思尚品等,以及平价市场的汉庭、汉庭优佳、宜必思等。

2005年8月,汉庭第一家门店昆山火车站店试营业。两年后开放特许加盟。第三年更名为汉庭酒店集团,确立酒店、快捷、客栈三大产品。

依靠经济型强势崛起后,伴随消费升级,华住也牵引向上。2010年,华住(汉庭)集团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开始打造高端品牌——全季酒店,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探寻中,全季酒店取得成功。

2017年5月,华住集团以36.5亿元的高价收购桔子水晶酒店集团100%股权;2018年8月,以4.63亿元的价格收购北京青普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和同程旅游合计持有的花间堂71.2%的股权;今年年初,又以约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的现金对价,收购德国德意志酒店集团(Deutsche Hospitality)100%股权,开始国际扩张战略。却不料遇到疫情“黑天鹅”,这无疑给了华住集团重金布局的海外业务当头痛击。

从财报可以看出,给华住集团重挫的不仅是疫情,之前的卫生危机也给华住埋下了隐患。华住集团的品控、风控一向不尽人意。

首先,华住引以为傲的“超1亿会员”的华住会,曾因“钓鱼式入会”引发质疑。据媒体报道,华住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与人为设置,强制性地将更多散客变成会员。很多时候是在消费者未被通知的情况下,就“被入会”。

品控方面,2017年,全季酒店曾被曝光出用客用毛巾擦马桶的丑闻,一度引发行业信任危机。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对汉庭北京燕莎霄云桥店进行了检查,发现该店未按规定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施设备(冷却塔)进行检测;未按要求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检测;未获得有效健康证的从业人员从事为顾客服务工作。

《企业观察报》注意到,黑猫投诉上,关于华住集团的投诉达到296条,包含酒店管理、卫生问题、优惠券兑换失效等投诉。仅2019年,华住集团旗下各酒店就收到至少28张罚单,涉及消防、卫生、治安和入住登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最近四个月,华住集团旗下的汉庭星空(上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济南山大分公司、南昌福州路分公司及华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苏州人民路第一分公司和全季分公司,因消防设施设置不达标、公共用品未按照标准保洁、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即擅自施工等监管处罚。

华住多个酒店品牌由于卫生问题上榜,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华住在发展中的焦虑,更是管理的松懈。梳理原因可知,高速扩张和低门槛加盟是其“原罪”。作为全国第二大酒店集团,华住体量已经够大,但大不意味着强,虚胖的华住最终将只能落得一个激进扩张的称号。

疫情重塑行业,华住前路未卜

纵观国内酒店业市场,目前已形成锦江、华住和首旅如家三大龙头竞争的格局,中端酒店的连锁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各企业发布的中报来看,中端酒店的占比持续爬升。

天风证券研报称,“疫情倒逼行业洗牌,集中度有望提升,而中端酒店的发展有望成为各酒店集团重要的竞争领域。”

艾媒咨询分析称,在疫情影响下,单体酒店、民宿营收严重下滑,行业或将面临重新洗牌。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高端酒店市场营业收入保持在1500亿元左右,总体需求较为平稳,变化不大。而中端酒店体现了较好的灵活抗压能力,在未来的酒店消费升级市场中将具有一定的优势。

疫情的影响并没有阻挡华住扩张的脚步。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华住正在开发2375家新酒店,包括54家租赁及自有酒店以及2321家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同时,在押注下沉市场的道路上,华住也在大踏步前进。

中国有2000多个县城,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曾表示:“华住想把汉庭开到中国的每个县城去,争取在2022年能够达成”。今年6月,他在一封内部信中也明确表示,“除了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地段,我们还要关注新兴的商业区、生活区,要关注原来不重视的下沉市场,要关注高铁站、新机场沿线。” 

其实,进军下沉市场,华住集团并不是“吃螃蟹”的企业。譬如,锦江、首旅如家、阿里巴巴飞猪旗下品牌“菲住”、携程旗下品牌索性等都在下沉市场中“厮杀”。

可以看出,华住集团的下沉之路必然困难重重,荆棘不断。华住集团的下沉扩张,依然充满未知。

业内人士指出,华住财务表现一般,外部环境复杂。还未上市就遭遇做空,且不论真假,都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看来赵汝权真的需要如他所说,在每一次事件中学习和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