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养了三年的“犀牛”狂奔而来,后劲如何

916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股票代码:IXIC BABA)潜行了三年的全球首个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工厂”正式于浙江杭州亮相。

据阿里宣称,这是其率先在服装行业开始的新制造探索,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平台改造的“样板房”。

阿里智造平台负责人伍学刚向媒体介绍,“犀牛工厂”先从服装业切入,专接小订单,为中小商家、产业带、创业者服务。通过借助阿里数字化的强大能力,对传统服装供应链进行了柔性化改造。将行业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的传统流程标准,大幅削减为100件起订、7天交货。这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小单量、多批次、高效高品质的生产选择。

伍学刚希望通过阿里的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中小企业从繁重生产中解脱出来,让创业者专注自身优势和业务创新,从而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关键能力。

不过也有一些问题尚未从“犀牛工厂”的身上看到解决方式。

问题一:智能化改造的“犀牛”会去向何方?

“按需定制”是阿里实现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但这个目标最终是否能够真正平顺实现,目前尚不可知。不过,人们似乎可以从犀牛身上窥见部分端倪。

犀牛智造平台负责人伍学刚在采访中曾介绍说,之所以要从最简单的服装行业进行切入,一方面是因为服装是个巨大产业,国内市场高达3万亿元,是消费品市场最大的行业之一;另一方面则是服装行业是简单制造,且服装行业受外部波动更大,“因为服装的时尚属性,受到潮流、天气等因素影响,以产定销必然会造成巨大浪费,每年浪费数千亿元。”

传统的服装制造是“以产定销”,生产厂家一般会根据生产线的能力及历史经验来确定产能,提前半年左右组织生产。对于淘宝的中小卖家来说,想要去厂家下单,起码要5000件起订,至少1个月后才能收到货。而这种采购方式在遇到新的流行趋势出现时,很难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犀牛工厂则不同,根据伍学刚的说法,犀牛工厂已经和淘宝上200多个中小商家进行试点合作,一步一步跑通了小单起订、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模式,同时通过洞察需求和数字化制造,让商家真正做到了按需生产。“从5分钟生产2000件相同产品,到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产品。犀牛工厂将行业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的流程,缩短为100件起订、7天交货。相较其他工厂,犀牛能够缩短75%的交货时间,降低30%的库存,甚至减少50%的用水量。在试点运营2年多时间里,犀牛工厂已累计为200位淘宝天猫商家、主播、时尚达人等提供生产服务。

但这真的可以说是“犀牛”特殊之处吗?

一位在浙江和广东等地从事多年服装采购的人士向《企业观察报》透露:“其实服装业的整个柔性化改造早就开始了。”

服装定制,在广东很多地方就有工厂能做。印刷方式、面料、款式可以供卖家任选,根据所提供图样,大概45天就可以完成100件左右的单子。如果不纠结看样衣,一些设备重组、员工素质好的厂家3天就能完成生产。至于能在20天完成制造复杂度更高的冬装,在浙江的工厂也有不少,而且绝对可以保证质量。所以阿里这头“犀牛”,在他们这些已经搞服装工业互联网多年的人眼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亮点。

毕竟服装制造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过剩的工业门类,在没有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这些概念的二十年前,中国服装行业已经在向“小单快反”的柔性制造慢慢转移。小单指的就是订单的起做量越低越好,可以降低整个产品周期的库存。现在很多玩小单的工厂,自己囤面辅料,只要有一套数码印花设备就可以做,部分小厂更是可以“1件起做”;快反主要指后续追加订单要尽快响应。结合小单,就能让销售商在有流量时有货卖,没流量的时候没库存。

在他看来,这种“小单快反”式的柔性制造,对于销售商来说优势就已经很明显。该模式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一些门槛低、轻库存的轻工制造行业中,可以向消费者推更多产品增加流量转化的同时,维系一个较高的现金流安全系数,使销售商不至于像凡客当年被库存拖死。反观工厂方面,销售商的健康意味着自己的现金流安全。且“小单快反”的账期短、单笔结算金额小,销售商赚钱周期短,付钱会更加平顺。

他也认为,柔性化改造是中国整个轻工制造业的未来方向。对于阿里牵出的这头“犀牛”他并不关注其本身,而是把目光放在了阿里手中所掌握的数据及改造方法。

因为要想改进现有的生产方式,就需要在生产线上推进大量人、设备、物料之间的数据采集、互联和计算。生产的数据如果没有穿透,那只是一个高度依赖人的经验判断的“黑匣子”,更谈不上“智能”“柔性化”。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数据。阿里所掌握的天猫有海量消费端数据,而且阿里在推智能制造的这几年想必也是采集了一批工业端数据。“如果阿里拿这些数据去生产产品,这些数据能决定每批产品的数量、原材料、工艺工序、款式结构,那这就是智能制造;可是如果阿里拿这些数据去做平台,用这些数据来匹配能够达标工厂,剩下的事情还是交给工厂来自行解决,那这只不过是更高端的‘工厂黄页’,这种把工厂当成类似‘网约车司机’的做法并不会令大家满意”。

问题二:改造成“犀牛”的过程会令人承受不起吗?

阿里“犀牛工厂”成为话题,无疑为轻工制造业整体的智能化发展带来了一抹曙光。但轻工制造业整体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会和阿里所计划的一样吗?对于制造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制造企业,改造成“犀牛”又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一位在浙江地区开设了仿制品工厂的企业主对《企业观察报》反映说,通过导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来连贯整个生产环节,再通过大数据“以销定产,柔性制造”,这的确是制造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制造业的未来所在,但这过程并不会非常顺利。

他表示,虽然自己的工厂运用了大数据精准指导生产,使得资源配置更具效率,容易组织生产精准配合需求。但大数据也是存在有一定滞后性的,想要完全做到消灭库存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

另外,在他来看,“犀牛工厂”这间样板房的服务目标很可能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生产厂家,也更适合。因为这些厂家有很强生产能力,或许只是在流程整合、算法及市场贴合度上不如阿里。“犀牛工厂”所展示出来的这个特点能同他们形成明显的互补,而中小型企业往往对风险更敏感,大工厂可以接受小批量订单的完成价格,一部分中小企业未必能够扛得下。

还有,虽然大部分制造业都在向着智能化、自动化转型,但设备本身的成本也是一个高门槛,大工厂能够简单地大规模使用自动化设备,而中小企业受成本限制,规模和数量往往都不尽如人意。自动化设备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必要“接口”,缺乏“接口”的中小企业显然不能同阿里进行更加紧密的连接。

此外,本次“犀牛”所展示的特点——柔性定制本身也存在误导。实际上,柔性定制并不是什么新鲜方式,这种方式在奢侈品制造行业中早已被采用,但对于低成本的轻工制造业产品来说,在低成本下实现柔性定制的可能性不现实。该企业主自己的产品也接受柔性定制,但仅限于部分外观和材质可供选择。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柔性定制产品的价格往往会因超过平均价格很多而不被消费者所选择。

还有一批轻工制造业的从业人士对阿里力推“犀牛工厂”的真正目的感到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他们提到一个关键问题是,阿里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到底是什么?是赋能者还是收编者?

掌握市场数据的阿里,如果通过智能化改造将轻工制造业全体纳入自己的“数据生态”之下,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最终会不会丧失对掌握市场信息的议价权?如果阿里并不是单纯地针对单一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智能化改造,而是通过数据将企业悉数相连,那么所有制造企业都将成为阿里旗下的“工人”。

当然,诚如多数分析师所言,阿里的“犀牛工厂”只是将轻工制造业未来可能的样态进行了展示,未来轻工制造业整体究竟会如何发展,业内人士也在期待阿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