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自所70年:科技报国 以智赋能

北京德胜门外教场口,曾是明清两代士兵演练的教军场。

随着历史变革、城市变迁,旌旗猎猎的军事场景消散在了历史洪流中。

1954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自所)前身“北京电器工业研究所”落户于此,给当时一片荒芜的教场口带来了新鲜的科研气质。

时光荏苒,70载岁月的光影,在北自所的院墙上悄然划过,见证了一座工业研究所因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召唤奠基立业,因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而发展壮大,因不断深化改革而自强自信。

历史无言,但公正地记录着北自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助推行业发展、坚持建设一流企业留下的每一个印记。而那一个个印记,无不彰显着一种精神——创新务实责任,无不印证着一颗初心——报国强企惠民。

矢志不渝服务国家战略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着重推进工业化建设。

19539月,配合电器工业发展的需要,北京电器工业试验所经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批准建立,并于19564月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是北自所生来就带着的使命。”上世纪80年代末任所长的李百煌认为,“从1954年破土动工目标就非常明确,那就是巩固和改进当时已有的产品、不断增加新产品,为国家电子工业、冶金、燃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机械工业服务。”

1957年,为加快工业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与电子束、离子束和工业加速器有关的重大电气物理设备的研制和应用研究,成为北自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一无所有的困境,从学习文献资料,到研究讨论思路,再到理论推导、技术设计,老一辈北自所人一点一点艰难推进加速器的研究工作。

“当时科研任务非常繁重,每个人都很难。但是大家深知肩负着重大使命任务,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所以都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晚上自觉加班,确保产品保质保量地交付。”北自所退休老专家朱惜安回忆道。

向前的每一步,都汇聚了北自所人的创新与奋斗。

从设计加速器的物理技术,到不断改进测量调试技术,再到方案论证实施……耗时6年,1963年成功研制出质子静电加速器,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HY-1201.2米质子回旋加速器,荣获了全国工业产品成果一等奖。

聚焦电器工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究,60年代,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已发展成当时我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诸多重大产品和科研成果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伴随着第一机械工业部对事业单位的调整,在电器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室基础上组建了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要从事国家机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管理自动化的研究,同时负责归口机械工业自动化行业工作。北自所人开启了新的征程。

198448日傍晚时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起飞,标志着中国航天空间科技进入应用阶段,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自主卫星应用进入新纪元。

其中,20吨液压振动台这一关键装备由北自所联合相关院所共同研制,为大型航天环境模拟实验提供了有效手段,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确保了工程任务的完成,让“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踏上36000公里浩瀚宇宙的漫漫征程。

1999年,伴随对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机械工业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转制为大型科技企业,隶属机械科学研究院,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虽然名称、内部机构几经转变,但北自所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如磐。

三峡,这座举世瞩目的水利水电工程,是国之所系的“千年大计”。“北自所积极参与三峡项目建设,是对自身实力与能力的一次提升,更是对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持。”北自所原自控中心主任乔美荣说。

199912月,“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液压启闭机电控系统”项目签约。历时3年多,北自所成功研制31套子系统、总共143台控制装置,为三峡工程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这些电控设备,如同三峡工程的智能大脑,实时监控着特大型液压启闭机的运行状态。在2002年的大江截流和2003年以来的蓄水、通航和发电过程中,它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70年间,从我国首台电子感应加速器到我国首座自动化高位立体仓库,从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PII软件到首台液压伺服喷漆机器人,从东方红卫星振动台到三峡电站闸坝控制系统……北自所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攻关任务,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取得了600余项科研成果,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屡获国家级科技奖!

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初心;时空更迭,传承的是使命。

今天的北自所,正在围绕我国智能装备重要关键性、基础性、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数字化系统、智能化关键装备、工业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协同攻关和实验研究,发力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研究开发;正在积极承担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相关任务,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正在以“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单位”为契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产业化基地及平台建设,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北自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造新优势,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新定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谋求新突破。”北自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振林强调。

成为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北自所笃定而行。

躬耕不辍助推行业发展

当今世界,在硬件基础、AI模型的加持下,机器人的热度不断飙升。殊不知,早在20世纪60年代,这条赛道就已开启。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前沿代表,工业机器人首先在国外兴起。在中国探索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道路上,北自所犹如一颗璀璨明星。

1981年,研制出一台集微机控制、电液伺服驱动、示教、再现、五个自由度关节式喷漆机器人的任务,交到了我们手里。”承担第一台喷漆机器人研制任务的北自所项目负责人袁洪璋介绍说。

坚持以科技创新打破技术垄断,1985年底,北自所研制出PJ-1喷漆机器人样机,此后相继研制出PJ-1系列大、中、小三种型号的喷漆机器人。试生产的7台喷漆机器人,5台被推广应用于北汽、沈汽和天津减速器厂,充分证明了技术的成熟度和实用价值。

站在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前沿,北自所相继开发了电动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水切割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多款新型工业机器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种类,提高了我国工业自动化的整体水平。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从协助主管部门编写工业机器人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建议书,到深度参与国际和国内机器人的标准化工作,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北自所担当起行业的领军者。

“六五”“七五”工业机器人攻关期间,北自所负责组织编制了15项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用这些标准对国内所有工业机器人机型进行性能测试验收,极大提高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2015年,北自所成为ISO/TC299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第一时间跟进提交国内对口TC筹建申请。这不仅是对北自所多年来在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方面成果的高度认可,而且意味着北自所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1)正式成立,其秘书处落户北自所,标志着北自所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又迈上了新台阶,并全力开展国际、国内机器人相关标准化工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机器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窥一斑而知全豹。70年的沉淀,北自所的行业引领力远不止体现在机器人领域。

20世纪60年代,北自所聚焦船舶低噪声液压部件研制,主持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液压技术在国内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工作。

面向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在振动环境模拟试验、摩擦焊接、专用液压元件、组件及系统、液压伺服及控制技术应用、液压元件试验与检测等领域,北自所取得了累累硕果。因此,成为了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国家液压元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5个行业组织的依托单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崛起。

1980年,北自所对北京汽车厂的仓库进行自动化改造。通过实现自动化物流仓储技术的重大突破,北自所完成了国内首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实现了人、出库、货位、货物等管理,以及查询、打印等46种功能。

深耕自动化物流仓储技术,1988年,北自所参加完成的第二座、牵头设计并实施的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第二汽车厂成功投运。它将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有机结合,给我国现代化仓储物流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成功建设,极大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对我国相关产业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带动了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直到现在,我国仓储物流系统的整体结构、信息控制系统的核心理念、技术框架均来自于北自所。

70年躬耕不辍,北自所先后完成制定300余项国家标准。仅“十四五”期间就发布了87项标准,其中国际标准4项,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标准化的需求。

作为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构建智能检测装备产业生态圈,共建行业发展新格局;承担PLC-open中国代表处,致力于PLC标准的研制和推广,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工控领域的影响力;作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工作中针对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主题领域,深入开展数字孪生、机器人、云制造等新技术标准研制;王振林担任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现任轮值主席,推动联盟成为技术创新组织者、行业发展规范者、中国方案宣介者,助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争当行业发展的领头雁,北自所正在不断发挥影响力,将国内外标准研制工作和学术交流工作充分融合,用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智造强国建设。

蹄疾步稳建设一流企业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明确要求。

对标国家战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行业智能制造全面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发展愿景,写进了北自所的“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

创一流,北自所有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从“更好为经济服务”到真正“断皇粮”“自找粮”,从思想观念到分配考核机制、机构体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锻造走向市场、面向市场的能力……跨越时代变迁,北自所闯出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科技产业化之路,形成了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创一流,北自所有深化改革的决心与魄力。

北自所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扎实推进改制工作。2017年,北自所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见其外亦需识其内。对北自所来说,公司制改制绝不是简单地换个牌子。

以公司制改制为契机,通过深化改革,北自所加快建立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党的领导,先后完成7个业务板块的调整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布局,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为契机,北自所二级子公司“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自科技)着力打通物流业务公司化、市场化和资本化发展通道,并于今年1月在众多企业“上市难”的形势下,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启,北自所坚决贯彻落实,着力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领导持续强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三大人才工程”扎实推进,中层干部任期制契约化全面覆盖、刚性兑现,员工薪酬岗位体系持续完善,大合规、大安全、大监督体系顺利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更加稳固。

“国企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出新机制,敢动真碰硬。北自所通过强有力的改革,建立了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有效制衡、规范运转的治理结构,并带动全公司上下在管理理念、运营机制、企业文化等各领域产生了深刻转变,提升了治理现代化水平。”王振林表示。

创一流,北自所有党建领航的强力支撑。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2011年以来,北自所深刻理解把握不同时期党的政策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逐步形成了“435”党建工作体系——“4”是北自所第七届党委提出的常态化、具体化、制度化、效能化的“四化”建设思路;“3”是北自所第八届党委提出的活力党建、务实党建、价值党建的“三个党建”思路;“5”是北自所第九届党委提出的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力、组织力、融合力、保障力、凝聚力的“五力提升”系统工程。

通过多年来的党建工作体系搭建、品牌打造,北自所党建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17年起连续七年在集团党建考核中排名第一。推进党建领航,从方向引领、力量凝聚、风气营造等各个方面为改革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北自所真正实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相比,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率50.12%、净利润增长率46.85%、资产总额增长率99.83%、净资产增长率89.97%,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北自所建设一流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自2014年起,先后获得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同样彰显了北自所建设一流企业的含金量。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走过70年辉煌历程的同时,北自所正在努力创造崭新的未来。透过北自所“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一个轮廓——

以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使命,以“创新、务实、责任、共赢”为核心价值观,以“稳增长、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双倍增”为驱动,坚持党建领航,深化改革发展;坚持战略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坚持价值导向,完善企业治理;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卓越品牌;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的北自所人正在成为新的历史创造者、新的潮流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