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跑 向“新”攀登


写在一机集团成立70周年之际    


1954年的那个春天,新中国第一座坦克厂在戈壁滩上破土动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迎着朝阳出发,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行进,把一个又一个胜利写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2024年的这个初秋,新征程路上的一机人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一机集团成立70周年之时,近万名职工家属满怀喜悦和豪情,共庆一机华诞,共享公司荣光。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一机集团的建设者们在荒烟大漠上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于一穷二白时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在时代的洪流中闯出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张开拥抱世界的胸怀。

1954—2024,这一部奋斗史诗      印证了一机人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担负着建设国防、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使命的坦克厂犹如一块巨大无比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投身到建设洪流当中。

19554月,坦克厂在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工厂的干部、工人同勘测队员和建筑工人夜以继日,用3年完成建厂筹备工作,又用3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主要厂房土建工程及大部分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完成了产品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和审查消化,以及修改补充工作;完成了大部分非标准设备和工艺装置设计制造任务。这样一座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程度很高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在获得新生不久的中国大地上,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塞外包头拔地而起,书写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

19589月,在“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的建厂方针指导下开始了主战坦克的试制。由于试制条件还不太具备,工厂实行了“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指挥统一化、领导干部生产化”的准军事化管理,掀起了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四比”劳动竞赛。技术人员与工人们采用工序交叉的工作方法,确保坦克试制任务按计划完成。1225日,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辆坦克诞生。从这个标志改天换地的日子开始,中国人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宣告结束,工厂成为了新中国坦克制造生产的摇篮。

1959101日。新中国的10年大庆,32辆受阅主战坦克轰轰驶过天安门,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制造主战坦克的时代已经开始。

我国的坦克工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打破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工厂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提出在防护方面自主研制无镍、少镍新钢种,在荆棘丛生之地为自己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

工厂一些技术人员开始研制新钢种。他们广泛收集相关材料、奔赴海外调研、与钢研院所合作,在经过上百次性能试验后,对几个元素含量稍加修改,确定了新钢种成分,并定名为“六0一号钢”,取“六十年代第一个新钢种之意”。随着第一炉平炉六一号钢试炼成功,炮塔浇铸、清理、热处理各道工序进行顺利,炮塔经射击试验,性能与苏联钢种相近,无镍六一号钢的研制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63318日国务院军工委正式批准六一号钢生产定型。我厂自行设计研制、资源立足国内的六O一号铸造装甲钢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家的空白,而且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坦克用钢体系,使处于危机状态的中国主战坦克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动荡的时期,尽管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工厂的坦克事业仍在艰难前行。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74年研制定型了中国第一代中型坦克,命名“69式中型坦克”,实现中国主战坦克由仿制到自制的华丽逆转。

从仿制转变到自行设计并不是目的,而是向更高目标去攀登。一机集团开始着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装备部队、能抗衡世界的三代主战坦克。

在新一代99式坦克研制中,一机集团主要承担试制任务。在试制过程中,一机人在漫长的寒冬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新研制的三代坦克在完成近30余项试验项目后,完成设计定型。1997年底,三代坦克正样车首次交付部队。三代坦克的问世,使我国的坦克研发制造水平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为适应我军新时期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解决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难题,九十年代末期,一机集团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研制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及面向全军的新型轮式装甲车辆。

20048月,参加了8x8轮式基型车底盘总体方案的竞标,在强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总体方案第一名,确立了一机集团总师单位及生产单位的研制地位。8x8轮式步兵战车系列装备,从20049月开始研制,到2009年初完成设计定型,历经了夏天湿热难忍的南方地区,冬天白雪皑皑的极寒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最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精彩亮相,开启了一机集团军品轮履结合的崭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为满足现代战争对作战装备快速部署和战略机动性的需求,亟需一款具有自身体积小、重量轻、动力强和信息化程度高的突击武器装备。

一机集团以“打造一代名车、创新一套方法、带出一支队伍”为目标,研制出了具有自身体积小、重量轻、动力强和信息化程度高等特性的15式轻型坦克,它能够实现在南方稻田地区、高原高寒地区、热带雨林和岛屿地区等地形作战的快速部署、快速反应、快速突击,被誉为陆上作战的“急先锋”。轻型坦克的问世,完成了我国主战坦克族谱的又一次革新,实现了我国坦克自主研制生产由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实力赶超。

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一机集团又投入到新的产品研制中,为丰富公司装甲装备新图谱日夜兼程。

1954—2024,这一部奋斗史诗          彰显了数万一机人的奋斗与豪情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工厂步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开始大踏步走上了“保军转民、二次创业”的征程。

将军工技术移植到民用产品的研发上,工厂首先瞄准的是铁路车辆。工厂坚持“开发一代,生产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不断提升铁路车辆的品质,大力开拓市场,组织科技人员对铁路车辆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攻关。从C62A铁路敞车的研制到C80铝合金运煤车的问世再到GL70型电加热沥青罐车实现批量销售,40年来相继研制了敞车、罐车、平车、棚车、漏斗车等覆盖60吨级到100吨级的全系列车型,累计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超9万辆铁路货车整车产品。产品市场覆盖大洋洲、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南美洲等部分国家和地区。研制的产品先后获得内蒙古、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获得专利。先后为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塞俄比亚、古巴、澳大利亚等国家研制了系列化产品,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指导巴基斯坦伊斯兰堡Risalpur工厂顺利完成了高容量敞车SKD的批量生产,开启了巴基斯坦铁路货运列车本地化生产的新篇章,为促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助力两国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0年,工厂做出“开辟能源紧缺产品——抽油杆生产线”这一开创性决策。经过近两个月的工艺设计及模具研制,试锻出符合API标准的抽油杆样品。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围绕做强做优石油机械业务板块的核心使命,陆续成功开发了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华油集团、延安油气集团等市场,抽油杆产品连续多年成功入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油田国内四大石油集团,成为国内的核心供应商。不断开发新产品,从传统的D级抽油杆一直发展到现在的H级空心杆、加重杆、光杆、扭矩杆、防腐杆,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抽油杆的全系列产品。2011年北方风雷公司经过重组划归一机集团,并研制出万米深井高端钻具并成功使用于深地塔科一井,助力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连创“中国深度”,实现深井“卡脖子”高端钻具国产化。自此,一机集团形成了抽油杆、钻铤、钻杆等三大类石油钻具产品系列。

一机集团凭借优质的军工技术和兵工企业的创业精神,开发了推土机市场。参与研发试制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在既无完整图纸、又无生产工艺的情况下,于1993年底,创造出了第一台TY230大马力推土机。采用“拼凉盘式”的产品研发模式, 形成以230马力系列产品为生存基础、以320马力系列产品为发展基础、以420160130马力系列产品为战略补充的产品格局,不断开发研制湿地型、高原型、环卫型、伐木型、推煤型、矿山型等个性产品。产品远销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等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机集团“保军转民、二次创业”的征程是一个嬗变创新、跨越发展的历程,它在困难中磨砺了意志,在改革中找到了坦途,在创新中成就了事业。

一机集团紧抓应急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深度融入民用产业集群,形成了涵盖服务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乡村振兴的系列新产业,进一步拓展公司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和空间。

继承和借鉴8×86×6系列轮式装甲车辆成熟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4系列轻型战术车,填补了我国防雷轻型战术车辆领域的空白,产品成功进入公安边防系统等市场,并走出国门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拓展了公司军民融合产品的市场广度。

履带式特种消防救援系列装备从单一性走向系列化,拥有履带式森林消防水炮车、履带式森林消防运兵车、履带式森林消防指挥车、特种通讯指挥车、履带式森林消防备餐车等十余种车型,涵盖消防、救援、抢险、指挥、保障、运输、医疗、发电照明、宿营备餐全系列,具有高机动、高效能、全地形、标准化、模块化、便捷化等特点,性能从单一功能到信息化集成实现重大突破。

利用履带车辆及装甲防护技术优势,研制开发的自行可升降防暴岗舱,可为公安、武警安防人员提供安全防护、周围警戒、火力压制与打击、通信等基本服务,也可在特殊地区和恶劣环境中行走,打破了轮式车辆在反恐防暴方面存在的地域性、安全性局限,折射了军民融合产品的精度。

着眼未来,公司将高度重视军民技术融通创新与共享发展,围绕电子信息、光电探测、无人机、无人车及智能装备,风、光、氢、储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充分发挥科研的溢出效应,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954—2024,这一部奋斗史诗       铸就了一机集团的成功与辉煌

在一机集团70年的持续探索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由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合作的跨地区、股权多元、以军为本、以车为主、军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军民结合型车辆制造集团转变,并成功进行军工资产重组上市,正在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公司迈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国民经济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新技术革命逐步展开。在计划经济庇佑下发展壮大的军工企业亟需做出改变。

改革、开发、搞活。工厂逐步建立起分级分权管理的模式,扩大了二级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落实了经济责任,增强了应变能力、深化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工厂生产经营发生质的变化。

“九五”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的发展速度在换挡,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在调整,发展动力在转换,体制下的工厂将何去何从?

改革、发展、兴厂、富民。按照一厂多制原则,把工厂改造成以国家独资经营为主体,以合资、合作经营为补充,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公司制企业。工厂转型为相对独立、自负或自计盈亏的经济实体,从而增强了整体的经营决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调控约束能力。

199812月,工厂改制为公司,2000年底,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了资产重组,通过大规模的调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展速度快速增长,职工收入大幅提高。

以时间节点为标志,公司制改革擘画了新蓝图。

一机集团通过股权收购、资产置换、上市增发等途径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2017年,实现了军工资产整体上市,并被列为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

在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改革蓝图向未来不断延伸。

进入新时代,一机集团创新提出具有一机特色的“赛马机制”,定好目标、划好赛道、精准考核、刚性兑现,以机制让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强化管理、主动作为,以机制让分子公司响应市场、参与竞争、创新发展充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有力助推了公司经营发展不断取得新业绩。

70年来,薪火相传的“铁骑文化”和“战车精神”,在一机集团发展壮大的征程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2001年,一机集团构建并实施了“实效型政工”体系,强调要“融入经营、融入实际、融入群众”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立足点和落脚点,典型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 根据形势任务要求,又创建实施了“价值驱动”特色党建品牌,以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真正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公司发展模式再升级、改革步伐再加大、竞争实力再提高的强大动力。

跨步新征程,一机集团以“兵工根、铁骑魂”党建工作体系和“铁骑文化”“战车精神”为牵引,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并重,一体创建与各具特色共存,以体系建设推动党建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落实好党的建设工作“七个体系”和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七抓工程”,持续深化公司三级党组织工作职责、目标管理、学习教育、会议管理、党内监督、党建台账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探索实施“党建分类创建法”,强化分子公司和职能部门“特色党建”“品牌区”创建,特别要结合各分子公司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和基层党支部业务特性、经营模式特点、党员队伍特征等,坚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分类推进生产融合、创新引领、廉洁高效、战斗堡垒、服务保障、党员先锋等“示范党委(总支)”“示范党支部”创建,力争使每个分子公司党委(总支)、直属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都找到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党建全面开花,构建起“一企业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一小组一亮点”的党建新格局,打造公司一流党建品牌。

70年关山飞度,70年惊鸿一瞥。

70年来一机集团的发展历程,充满着艰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

回望来时路,一机集团从戈壁荒滩中奋起,于一穷二白中奋进,在履行强军首责的使命中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我革命、奋斗不息。一路走来,“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强军路上,一机集团全体干部职工用执着和奋斗践行着忠诚与担当,在履行新时代建设国防任务中,谱写着时代风采。

追梦路上,“一机人”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作者单位为一机集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