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成“烫手山芋”?国企密集抛售引关注
近年来,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明星,一度被寄予厚望,成为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热土。
然而,进入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多家央企、国企纷纷挂牌出售光伏资产,一时间,光伏资产密集抛售的消息不绝于耳。这一现象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那么,央国企密集抛售背后,又隐含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市场信号?
抛售潮兴起
自2024年以来,光伏电站资产的抛售行为在央国企中愈演愈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自下半年以来,已有超过11家新能源企业挂牌转让股权,涉及国家电网、国家电投集团以及东方电气集团等多家央企下属的新能源公司。
具体而言,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河南九域龙源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正挂牌转让其控股的浚县九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临颍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以及舞阳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同时,东方电气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在转让东耀新能源(张北县)有限公司95%股权。
此外,国电投绿电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转让其全资拥有的林州林能绿色电力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邯郸德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国电投重庆公司则挂牌转让其持有的重庆绿欣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股权,涉及149MW的地面光伏电站的全部或控股权。而内蒙古电投则计划对外转让其全资子公司山东那仁太新能源100%股权,该公司主要负责推动山东省100MW户用光伏发电项目。同时,东方智慧(河北)新能源有限公司也挂牌转让了中电投沽源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涉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的两个光伏项目。
9月25日,新森(寿光)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转让方为帝森中达安(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转让底价面议。帝森中达安(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由A股上市公司中达安全资控股,后者在2022年底被济南国资历城控股收购,实控人变更为济南市历城区财政局。
上述转让行为不仅涵盖了多家央国企的参与,还横跨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新能源市场变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多重因素交织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央国企密集抛售光伏资产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战略调整或内部经营管理的考虑,也有外部市场环境的压力。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央国企开始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的优化和调整。
通过抛售低效资产、整合优质资源,央国企旨在确保其在新能源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例如,国家电投集团的一系列的转让动作,就与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有关。
8月27日,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电投能源公告称,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产质量,拟对外转让公司持有的山东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山东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为推动山东省100 MW户用光伏发电项目而成立,已投产9.99 MW。电投能源认为,该公司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8%,属低效资产。
根据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国家电投被指光伏产业大而不强,面临亏损项目问题亟待解决,且须在确保消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前避免进行实质性投资。因此,为加快剥离亏损业务,整合资源,国家电投出清亏损资产的进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快。
此外,对于央国企而言,其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往往规模庞大,投资成本高企。一旦项目收益率无法达到预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例如,浚县九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临颍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23年分别亏损2307.87万元和1444万元,负债率分别为85.8%和83.5%,财务状态较差,从优化资产配置的角度也能理解转让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来讲,电力市场化是鼓励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之间通过市场机制交易电力产品和服务,并不暗含电价必然的涨跌趋势。为何在实际上,光伏发电“入市”以后,电站的收益却往往下降?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障性收购机制的变化。在此机制下,电网通常会依据燃煤发电的基准电价,稳定地向新能源电力支付0.3元/度以上的上网电价。
然而,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许多省份对光伏发电的分时电价却采取了“打折执行”的政策。
例如,在《甘肃省2024年省内电力中长期年度交易组织方案》中明确规定,光伏电站在9点至17点的交易价格不得超过燃煤基准价的0.5倍。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的燃煤基准价为0.3078元/度,这意味着在上述时间段内,甘肃的光伏电站上网价格将被限制在0.1539元/度以下。
正如一位北方光伏电站的运营人士所指出的,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当光伏电站发电量达到高峰时,恰好处于谷电价格的时段,这将导致收益的必然下降。此外,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还需考虑出力曲线的影响。如果在特定时段内,无法发出预期的电量,就必须从现货市场中购买足量的电力以履行合约。而有时,现货电的购买成本甚至是交易价格的数倍,这无疑会导致我们面临不小的经济压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央国企密集出售光伏资产,虽然短期内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将有助于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优胜劣汰。
央国企仍是新能源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央国企积极转让资产的同时,近期也有不少央国企仍在不断成立和收购新能源公司。
例如,广西能源在8月28日发布公告,宣布为了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的推进,计划自筹8亿元设立两家新能源公司,以此来进一步壮大电力主业。
紧接着,在9月21日,中船科技发布了《全资子公司出售资产的进展公告》,透露华电集团旗下的华电冀北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华电新能新疆哈密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收购多个新能源资产,交易总额约为8.7亿元。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央国企仍然是新能源开发领域的主力军。
从今年的投资情况来看,新能源依旧是发电央企的主战场。2024年初,华能集团34 GW的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复工,并全年预计安排新能源基建投资1500亿元,高于2023年的投资额“超1000亿元”。
此外,华润电力在上半年明确表示,将继续全力以赴加速发展、建设风电和光伏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40 GW可再生能源装机,预计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央国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坚定决心,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技术的持续进步,新能源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央国企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将继续发挥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民营企业和其他投资者也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推动新能源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同时,各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产组合、拓展市场领域、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