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定调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在2024年最后一个周五,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下称“第四次专题推进会”)。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表示,过去一年,在各方有力推动下,各地、各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目标,国资国企改革进展顺利。
会议部署了要突出抓好的重点改革举措。2025年,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冲刺之年与收官之年,其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及成效显现备受市场关注。为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国资委将印发2025年改革工作要点,明确改革方向与重点任务。各地要盘好账、落好子、谋好局,打好打赢收官战。针对2025年底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会议也明确,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研究制订相关工作指引。
苟坪说:“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下一步,国资国企要深入实际、精准施策。比如,为适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任务需要,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对不同子公司要实施不同的管控模式,对原创性研发类子公司要建立长周期的投入机制、考核机制和宽容创新失败的机制。”
全面增强国企改革举措效能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企业经济效益总体平稳,前十一个月,央企实现增加值9.3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央企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与压舱石的坚实作用。
近年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实施对中央企业考核指标的动态调整策略,积极引导并推动中央企业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为全面增强改革举措的综合效能与执行力,第四次专题推进会上苟坪提出了“五个要”。
一要善于用系统思维提升科技攻关成效。创新联合体的“盟主”要主动发挥作用,明晰利益联合机制,围绕市场目标导向,优化科技攻关力量配置,推动不同层面的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系统集成。
二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链长企业与用户企业要双牵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可控、融通发展。要充分重视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采购力度。
三要推动形成真正的创新土壤、文化和生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要求,统筹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相关规划、组织、考核、激励、合规免责等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形成行业领先的研发能力体系。
四要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结构优化。重点围绕“三个集中”立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尊重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鼓励以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龙头,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组整合,实现“1+1>2”,推动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五要用“五个价值”的鲜明导向统筹引领各项改革任务。要以提升“五个价值”为风向标,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聚焦价值创造,提升改革效能。
其实近年央企一直坚持在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新兴产业布局节奏加快。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央企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投资总额比重首次突破40%。按照国资委此前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业内人士指出,第四次专题推进会提出的“五个要”意义和价值重大,旨在通过系统化、协同化、生态化和市场化手段,全面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通过系统思维引导科技攻关,促进创新联合体内部的紧密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高效协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推动了产业链、创新链的自主可控与融通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形成真正的创新土壤、文化和生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必要举措,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而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 不能“一刀切”
客观来看,尽管国资国企改革在现阶段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注意的是,部分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025年底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明确要求。对此,苟坪明确:“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以重点难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
目前,制度建设已基本完成,有关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研究制订相关工作指引,加强政策指导。苟坪强调:“下一步就是要着力解决有制度没动作和覆盖广度深度不够的问题。”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强化并优化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仍面临多重挑战,诸如员工规模偏大、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创新驱动力与创新能力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制约国企快速发展的瓶颈,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形象与品牌价值。
能上,还要能下。该制度的实施目的就是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将相关改革做深做实,改变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存在的“只升不降、只进不出”的问题。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子企业开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比例超过97%,覆盖全国超7.6万户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56%。
但尽管国有企业在劳动、人事和薪酬分配方面的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中央企业子公司和地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末位淘汰率以及不胜任岗位的退出率仍然很低,在之前发布的《2023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中,国企三项制度改革覆盖率统计表显示这两项数值仅为4.5%和3%。
因此,这项制度的提出是基于对国企健康、长远发展深思熟虑的考量,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效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苟坪强调,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适用对象是管理人员,而非普通员工,“末等”也不等于“末位”。不能简单划比例,更不能搞“一刀切”,“退出”的类型主要是指退出“原岗位”。“退出”的情形主要是指通过强化考核评价,对认定的考核末等或不胜任的管理人员实行常态化“退出”,而不是违法违纪等个别情形或到龄退休、主动辞职等“退出”。
退出也并非“一退了之”,退出岗位后,还要加强培训和引导,强化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
以真招实招硬招推动提速
第四次专题推进会对经理层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并严格兑现契约目标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会议指明,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着力解决目标设置科学性挑战性和结果兑现刚性的问题。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行业周期、市场形势等实际,兼顾历史水平、战略规划、同业对标等因素,合理确定契约目标。既不能“降格以求”,也不宜“盲目追高”。要秉持“契约精神”,对于“军令状”中明确的目标任务,要坚决做到“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不搞变通、不打折扣,把“刚性考核兑现”执行到位。
会议提出,对巡视、审计等发现的高负债、无关多元多层架构等突出共性问题,要强化出资人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综合运用专项核查、专项检查、专项整治等方式强化穿透式监管,一体推进督促整改、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并严肃追责问责。会议明确,更加注重基层探索,充分激发基层改革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健全鼓励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更加注重狠抓落实,创新优化改革推进落实机制。
面对不同企业和地方在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差异较大,相应的改革路径和举措也会有明显区别的问题,苟坪表示:“要深入实际、精准施策。”他进一步强调,要突出分层分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不追求“齐步走”,避免“一刀切”。比如,为适应发展战新产业、科技创新等任务需要,集团公司要对不同子公司要实施不同的管控模式,对原创性研发类子公司要建立长周期的投入机制、考核机制和宽容创新失败的机制。
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一项项整合重组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条条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一系列市值管理新举措重塑国资央企新价值。在此基础上,2025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年,肩负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更为艰巨的使命。
苟坪直言,国有企业应聚焦高质量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细化明年改革任务。将改革质量置于首位,确保进度服从质量,合理安排进度,优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避免难题积压。苟坪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要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同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前瞻性、高起点研究谋划后续改革工作,多研究提出一些真招实招硬招,多形成一些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