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国有企业科技人才培养
一、科技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选择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布局,把提升科技攻关能力作为我国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国企改革的进展和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要求来看,虽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中,继续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实施创新战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则成为实现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举措之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从国内外相关经验来说,创新驱动路径要将科技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资本,强化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实现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目前,我国某些领域和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缺口和断层,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发展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工具和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在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实现技术赶超、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形成以内部培养为主,所以培养科技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和要求
国家战略层面对科技人才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视野培养总体要求具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要求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具有战略视野、战略思维、战略洞察能力,能够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在科技人才群体“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把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
国家战略层面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对象范围和重点人群重点培养目标是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式鼓励采取创新模式,借助国家重大任务、重要项目,通过创新基地、国家实验室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国家战略层面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也十分重视,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设立科研项目,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学习交流支持力度,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要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要积极推进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推动重要科研岗位更多由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要加大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
三、国有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
(一)我国国有企业目前能从体系化培养模式入手,为科技人才搭建发展路径
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能根据科技人才的职业兴趣分类培养科技人才,为其搭建不同层次和不同序列的发展通道,并依托职业发展通道进行科技人才培养。比如为科技人才设计Y形发展通道,针对专业能力强同时具备管理能力的科技人才会设计双通道发展模式,可以转为技术型管理者,也可以选择继续在专业发展通道发展,成为专业人才。同时,针对不同的发展通道的科技人才,开展不同的培养模式。针对技术管理者,采取干部管理模式,注重项目管理等能力培养;针对继续走技术序列的人员,采取专家培养模式,注重研发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国有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科技人才能力素质
在培养模式方面,很多国有企业正在自主建设或外部采购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很多企业也广泛采用了面授培训、参访游学、学术交流等线下培训方式对科技人才进行培养。
从依托平台培养科技人才的模式来看,大多数科技型的国有企业能够利用国家或地方科研院所资源,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或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来培养科研人才。如河南洛轴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内外部各种技术平台,从层次上,有国家技术中心、河南省研发平台、企业内部实验室,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对人才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国有企业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资源逐步向这两类人才倾斜
国有企业对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采用导师带徒、项目制学习等方式,使之快速融入到企业中,同时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研究平台和研究机会,对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内外部专门培训和提供研讨交流机会。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以平台搭建和研究资金资源倾斜为主,注重为其搭建适合的工作机制,同时能够注重顶尖人才对整个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动力。
四、国有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性培养前期基础性工作不到位,难以对培养体系起到支撑作用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都能够为科技人才搭建多层次多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但与科技人才发展通道相匹配的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的开发和研究不足。大多数企业对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颗粒度不够,同一序列的人才没有做更细的划分,导致培养个性化依据较少。另一方面,针对科技人才的盘点工作不到位,难以掌握科技人才的共性和个性的培养需求。
(二)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技人才特点研判不到位,未能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一方面,对重点培养的科技人才职业发展规律掌握不够,未能为其设计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比如领军人才和青年博士人才同为技术序列人才,但是由于其处于不同的人才发展周期,对其培养的模式、培养方案应该结合企业特点充分加以研判,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但实际上,各个企业很少为领军人才和青年博士人才制定具体详细的培养计划或方案。另一方面,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才,由于其成果面向对象和创新难度等不同,对其培养要求也应该有较大的差异。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对不同技术条线上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三)创新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设计不足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创新方法上,一些对科技人才适合的创新的培养方法,如团队共创学习、仿真与VR/AR的实操类培养方式还不算普及。培养内容上,对科技人才注重技能的培养,但是对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思路方法、创新思维、科研精神等重要内容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是缺失的。同时,培养内容与具体业务结合方面联系还是不够紧密,转化为实际业务产出方面还不够理想。
(四)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经验不足,培养平台机制不够灵活
目前从企业层面来看,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基础研究引领人才和技术研发原创人才不足,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学家、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匮乏,尤其那些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经验更加不足。搭建平台提供科研资金、课题项目管理机制方面还不够灵活和高效。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够,对专业导师配备和平台搭建、资金管理方面都不是很到位,因此难以留住关键岗位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也难以帮助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五、对国有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搭建层次化、个性化的培养发展通道,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国有企业要做好科技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做好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和人才盘点等基础工作。一是要规划核心岗位,筛选有培养潜力的重点培养对象,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二是要做好科技人才细类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不同序列、不同级别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能力胜任要素、专业贡献、工作动机等。科技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其中专业知识经验,指科技创新必须有强大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作为基础。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尤其是研发类科技人才,要强调创新能力,其中包含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具体要求。科技人才的专业素养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动机、意向也非常重要,是科技人才的内驱因素,具体表现为承压能力、独立性、成就导向等。最后基于这些标准开展科技人才盘点,找出各类人才的共性和个性的不足,为确定个性化学习地图打好基础。
(二)研究不同层次和类别科技人才的发展规律,做好科技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的开发
在分层分类培养体系的搭建过程中,要明确不同层次类别科技人才的适合的培养模式,进而明确具体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内容。比如,高层次科技人才承担企业重大和核心技术开发任务,一般是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团体成员之一,培养的方法要体现行业内较高的水平,还要体现对企业整个技术团队的引领任务,所以培养内容和方法要充分体现技术在行业的先进性、前沿性和思维方法的整体性和前瞻性。
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科技人才培养,企业的落脚点还是要放在形成科技人才学习地图方面。借助学习地图所形成的学习导航,员工只要找到需要发展的能力方向,经过上级经理辅导,做出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在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与能力素养对应的提升措施。检索已有的培训资源,构建整个培养体系。
企业应该为进入科研生涯的科技人才制定科研生涯计划,科研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需要1—2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第二阶段是独立开展研究阶段,企业应该为科研人员搭建平台,提供专项资助,引导他们取得独创性研究成果。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借助于内外部培养平台的搭建,可以在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重点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三)注重创新培训方式的开发,提升培养效果
企业科技人才时间有限,可以探索一些时间灵活且有效的方式开展科技人才培养。知识经验累积培训可以采用传统课程模式,也可以采用新兴的社群学习,使学员通过互联网、移动端连接在一起,组织者通过打卡、布置作业、答疑解惑、学员分享等设置将学员紧紧团结在一起,增强内生的学习动力。如3M设置了诸多专题共享网络,如“经验共享”“教训共享”“问题共享”等,“共享”有助于创新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组织其他成员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科技人才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企业应建立实训实操基地,让青年科技人才带着课题学,带着项目学,学以致用。随着仿真与VR/AR的兴起,让科技人才实操有了更多的选择。
(四)为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搭建培养与层次发展相适应的使用平台
根据科研人才发展的规律,科研人才培养需要稳定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平台。在科研平台搭建的基础上,要提供稳定的科研资源,如专家指导、项目历练等。有的企业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更是有效利用的产学研平台的融合。通过与行业顶级科学家设立项目方式,让青年科研人员深度了解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结合企业需要,进行创新研究。
在平台搭建方面,企业可以联合高校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培养科技人才。谷歌等大公司聘请的高校优秀人才,大多还继续从事研究机构的工作。AlphaGo项目的负责人戴维·席尔瓦(David Silver),在企业工作后,仍在伦敦大学学院任教,在赢得人机大战后他专门回到学校,为学生们复盘AlphaGo技术,使得高校的研究能够与实践应用同步。Facebook与纽约大学合作建立了一个致力于数据科学的新中心,纽约大学的博士生可以申请在Facebook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长期实习。
[作者单位:职业经理研究中心;
文章转自《上海国资》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