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团“以业绩论英雄” 规范实施“四能”改革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把持续深化“四能”改革(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机构能增能减)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深层次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动能。2023年,中交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经营指标再创新高,连续19年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稳居建筑类央企第一梯队。

打破“铁交椅”,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

一是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扩面。抓实经理层契约条款的刚性兑现,2023年绩效薪酬增幅和降幅超20%的经理层成员分别达到411人和334人,占比分别为14.81%和12.03%。87人因触发合格线条款,全年绩效薪酬为0。纵深推进管理人员契约化管理工作,组织9000余名各级管理人员签订目标契约书,完成率超过94%。

二是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持续加大。全级次建立完善竞争上岗机制,仅2024年上半年通过公开竞争、择优选聘、“相马选马”等方式竞争上岗的管理人员达1483人,竞争上岗比例达67.23%,“竞聘赛马”已成为发现选拔优秀干部的常态化机制。三是考核不胜任退出机制更加科学。全级次子企业100%建立并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绩效考核结果与经营业绩考核、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等有机结合。2023年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管理人员为1020人,退出比例达10.28%。

打破“铁饭碗”,                                        实现用工能进能出制度化

一是聚焦总部三定,瘦身健体成效显著。实施“三定”回头看专项行动,各级子企业总部员工、干部人数与企业发展规模、运营效益双向挂钩,2023年通过“回头看”压控各级子企业总部编制600余个。对经营质效持续低下的重点企业,实行提级管控,集团总部基于改革质效和价值贡献对重点企业用工结构“一企一策”动态调整。

二是优化人才规划,做好员工合理配置。开展“十四五”中期人才盘点,紧跟战略分析人才总量需求,科学主动、有保有压推动人才建设。建立完善内部人才市场,实施动态“看板”管理,每年近1000个岗位面向集团一级市场挂榜内招,内部平台累计投递简历超20000人次。

三是畅通退出渠道,激发内部良性竞争。制定《员工市场化退出工作指引》《劳动用工全过程法律风险防控要点》等制度,根据员工退出的28种情形对应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确保员工市场化退出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实质合规、流程合法。2023年,中交集团市场化退出比例达4.54%。

打破“铁工资”,                                         实施分配能高能低差异化

一是工资总额坚持“业绩论英雄”。工资总额全面联动“一利五率”经营发展质效,实行“三上三下”全周期动态调控。运用数字化平台实施全口径职工薪酬监测,执行“月提醒、季通报”,2023年集团所属二级企业效益性工资增减幅差距达到50%以上。对战新业务“焕新行动”、海外优先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实施工资总额单列,总量占比达23%。对10家“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加大工资总额“备案制、周期制”授权,释放更大自主经营活力。

二是薪酬分配突出“价值贡献”导向。出台薪酬分配正负规范清单,强化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对不合理过高收入坚决清理整治,子企业任期激励全部在任期审计后兑付。从严规范关键岗位收入分配秩序,实施参股企业派出人员业绩联动考核及限薪超额交回政策,切实维护国有股东权益。2023年保持100%的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管理人员浮动工资占比达70.41%,管理人员收入倍差达2.31倍。

三是构建企员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升级中长期激励“1+8”制度体系,制定《项目超额利润分享工作指引》,成功实施中国交建第一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658名核心骨干与企业发展质效深度绑定。2023年所属20余家科技型企业、超1000余名科技关键人才实施项目分红、岗位分红等激励计划,人均激励额度达3万元/年。

打破“铁营盘”,                                        提升机构能增能减适应性

一是压减冗余法人机构提质增效。聚焦提升生产经营质效,推进企业“瘦身健体”,全层级盘点现有组织机构运营质量,针对性开展机构压减专项工作,2023年以来,中交集团共计压减法人机构86户,管理层级全部控制在5级以内。

二是坚决关停亏损企业防范风险。坚持“新官必须理旧账”“新官必须还旧账”,实施亏损治理包保及挂牌督办机制,108项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树立“减亏就是创效”的鲜明导向,压实责任、铁腕治亏,纳入专项治理的48户重点亏损子企业,整体减亏55亿元,降幅近90%,超额完成整体减亏60%的任务目标。

三是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布局。围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主动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中交设计、中交钢构、中交管道等专业化平台。出台《功能使命类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公司市场布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建设规划,成立华南建设、西部投资、长江建设等区域专业化公司,打造新的增长极。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国盛聚焦价值创造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西国盛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国盛)是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的三级子企业,是目前世界在产的最大规模的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冶炼分离企业。广西国盛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以优异成绩跑赢市场、跑赢同行,跻身行业前列。广西国盛近三年年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年均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年均纳税同比增长22%,并成功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广西壮族自治区链主型龙头企业。

科技创新引领,                                        激发价值创造新动能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广西国盛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体系,在创新开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考核激励、创新容错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性支撑,赋予科技创新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分配权、资源调度权,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二是以平台建设为基础,用内外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广西国盛借助中国有研、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产学研合作单位优势软硬件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以“1121”科研平台(即:1个稀土产业创新联合体+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个技术创新研究示范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构建高效的研发体系,实现资源要素集约化、创新力量规模化,形成良好创新生态。

三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创新效率。广西国盛围绕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方向和集团公司规划,以连续8年超过3%的研发投入强度,累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基工程等各类研发项目30余项,参与起草行业标准5项,破解了国家高端光学、电子、激光材料等高端应用领域的原材料“卡脖子”问题,累计申请并获授权专利46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奖励10余项。成果自主转化的产品获比亚迪、四川光明光电、TDK(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索尔维等国内外各行业头部企业认可,在医药级氧化镧、激光级氧化钕等方面实现了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晶体氧化镥等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推进产业升级,                                      开辟行业发展新赛道

一是聚焦补短板强弱项,释放优质产能。广西国盛不断优化全链条生产线产能瓶颈,通过溶料地池扩建升级、萃取料液连续除杂净化、稀土分离线优化提升、稀土连续沉淀、回转窑灼烧等项目,实现产能提升27%,进一步巩固在分离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企业中的龙头地位。

二是聚焦工艺提升,优化经济技术指标。广西国盛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持续强化生产过程精益管控和工艺经济指标优化,通过加强原料优溶、物料流量精准调控、增加设备巡检频次等精益管理,和实施集中钙皂化、三废中高价值稀土元素回收、蒸汽优化技改、灼烧电改气、节能电机改造等10余项工艺技术改造,生产成本降低超过30%,酸、碱、电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聚焦数字驱动,打造“数字工厂”。广西国盛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将智能制造贯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数字化建模,建立工厂智慧网络系统,依托企业核心数据库装置,运用大数据技术,构筑DCS系统(集散控制系统)、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分析数据系统、生产调度系统、安全环保管理平台等,打造智能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实现稀土生产流程及设备管理数控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广度与深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释放干事创业新活力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队伍建设。实行100%公开招聘,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补充科技人才力量,将科研人员比例提升至16.35%。同时,柔性引进行业巨擘为顾问,带领队伍迅速成长。

二是全面推行市场化经营,提升活力效率。扎实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2023年度经理层成员收入差距最高达1.5倍以上,80%的管理岗位实现竞争上岗,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超过5%。

三是健全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干事热情。将对一线员工的考核权授权给车间和工段,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考核决策。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同岗位薪酬差距,最大可达2倍,并及时兑现绩效,充分发挥薪酬分配杠杆撬动作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制定《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推动实现宽容失误、纠正偏差、激励担当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