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报告 为深化国企改革指明方向
当下,全国两会正如期召开,国企改革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话题。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这一系列政策部署,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革:深化,深化,再深化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自2023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以来,截至2024年底,改革主体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70%。这一阶段性成果为冲刺收官奠定了基础,但也暴露出部分问题:国有资本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布局仍需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部分企业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
政府工作报告将“高质量完成改革”列为重点任务,既是对前期成果的延续,更是对改革深度的升级要求。例如,山东、湖南、重庆等地在春节后迅速部署改革任务,将“优化国资布局”与“深化重组整合”列为年度关键词,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在改革方向上的高度协同,彰显了中国推进国企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合力。
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成为关键一环。要推进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建设,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规范决策的水平。为此,加大专职外部董事与企业现职领导人员的双向交流力度,提升外部董事的素质和履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外部董事,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有效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同时,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着力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强化刚性兑现和考核。2024年末,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中央企业二三级子企业的覆盖面已不低于70%。这一举措打破了“铁饭碗”,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国有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方面,2025年将稳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新能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资源回收再利用等领域将成为专业化整合的重点。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一些国有企业实现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此外,更好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功能作用,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及早投资布局,打造专业化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优化布局结构:新布局孕育新机遇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为国有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仅是对国资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的核心逻辑在于推动资源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这一指引的出台,将使得国有资本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改革深化阶段,更注重整合后的协同效应。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重组整合需要实现“从资产合向业务合、人心合、文化合转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例如,山东国惠与山东发展投资集团的重组,不仅涉及资产划转,更强调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业务协同;湖南省则提出“深化重组整合,加快转型升级”,要求国企在安全发展领域发挥支撑作用。这些举措都充分体现了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性。
强化战略使命:新制度筑就新保障
国有企业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使命。然而,如何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切实履行战略使命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解决方案。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是本次改革的一大创新之举。其核心在于以功能定位为导向,量化考核国企对国家战略的贡献,而非单纯追求经济规模的大小。这一制度的建立,就像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一盏“指南针”和一面“风向标”。
这盏“指南针”可以引导国有企业始终聚焦主业、强化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它使得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不偏离国家战略的主航道。而这面“风向标”则可以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切实履行战略使命。它通过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促使国有企业更加积极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建立该评价制度,首先要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应涵盖国有企业在国家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贡献。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将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在民生保障方面,则可以将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等纳入评价范围。通过这些具体、可量化的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使命方面的表现。
其次,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这一评价方法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有企业的战略使命履行情况。同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增强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通过这样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是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将促使国有企业更加明确自身战略使命,提升战略执行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这一制度的建立也将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国有企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