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改革的七大思维 —读邵宁新著《艰难的变革》
《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邵宁的一部新著。
作者长期深度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是具体改革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丰富的改革经验。
《艰难的变革》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过程,阐述了制定重要改革政策的背景、改革经历的主要阶段、推进中的难点、解决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展现了各方面为推进改革所做出的努力,是一部较全面反映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各主要阶段、全场景的重要著作。作者从党和国家关于企业改革方针、政策和主要措施的提出背景到具体操作及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于回顾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和思维,即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问题导向思维、底线思维、人本思维。
一、历史思维
所谓改革的历史思维,就是在思考对国企改革问题进行思维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眼光客观认识过去,分析面临的问题,强化使命担当,推进国企改革的意识活动过程。
《艰难的变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几十年来国企改革历程。在引言中,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企状况做了这样的描述:“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也培育了数以千万计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一代工业人才。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国有企业的功绩无可置疑。但同时也给日后市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一系列难度很大的课题。”这种尊重历史,客观评价过去的表述,正是作者历史思维的体现。
书中回顾上世纪80-90年代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这一至今具有较大争议的话题时,以改革的历史思维,进行了非常具有逻辑性的分析: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一些具体的运作情况和其中的是非曲直可能永远众说纷纭,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跨度、宏观的角度看一看这场改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估和理解这场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二、战略思维
改革的战略思维,就是根据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宏观环境,对关乎国企改革的战略方向和道路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意识活动过程。
书中在论述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的国企改革工作时,从战略定力的高度,对此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深度分析,充分体现了其战略思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2003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挂牌成立。此时,中央对国企改革的任务非常明确,但国企改革的宏观环境也呈现出诸多困难,对于这些困难,作者在书中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一是舆论环境不利; 二是社会评价较低;三是国有企业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局面。
面对着这样的外在环境,作者认为:“国务院国资委基本把握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该退出的坚决退出,不该退出的通过改革发展好,使国有大企业在体制机制和结构上逐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这样的战略定力值得肯定。”
有道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正是由于当时的国资委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选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战略道路,坚持战略定力,才有了今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有效防止了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出现全面退出、全军覆没的局面,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者对这一阶段的回顾与思考,正是其战略思维的综合体现。
三、系统思维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革的领导者运用系统思维来观察、分析改革问题。
《艰难的变革》实质上就是运用系统思维思考国企改革问题的。作者在引言中有一段对涉及国企改革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论述:“中国国有企业历史形成的计划经济属性非常完整,是一种配套的、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因此要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参与市场竞争,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仅是企业的改制,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彻底转型,包括结构的调整、企业定位的改造、职工身份的转变,还涉及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重构。这种全方位的转型不但会触动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多方面的利益格局,而且会波及政府自身的观念和现实权利,既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涉及政府自身的调整。”
在书中,还有很多体现作者系统思维的论述,如分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的三点重大意义,国资委成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五个方面的改革评价,现代企业试点带来的三点启示等,都体现了作者的系统思维。
四、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面对国企改革问题时,以辩证法为指导,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务发展规律并自觉按照规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活动过程。
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作者作为国企改革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具体改革措施的推动者,具有极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善于一分为二看国企改革问题。在分析造成一些企业把混改当成规避企业主要负责人因任职时间长必须调离的规定的真实动因时,他用两分法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多头管理的体制使企业承受了一些并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行政性管控压力;另一方面,要求企业通过混改去规避这种管控,就有可能为此而失去控股权。这是一种左右手互搏,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状态,发生在一个工作体系之内明显是不合理的。通过这段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是善于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书中第二部分第一章专门探讨转轨时期的结构性矛盾,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发展的格局完全变化了。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的经济环境,很多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企业往往由于先天性的原因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甚至难以生存。由此形成了一种经济转轨时期特殊的结构性矛盾,给我们带来了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对此,作者对转轨时期的结构性矛盾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企业的布局结构问题、局部性的布局结构问题、全局性的布局结构问题、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
三是善于探寻国企改革规律。书中不仅记录了多起在国企改革中遇到的突发事件,重要的是在每处理一起个性化突发事件后,作者都会将其上升到今后处理类似事件的普遍性、规律性的高度,提出今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体现了作者善于探寻规律的思维特质,尤其是在第一部分第四章“关于分类改革和监管”“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终极问题’”部分,体现了作者对国企改革的规律性认知。
五、问题导向思维
问题导向思维是指领导者在面对国企改革问题时,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意识活动过程。
作者提出,“问题导向是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对于为什么要用问题导向思维来解决改革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而是紧紧贴住国情和实际,表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出台的改革措施大都聚焦于国有企业的迫切需要,解决突出问题。指向非常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大都来自改革一线的成功经验,实施效果都比较明显。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改革推进最快、效果最明显的时期,在思想方法上都是问题导向的。”
六、底线思维
改革的底线思维,就是面对改革将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时,要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的意识活动过程。
作者对于国企改革面临的复杂性、艰难、挑战和风险,始终具有清醒的认知,他在书中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关注较多,研究较多的是新体制的构造和建设,原有经济系统的处置和改造不是重点,这种情况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原有经济系统涉及上百万家企业和上亿职工,如果改造不了,处置不好,会酿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造成极严重的后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此,推进这个庞大系统的处置和改造是一项极艰难的任务,其过程必然会非常复杂,非常困难,非常痛苦。”
在论述如何避免国企改革出现大的风险代价时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为国有企业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以确保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否则代价会大到我们承受不起。”
七、人本思维
人本思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符合人性、凝聚人心的角度出发,既考虑改革中的职工利益、企业利益,也考虑改革推动者等相关因素的意识活动过程。
书中写道:“国有企业改革这样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不是少数人能做下来的,也不是靠某一个层级能够设计和完成的;参与改革的工作者数以万计,从中央到地方有多个层级在频繁互动……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最快的时期,从中央到基层都是一种说真话、干实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说官话和套话、做表面文章的行为方式基本没有市场。由于涉及数千万职工的切身利益,国有企业改革中几乎所有问题都躲不过去,矛盾只能直面和解决,为此有许多人在扎扎实实地迎难而上、努力工作……对于很多一线的同志而言,他们的努力工作得到的并不都是肯定和表扬,在很多时候面对的是批评和责难。在这方面我的直观感受也比较多。”
在书中描写解决大庆油田事件时,提出的对于企业下岗职工要做到“有情操作”的原则,“下岗职工要有人管理,他们的困难要有人帮助解决”的处理改革遗留问题思路,既体现了各级领导的人本思维,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本思维。
总之,《艰难的变革》是一部对国企改革的关注者、研究者、参与者、领导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书:关注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了解国企改革的岁月风云,波澜壮阔;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找到极具研究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宝藏;参与者可以借鉴其中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来分析国企改革问题;领导者可以从中学到如何通过提升改革思维能力,达到有效驾驭国企改革全局,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高层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高级研究员)
对于4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作者不仅是身临其境、身居高位的实践者,而且是有思想、有家国情怀的学者。书中有很多鲜为社会公众所知,甚至也不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及经济学家所知晓的历史细节和深入思考,读后获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正名”;二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思考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三是,作者几十年从政、从事经济工作的亲身经历中,对政府、企业运行体制机制的深刻感悟和分析。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非此人不能写此书。
——武力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40多年历程,始终没有完整的总结,缺少一部在改革实践基础上加以系统总结的企业改革史,这本书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作者邵宁的人生经历与改革同行。大规模国企改革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者参与并主管了中国国企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他在本书中全面阐述了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改革目标、制度设计以及实践情况进行了记述。对于如何遵照中国国情,借鉴国际规范,走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本书也进行了深度分析,是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的经典著作。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