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归来说从头 —评《艰难的变革》

邵宁先生利用疫情三年完整肃静时间,潜心完成了《艰难的变革》这本倾注心血之作。作为一部兼具历史意义、政策影响和理论价值的国企改革佳作,《艰难的变革》将以其客观真实的记录、睿智深刻的思考、平和理性的论述,而成为国企改革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

《艰难的变革》之所以重要,在于作者全景式客观记录了自己亲身经历和全程参与的国企改革历程,不仅再现了国企改革的艰辛与成就,也展现了改革者的智慧与勇气。

从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到国务院国资委,作者一直身处国企改革一线,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有深刻的理解,作为国企改革的深度参与者、重要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艰难的变革》以时间轴为主线,从起步阶段放权让利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方面的探索,到攻坚阶段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等领域的突破,再到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规范各地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央企改革发展等工作的系统性推进,作者以纪实性叙述方式,详细回顾了三阶段改革的重点任务、时代背景和推进难点,真实记录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当时改革者的思考与权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和代价。

书中对“中国重汽集团的重整与下放”“三九企业集团的危机”“‘央企地王’风波”等事件的回顾,提供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深入思考,让读者产生“事非亲历不知难”的同理共情,也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难得的一手资料。

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改革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也为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乃至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如作者感叹“更为僵化、更应该改革的是我们行政机关自己的干部人事制度”,因为“工作中最让人无奈的事之一,是无法对工作团队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导致 “一个机构中冗员多了裁减不掉时,会自发地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事;一些中央企业反映国资委管得过多、过细,和这种情况有一定关系”。这对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同志,大多会感同身受;对在央企工作的同志,可能会对国资委多一些理解。武力教授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非此人不能写此书”,这一评语是恰如其分的。

《艰难的变革》之所以难得,在于作者曾经身居高位多年,却未沾染官僚习气,全书洋溢着理性气质和科学精神。

读这本书,你可以感觉到是一位睿智学者在回顾他走过的路,在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作者回顾,在讨论国企三年攻坚脱困的目标时,他与持“要使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下降到20%”意见的同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作者认为“要把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压到比其他所有制企业还低,除非大规模做假账,否则根本完成不了”。

2010年左右,社会上出现过批评“国进民退”的风潮。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作者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相关数据,得出“至少在2010年前后,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在产出和市场占有方面并没有‘进’”的结论。这与我们当时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当时我国并不存在“国进民退”,更多的表现为一些行业性、区域性问题。作者还进一步解释了制定“97号文件”的背景和考虑,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艰难的变革》之所以珍贵,更在于作者基于深刻思考和深厚积累之上的洞见。书中提出了许多引人掩卷深思的独到见解。

1.中国国企改革是渐进式的吗?作者指出,“外界很多人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得益于渐进式改革。但至少对国有企业改革而言,这个判断是不完整的。”这一论断与很多人过去的认知不同。我认为,作者作为局中人和实践者,至少提出了一个值得很多局外人再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给出的论据是值得重视的。

2. 国企改革的两个“终极问题”。作者指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定位、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的融合方式,是国企改革的两个“终极问题”。作者认为,这两个“终极问题”能够说清楚,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在国有企业改革目前的深度上,我们已经有可能把这两个问题看得比较清晰了”。基于对企业的科学分类,作者对这两个“终极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3. 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关系的另一面。过去大家大多认为国务院国资委是一个“权力很大的机构”,相对中央企业天然具有权威与优势,似乎国资委一声令下,很多问题就可立即办好。但我们从本书似乎看到了另一面。在“华源集团的危机与重组”中,作者坦陈“但一开始国资委并没有打算请华润上手”,原因在于:“其一,华润集团属国家53户重点企业,其主要负责人并不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国资委对这些企业的影响有限。对这一点,企业方面很清楚,我们也心中有数,所以大家客客气气、相敬如宾,不到万不得已国资委不会请这些企业出手帮助解决难题。其二,我们与华润集团之间有过一个小小的‘过节’。”这样坦诚率真的描述,使我们不由得会心一笑。这不仅帮助我们更立体地观察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真实关系,去思考“九龙治水”导致“出资人职权不完整”等问题,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那批国企改革者务实、谦和的作风。

上述种种,只不过管窥所及。有心的读者,当能如入宝山拾级而上、撷英集萃满载而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始终坚守自己对国企改革的认知和理解,尽管会根据实践深化和认识升华而有所调整,但绝非那种窥探风向的左顾右盼、东摇西摆。此外,众所周知,中国国企改革是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但作者语气冲淡平和、娓娓道来波澜不惊,这使人领略到什么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什么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也让人感悟“气傲皆因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这当然是另外一种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