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群慧:坚持民生导向,更加积极有为应对新挑战
2025年3月17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中企研”)主办的“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企研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围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分析了“更加积极有为”与“强化民生导向”的核心内涵,全面解读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向。
黄群慧指出,2024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极为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严峻与内部转型的压力,我国经济实现5%的增速目标,进出口总额突破43.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夯实。
在“稳”的基础上,“进”体现为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且连续3年保持0.1个百分点的增速;高科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两到三个百分点。
尽管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求进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从外需看,压力将持续加剧。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构背景下,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等政策措施对我国出口形成直接冲击,预计2025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减弱。
从内需看,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消费水平长期偏低,远低于国际社会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支出占比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CPI目标没有达成也反映消费降级趋势。
从产业转型看,制造业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PPI低位运行导致“量增利减”;服务业增速放缓,成为经济增长“堵点”。
基于当前经济形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十五五”期间,5%的经济增长目标要基本保持,这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保障,如低于此目标,则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较难实现。
具体到财政政策,2025年核心赤字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及民生领域、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等方面问题。
货币政策变化明显,14年来首次将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强调结构性调整,定向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绿色产业及房地产稳定。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融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黄群慧认为,强化民生导向内涵丰富,既有收入分配改革推动三次分配协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等政策部署,也有消费提振专项行动从收入能力、消费环境、产品供给三方面入手发力,还有发展银发经济(预计2035年规模达30万亿元)、优化假期制度等,形成“消费升级—产业投资—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树立“投资于人”的理念,将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纳入宏观政策核心,通过全生命周期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应对劳动力人口加速下降趋势。
对于具体政策部署,黄群慧指出,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避免“单兵突进”。政策出台“能早则早、宁早勿晚”,通过一次性释放政策红利对冲市场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多听市场的声音,打好政策组合拳。
在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需重点推进的十项任务。黄群慧强调,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首位工作。以“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与“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抓手,促进有效投资,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另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持续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与此同时,国企改革要完成深化提升行动,建立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区域协调发展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十一个区域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协同。要实施化解地方债务“组合拳”,加强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监测,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黄群慧说,2025年经济政策既需直面外需收缩、消费疲软等挑战,更需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与民生导向的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在稳增长中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