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突围2025: 战新产业驱动发展引擎

刚刚结束的中国商飞2025年供应商大会上,C919产能数据再次超出市场预期。2025年产能为75架,较前期预期大幅上涨50%。以大飞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称“战新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正为我国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正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所指:“中国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战新产业强化新动能

战新产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韩文秀在此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强调,我国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更新旧动能,发展新动能。

314日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强调,中央企业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扎实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发展战新产业要更加注重通过自主内生培育、战略联盟、股权合作、打造投资平台等多种模式推进。

2024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在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一数据背后,是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交出的阶段性答卷。当全球产业竞争进入新赛道时代,央企正通过科技创新、布局优化和治理革命,加速重塑产业版图。

谋定后动擘画加速曲线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2010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全球技术浪潮的演进,我国政府进一步拓展了其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所确定的战新产业极具前瞻性并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成为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源。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战新产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并呈现出集群发展态势。

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2010年及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仅在一万辆以下( 7605辆),渗透率几乎为0%2024年,产销量均突破1280万辆,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到40.9%

大飞机产业链蓄势待发。C919大型客机从2007年立项开始至2023528日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截至20252月,中国商飞已累计交付16C919飞机。按照规划,2029C919飞机的产能将达到200/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上海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万亿元级大飞机产业链正蓄势待发。

当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天然气照亮南海夜空,当中车磁浮列车划破长三角都市圈,这些场景正在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战新产业所孕育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产业突围跳出发展陷阱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0000美元。彼时,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媒体热议话题。部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在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过程中,普遍陷入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不前的状态让各界焦虑不已。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指出,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比较优势丧失,产业升级停滞。

我国政府提出战新产业正值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实现产业突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实践证明,中国制造已经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答案。2010年中国制造已位居世界规模第一,经过十多年发展,在全球制造业占比从20%提升到33%,是美国的2倍,日本和德国的4倍。2010年以前,出口产品70%以上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类、电子类等技术密集型制造品不及30%2024年,中国制造的总出口量较2010年翻了一番,且90%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仅占10%。从大到强,中国制造在多个领域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凸显出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能的不断增强,也是中国得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这其中,战新产业的巨大牵引作用尤为突出。在日本,仅汽车产业和相关产业就占到工业领域对外出口的50%。数以百万的高收入职业,以及背后直接受益的上千万人口构成了日本经济的核心支柱。从2023年开始,中国已连续两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领先日本近220万辆,已彻底将日本甩在身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工作。做好这些工作的抓手在哪里?报告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提升消费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没有产业结构跃迁带来的居民收入结构的大幅度改善,提高收入水平就是无源之水。战新产业可谓做好上述工作的牛鼻子。也正因如此,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反复强调大力发展战新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扩容蓄能,为全社会的投资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胜负手”。从C919大飞机到新能源汽车,从深海能源到灯塔工厂,央企以创新为矛、改革为盾,在“新赛道”上构筑起万亿级产业集群。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更是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践行。唯有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加速融合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产业突围的本质,是创新生态与制度优势的全面释放,是“国之大者”与市场活力的深度融合。这艘 “产业巨轮”,正以创新为帆,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蓝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