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辐:基于系统观念的“双线融合”改革 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同辐)是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集团)重要的子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供应与服务商,是中国领先业内的呼气诊断药物及测试仪供应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钴源供应商,是中国唯一拥有辐照技术完整的产业链设计、产品供应与技术服务供应商,中国同辐是中核集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进军的主力和先进核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通道,肩负建设“核工业强国”和“健康中国”双重责任。

一、实施背景

(一)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切实举措。2020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正式拉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序幕。中国同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功能,推动中国同辐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

(二)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核技术应用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虽然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相比欧美、日本等核技术发达国家,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还比较低,重点领域(如同位素及制品)的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国内核技术应用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同辐责无旁贷应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三)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中国同辐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中国同辐85家成员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直属管理企业9家,代管企业5家,参股投资14家,各子企业发展阶段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二、主要内涵

为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增加改革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中国同辐根据公司自身特点,基于系统观念建立一套深化改革推进体系。该体系以发展战略为引领,锚定战略目标,狠抓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建立改革“三位一体”组织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建立“双线融合”改革推进平台,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线改革路径,确保关键领域取得改革实效;建立三大保障机制,对该体系形成强有力支撑,形成良好改革生态。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有力促进了公司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高质量推动中国同辐发展。

三、主要做法

(一)以战略规划为引领,确保深化改革有的放矢。

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作文章”。明确以实现中国同辐战略目标——成为国际一流的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集团,作为公司深化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战略引领,一方面确保公司深化改革有方向、有目标、有遵循,改革工作不跑偏不走样;另一方面也引导公司全系统从战略高度认识深化改革重要性,促进各单位积极主动拥抱改革,为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内生驱动力。

(二)建立改革组织体系,完善执行推进机制。

建立决策层、工作层、执行层“三位一体”的改革组织保障体系,凝聚各方力量,确保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域”的效果。

1. 加强顶层部署安排,突出发挥“抓总”效应。设立由公司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成员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中国同辐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组织落实。不断加强中国同辐深化改革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中国同辐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审议专项重大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

2.完善推进机制,形成“一体化”赋能保障。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落实中国同辐深改组会议议定的重要改革措施及有关事项,开展中国同辐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改革专项培训,保证各子企业对改革政策理解到位、落实到位,不让一个子企业“掉队”,确保“穿透+覆盖”效果。

3.强化执行机制,坚持任务高效落实落地。基于子企业户数众多,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通过抓“关键少数”的10户子企业,按照业务单元、发展情况分层分类管理,建立畅通高效的联系机制,征集直接管理的10户成员单位的改革需求,将利于企业发展的改革政策第一时间传导到企业,扎扎实实将需要转化为改革举措,通过改革推进平台落实落地。

(三)构建改革推进平台,关键领域成效显著。

1.建立“自上而下”引领机制。

1)聚焦公司治理,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以章程为基础、授权制度为辅助、议事规则为框架、业务管理制度为支撑的“1+3+5+N”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2)聚焦激发活力,着力加强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中国同辐所属64家企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严格考核,刚性兑现。在全系统分类推进成员单位实施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确定效益性工资总额挂钩机制,实现工资总额分配上下联动。坚持“职级分离、职务优先、级别规范”原则,为市场化选聘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3)聚焦创新驱动,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在董事会增设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中国同辐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发布相关议事规则,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中国同辐科技工作中的参谋把关作用。加强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4)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加强产业布局优化和业务结构调整。

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落地。紧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布局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放射源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大项目促产业大发展。持续瘦身健体,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辐照应用、核医疗装备业务内部资源,避免同业竞争,形成发展合力。

5)聚焦对标一流,着力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系统性对标管理体系。按照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安排,有序推进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综合分析世界一流企业优秀实践,建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对标管理体系,主要成员单位权衡行业、规模、战略等因素均确定了标杆企业,并编制完成系列对标分析报告,着力解决了“跟谁对”和“对什么”,深入查找企业管理薄弱环节。

6)聚焦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及时修订发布党委讨论和决定事项清单,针对性制定党委前置研究清单,进一步厘清权力边界,确保决策高效运行。各级党组织全力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完成“党建进章程”,持续深化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自下而上”的探索机制。

1)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积极探索股票增值权、项目跟投、虚拟股权等中长期工具的落地,发布《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中长期激励工作指引(试行)》。按照虚拟股权激励操作指引,研究制定《海得威虚拟股权激励方案》,不断强化对核心人才精准高效激励,发挥人才梯队创造活力。有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红试点工作,组织实施两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红激励。积极开拓成果转化渠道,8项知识产权开展对外转化,首次通过科技成果许可实现收入908万元,科技成果与他人合作产业化收入达9.43亿元。

2)推进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变革。大力实施揭榜挂帅,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以重大需求为引导,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明确攻关任务,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把最有能力、最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开展科研攻关,让“揭榜者”精准发力、协同攻关。3家成员单位建立“揭榜挂帅”制度,已在6个项目中成功实施,赋予科技项目负责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团队组建权和考核分配权,全面推广揭榜挂帅负责人选聘制度走深走实。

3)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创建。为提升企业科创属性,中国同辐按照“帮扶培育一批、组织申报一批、重点维护一批”原则制定全系统“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创建计划,全方位赋能子企业,构建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体系格局,通过系统研究“专精特新”相关政策,建立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库,已有50家子企业纳入“专精特新”企业库。打造了一站式专业服务生态,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机制变革。明晰总部部门前台牵引、中台赋能、后台监督职能定位,按“大部制”原则重塑总部组织机构,极大释放组织管理活力。深适时成立核医学发展中心,发布核医学整体服务解决方案,个性化、菜单式支撑《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一县一科”目标任务实现。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同辐对成员单位管控效能,制定《成员单位定级标准》,对中国同辐全资、控股、相对控股且具有实际控制权的单位、受托管理的单位以及视同成员单位管理的事业部、分公司等分级管理,2020年以来,征集三批次企业定级需求,为11家子企业进行定级。

(四)夯实三大保障举措,确保形成有效支撑。

1. 创建“结对子”机制,强化创新协同。建立以“相互借鉴,联合攻关,共同提升,创建标杆,拓展合作”为目标的科改“结对子”平台机制,共同推进完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推进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强化党建联建促创新等重大改革事项落实落地。

2.强化考核评估,狠抓改革成效。围绕“自上而下”专项行动与“自下而上”自选改革专项制定“三步走”考核评估体系,将改革专项纳入企业年度TOP10任务清单,重点落实;将改革各子领域将关键核心指标纳入MKJ考核体系实时监控;根据改革任务专项激励,聚焦对公司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员工、团队进行正向激励,集成运用各类激励措施,打好“组合拳”。

3.发挥监督合力,确保量质齐优。构建“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协作配合、成果共享”的监督工作机制,以区域监督中心为抓手,打破单位壁垒,缩短监督链条,将监督探头直抵基层一线,推进大监督格局,“网格化”监督体系进一步扎紧扎密。进一步细化在监督执纪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具体举措,让宽容失败、止损纠偏、容错纠错更好落地,让广大干部职工吃下“定心丸”,进一步调动变革闯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实施效果   

(一)经济效益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自深化改革以来,企业经营效率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20年的61.42万元/人增长至2023年的86万元/人,增幅达到40%,超额完成规划目标(80万元/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屡创历史新高。2023年营业收入66.35亿元,较2020年增长55.2%;利润总额9.2亿元,较2020年增长54.7%;净利润7.76亿元,较2020年增长63.2%

(二)产业链韧性大幅增强,核心科技创造力成效明显。

1.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涵盖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放射源三大业务的八大研发生产基地布局全面形成,其中高丰度13CO气体项目全线贯通,连续产出合格气体,13C稳定同位素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用于生产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的医药中心累计投产数量达26家,6家医药中心进入建设和生产取证阶段,5家处于项目前期阶段,全国网络布局的市场优势明显增强。

2.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近三年新增7个重大创新平台,包括亚洲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放药与放射源中国协作中心等。2022年研发投入5.12亿元,较2020年增长104%,研发强度达8.23%。承接国资委 1025 专项、核能开发、自然科学基金等 15个重大项目。2021年“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成功上市销售,获集团公司总经理嘉奖。1款放药已完成临床试验,并提交新药上市申请,7款放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3.高质量资质获取成效显著。中国同辐新增“创新型”企业18,累计创建21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1家,累计创建15家,基本形成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体系格局,并打造1家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有关工作取得实效。与此同时,获得政府“专精特新”认定补贴500余万元,并在职工租房、税费减免、科技创新等方面享受到政府政策支持。

(三)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

改革成效获上级单位充分肯定,在2022年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第三名,2023年更进一步,获评“标杆”等级,并荣获中核集团“改革三年行动先进集体”称号。《国企改革简报》、《企业管理》杂志、《中国核工业》杂志、《中国核工业报》、中核集团《深化改革工作简报》、中核集团微信公众号等十多个媒体平台对中国同辐的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经过几年实践,全体同辐人对于深化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决心更加坚定。

(稿件来源: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