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洁宜康马正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2005年,马正升创立了上海洁宜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其创业征程。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伴随着产业发展,功能性纺织材料领域也在发生一场“隐形革命”,抗菌、抗病毒、防螨、防紫外线等技术突破让纺织品从单纯满足保暖、美观需求,升级为守护健康与安全的重要载体。作为这场变革的推动者之一,马正升深耕行业二十年,带领团队以新材料创新为核心,赓续产学研协作基因、更新“拳头”系列产品、打造多品牌企业集群,在功能材料领域持续研究开发,为功能纺织行业注入强劲的科技新动能。
创业维“茧”: 有心不负,有志竟成
马正升的创业史,要回溯其高等教育经历。1990年,马正升进入山东纺织工学院(现青岛大学)染整工程专业就读,199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行业泰斗宋心远教授,接受系统训练,“本硕博三段一系”奠定了扎实的科研攻关与行业深耕的基础。
1999年,马正升进入中石化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就职于上海石化合成纤维研究所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上海石化腈纶部(现碳纤维事业部)研究所,也正是在此期间,接触到的第一类功能产品即“防螨抗菌”产品。那个时候国外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已经相当可观,且已经产生大的、知名的供应商,但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这东西有前途。”谈到对市场“蓝海”的敏锐感知,这位年过五旬的企业家眼神里有一份自信的笃定。更让人叹服的是这位企业家当年的雷厉风行,2005年1月,马正升创立上海洁宜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方向即瞄准防螨抗菌整理剂,应用场景聚焦于家纺行业。
“那个时候,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产品认证。因为要去疾控中心做有关毒性指标测定,包括产品的安全性能测试、产品的应用性能测试,来来去去花了一万多。”费时费力且费钱的认证环节之后,迎来的是推广产品和拓展客源的挑战。
“由于品牌处于初创期,缺乏知名度,国内厂家不接受;而出口海外的家纺企业大多接受来料加工的方式,由最终厂家指定国外知名品牌的相关功能性助剂,洁宜康早期的市场拓展可谓举步维艰。有段时间,基本上没有订单!”马正升苦笑着回忆。
这位沂蒙山区走出的山东汉子,在企业生存最艰难的日子里,毫不惮于让自己吃苦受累。“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我还兼职当了翻译。这活儿挣不到钱还累人,有一次长假,我连续5天日日夜夜翻译,总共翻译了8.5万字,现在想想,那时一定是疯了!”有心人天不负,2009年伊始,洁宜康的发展迎来了新转机。
转机首先来自国内,“那时我们开始尝试连续参加展会,有上海的服装企业关注到我们,零零星星开始有少量订单”,但更大的机遇来自国际市场。“2009年,有代工国外运动品牌抗菌运动服的企业,需要500~600吨抗菌的面料,选用了洁宜康抗菌防臭产品,这才实现了批量销售。第一批较大的订单让我记忆深刻,坚持就是胜利!”
洁宜康抓住了时代机遇,实现从幕后代工到台前直供的转变。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及海啸,深深影响了日本经济。“以前出口日本的家纺产品都指定用日本公司生产的功能性整理剂,但从2011年3月份以后,日本买家要求国内的供应商提供的家纺产品价格要降低,同时功能不能减少。表示可以用中国生产的功能性添加剂,但是要符合日本的检测标准。虽然面临困难和阻碍,但这对以洁宜康为代表的国内功能性纺织助剂生产企业而言,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契机,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更广阔、更具附加值的国际市场。”马正升说。
迭代创新: 产品从“功能+”到“场景化”
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以及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带来的对功能性健康产品的需求,洁宜康在运动服装和家纺产品领域的订单逐渐增多,抗菌防臭整理剂和防螨抗菌整理剂成为最受欢迎的两款产品。
由是,马正升的事业发展扬帆致远、迢遥云程。2011年,他创立上海帼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2017年创立上海依璠新材料有限公司,2022年创立上海康君丝新材料有限公司……形成了功能性助剂和新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集群,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功能性助剂、抗菌新材料,注册了多项商标,打造出以“JIECON®”“舒热丝®”“彤酷纶®”“亚酷纶®”为代表的品牌矩阵。同时注重专利的申请,已申请25项发明专利和33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项PCT国际发明专利,目前已获得16项授权发明专利和 3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其中,“抗菌—防螨”等功能性“拳头”系列产品是洁宜康得以生存壮大的核心,助推企业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优质供应商”并凭借在业界的深厚积累,参编1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其中《纺织品抗病毒活性的测定》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然而,马正升却在时代演进中看到产品战略调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功能性材料市场蓝海变红海,必须做出与此适应的调整,当今洁宜康的目标是让技术‘隐形’,让体验升级。”如果我们打开洁宜康的产品“云”展厅,会看到功能性纺织材料的应用场景被具象化:防螨抗菌床垫布、吸湿发热内衣、抗紫外线户外服装……这些产品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
马正升首先提出“从实验室到生活空间,让场景化技术落地。”如防螨抗菌床垫布,依托自主研发的防螨剂S-A技术(获2024年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证),洁宜康的床垫布产品通过长效防螨功能,解决了家庭健康痛点。该技术通过纳米级材料包覆工艺,使防螨效果持久性提升50%,成本降低30%,迅速占领日本及欧美市场。再如吸湿发热内衣“舒热丝®”,基于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纤维分子结构设计技术,该纤维可将人体汗液转化为热能,冬季保暖性能提升30%,其核心专利(如发明专利《一种聚酯、抗菌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更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快速路”实现产业化。
内修“功能+”、外练场景化的组合拳,带来了用户价值体验的全面升级。洁宜康又通过“功能叠加场景”策略,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直观体验:如户外服装抗紫外线—采用银离子抗菌剂与光触媒技术,UPF值达50+,同时兼具抗菌功能,适用于登山、骑行等场景。又如母婴纺织品安全方案,联合东华大学开发的“防过敏整理剂”,专为婴幼儿敏感肌肤设计通过Oeko-Tex®生态认证。
技术隐形、价值显性—洁宜康的“功能叠加场景”策略,本质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上下游资源整合,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正如马正升所言:“未来的纺织材料,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更要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 “以洁宜康持续创新迭代的‘拳头产品’,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场景与解决方案”,洁宜康的产品策略和理念正在重新定义纺织行业创新边界。
截至2024年,洁宜康功能性助剂全球市场份额跻身国内前三,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40%。其“强效/长效床垫布防螨整理剂与新型高效抗菌抗病毒纺织品整理剂”分别荣获2023年和2024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产品奖,技术领先性获行业权威背书。
从一篇论文到一项标准,从一间实验室到跨国市场,洁宜康的创业之路印证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爆发力,不仅为企业构筑护城河,更为中国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范本。正如马正升所概括的:“技术只有扎根产业,创新才能真正改变生活。”
跨界蝶联: 产学研协作赋能企业发展
二十年发展,从高校实验室到千亿级纺织市场,洁宜康依托与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紧密合作,不仅攻克了抗菌、防螨等核心技术难题,更构建了“研发—转化—市场”的闭环生态,探索出一条以产学研深度结合为核心的创业路径,产学研协作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基因。
一是通过校企联动搭建技术转化“高速路”。洁宜康创立之初,马正升便与母校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后续又设立专业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注资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发展基金、共同开发、转化相关成果专利等方式,全面、深度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将实验室成果快速导向产业界应用推广。
“抗菌涤纶母粒的研发,就是从东华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起步的。”马正升回忆道。校企联合攻关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攻克了抗菌剂与纤维相容性难题,解决了从实验室制备到工业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通过人才共育打造创新“生力军”。作为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及多所高校研究生校外导师,马正升将企业需求直接植入学术课题,常以公司实际案例解析技术痛点。
“高校课堂+企业实验室”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为行业和社会输送了高知识、强能力的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2024年,由马正升领衔的洁宜康科研团队数年潜心攻关、开发成熟的“光触媒多功能处理剂”项目,不仅获得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更斩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产品奖,实现学术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三是通过政策赋能,生成闭环生态的“催化剂”。政府资源与产学研项目的结合,为技术转化按下加速键。2022年,洁宜康“光触媒多功能处理剂及纤维开发”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万吨级生产线。同期,企业凭借产学研成果连续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品牌公信力显著提升。
“没有产学研生态闭环,就没有今天的洁宜康。”马正升总结道。
截至2024年,企业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产品覆盖抗菌、防螨等八大功能领域,服务全球超500家客户。
雨林共生: 标准引领与生态共建
在“产学研协作”链条中,如果说马正升以校友身份、科研攻关、教职受聘联络起洁宜康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业内外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学术界与科研界,那么,作为功能性新材料及纺织行业革新推动者,马正升深度参与了业界的诸多活动,串联起学术、科研向产业转化的关键一环。
洁宜康作为上海市新材料协会副会长单位,牵头成立“抗菌防疫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导制定《纺织品抗病毒、抗菌整理剂及其功能评价》(T/CTES 1040—2021)等团体标准,参与制定《抗菌口罩》(T/CIAA 003-2020)、《口罩抗病毒性能及其评价》(T/CIAA 014-2021)等团体标准,为后疫情时代功能性防护用品提供技术标尺,覆盖超50家生产企业。
马正升始终秉持“技术普惠”理念,致力于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共享资源,近年来牵头联合高校、协会及产业链企业,举办超过20场新材料高级研修班及行业技术论坛,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超千家中小型纺织企业,内容涵盖抗菌防疫技术、功能纤维开发等热点领域,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超3000人次,助力企业破解技术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
“新材料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共建。”在生态共建理念推动下,洁宜康的技术与产品屡获权威认可。2023—2024年连续两年斩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材料产业展优秀产品奖;“防螨抑菌助剂”项目入选“纺织之光”2024年度纺织行业专精特新新技术推介项目,成为功能性助剂领域唯一入选案例;发明专利《一种聚酯、抗菌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被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评为2024年度“新质家纺优秀专利”,技术转化率超80%。
洁宜康还进行了全球化生态布局,本土创新与技术代理并行。通过代理澳大利亚HealthGuard®助剂和韩国NBIO®生物质材料,构建了“自主创新+国际引进”的双轨模式:澳大利亚HealthGuard®助剂常应用于抗菌抗病毒纺织品,结合洁宜康参与制定的《纺织品抗病毒活性的测定》国家标准(GB/T 43823-2024),形成全链条技术闭环。韩国NBIO®生物质材料以植物提取物为基础,开发环保型防蚊防虫整理剂,满足户外服装与家居纺织品的绿色需求,产品通过SGS等国际检测认证。
通过开放生态与全球化布局,洁宜康不仅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为中国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普惠”与“生态共赢”的转型范本。
拥抱未来: 做有担当的百年企业
马正升对享受到的“时代红利”并不讳言,同时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洁宜康非常注重员工的“Work-Life-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双休、8小时工作制、加班工资与休假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特别注重春节假期,洁宜康每年春节给员工两周以上的假期与家人团聚;同时,高度重视员工的长远发展,给员工提供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的各类培训、研学,支持员工的学历提升,举办各类团建活动。
谈到世界范围内纺织产业的几次变革与转移,马正升认为,国内纺织业发展到了“承前启后”的阶段,由于政策及成本等因素,近几十年国内承接了日韩、港澳台的纺织业转移,未来纺织业也会由于类似的因素转移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纺织业出海,是国内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路子,但他也向“出海”的企业家们提出建议——关注转移地营商环境及上下游产业配套。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兴起,这位70后企业家表示,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去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并以纺织与材料科研及产业界中,AI技术发生实际影响的案例——如AI审核在相关技术类专利申请与审查中的应用举例,谈到AI技术对社会的冲击——联系到国内近期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高校学科裁并、整合问题,马正升认为,相较于“做减法”,不如更多关注“增量”、培育具备交叉知识背景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马正升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