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AI的“独门秘籍”

5月10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企研数字经济与数据资产工作委员会、企业观察报社承办的央企AI+大模型应用论坛在北京举办。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邵千龙在论坛上分享了企地合作助推AI+行动的浙江样板,介绍地方政府与央企共筑AI生态的经验。

浙江将人工智能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具备基础、优势与机遇。

在基础方面,浙江数字化水平高。浙江历经多轮数字化转型与全域数字化改革,互联网和云计算发展起步早,数字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首位。2024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12.3%,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突破万家。形成智能物联、高端软件2个万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光伏等特色优势集群。

发展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浙江均表现突出。已形成长三角国家枢纽(嘉善)节点+四大都市区集群+多点边缘计算节点的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智能算力已达到93.5EFlops,力争2025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100EFlops。

数据方面,浙江公共数据建设领先,在数据开放、确权和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公共数据达3.66万个类别、220亿条,数据质量在全国居前列。

算法模型方面,通义千问、深度求索、蚂蚁百灵、海康观澜等一批垂直模型相继落地,全省29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4个大模型完成省级登记上线。此外,浙江人工智能领域有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重点创新平台,以及杭州和德清两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地域布局上,以杭州为核心,宁波、嘉兴、绍兴各有侧重,宁波以传感器、智能芯片等基础产业和智能汽车为特色,嘉兴主打长三角区域算力中心建设,绍兴聚焦芯片制造,打造教育、医疗等领域民生应用示范场景。

浙江发展人工智能优势明显。

首先,产业发展生态良好。浙江政务环境高效,在人才、住房、资金支持等方面有完整体系,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浙江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沃土。例如,游戏科学从深圳迁至杭州,在西湖边诞生了《黑神话悟空》,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浙江作为外贸大省和海外华侨较多的省份之一,具有全球化视野。近年来先后承办了G20、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重要活动,今年3月,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也落户杭州。

其次,创业氛围浓厚。浙江已连续三年成为人口流入第一省,2024年浙江11个设区市人口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杭州、宁波、温州合计增长27.3万人,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创新创业。如DeepSeek团队,90后是主力军,DeepSeek的关键创新项目几乎都是由这些年轻人完成的。

再者,产业链态势良好。浙江深耕数字化和产业大脑建设,已形成基础构架、算法和工具以及场景应用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软件行业各领域,带动行业变革创新。涌现出宇树科技H1和G1机器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领航者1号等一批性能卓越、行业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浙江发展人工智能还有诸多机会。浙江省提出,到2027年底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3000家,营业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浙江将以“百模千态”赋能千行百业,前瞻布局生产人机交互的新智能终端、开发文化创意的新生产工具、创造具身智能新应用载体等未来关键产业。同时,在统筹“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布局,系统性提升有革新机会。另外,深化京浙协同也将为浙江带来重要机遇。北京在大模型的核心技术、算力资源和数据治理方面拥有领先优势,而浙江在具体行业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推广上具有丰富经验和成熟实践。两地可探索构建“技术—场景—产业”一体化的京浙协同模式,在资源共享、技术对接、人才交流和政策协同等多个层面开展深度合作,从而形成技术与市场、研发与应用、政策与资本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