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晴:鞍钢集团钢铁大模型应用实践
5月10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企研数字经济与数据资产工作委员会、企业观察报社承办的央企AI+大模型应用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上,鞍钢集团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分析师李雪晴系统展示了企业在大模型技术领域的创新实践。
作为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鞍钢集团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体平台已在生产管理、安全监管、能源优化等领域得到应用,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赋能。
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鞍钢集团持续跟进国家战略部署。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提出,国资委连续召开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推进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工作。鞍钢集团于今年3月启动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会,确立“锚定五个一、坚持五项原则、实施五项行动、赋能六类场景”的战略框架。通过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深化算力合作,与华为、海康等企业联合攻关模型算法,接入DeepSeek、通义千问等开源模型,为工业大模型开发提供多重技术支撑。
李雪晴介绍,作为鞍钢集团核心技术支撑的羽嘉工业大模型平台已进入最后开发阶段。基于平台可以实现大模型的微调训练和优化,对存量的模型进行管理,并开发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目前,平台核心模块智能体开发平台已完成部署,支持文档、图像、语音等多模态输入,为全集团AI应用开发赋能。
该平台具备四大核心能力:智能应用开发体系支持RAG引擎、多智能体协同等前沿技术;基于MCP协议的模型执行能力扩展体系;模型的管理体系可以进行模型微调、模型优化;存量模型接入管理。
在场景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已在鞍钢集团持续落地。李雪晴从数字人应用、安全监管体系革新、能耗管控等方面介绍了其具体应用。
数字人矩阵建设方面,继2月份发布“智纪星”数字人后,鞍山钢铁在刚结束的“鞍云智鼎”大模型场景发布会上推出数智秘书、工作助手等六大数字人。对709项制度进行知识库构建,利用大模型实现复杂规章的智能解析。
生产优化系统实现关键突破,智慧配煤系统通过预测算法实现焦炭质量预判与成本最优配比,在鞍山、朝阳两大生产基地已投入应用;精炼智能优化系统可精准预测合金收得率,成本节约显著。
安全监管体系完成智能化革新,融合视觉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监管系统可实时识别危险作业中的违章行为并自动报警,岗前安全会议智能分析模块可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评估会议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制度有效传达。通过钢铁全流程的安全场景预测,为危险作业的监管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能耗管控与成本优化领域,铁成本寻优—跟踪—预测整合产线数据,精准定位能耗关键因素,实现成本预测,配料优化和实时监控;吨钢综合能耗分析利用大语言模型计算吨钢综合能耗,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并预测产品/工序维度的能耗计划值,提升计划科学性,烧成系统优化项目通过对多个关键指标监控、预测,提升生产效率。
按照鞍钢集团规划,至2025年底,鞍钢大数据中心智算节点将扩容至100P规模,高质量数据集实现倍增突破,计划在科研创新、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六大领域完成百个场景落地。预计今年6月,羽嘉工业大模型平台将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