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如何应对短期优势时代
技术的颠覆、竞争的全球化、消费者需求的瞬息万变,让企业如同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飓风中,当今的商业世界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迭代。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加速了行业和企业的“大洗牌”效应,也创造了国家间“大分流”的机会窗口。在此背景下,查尔斯·费恩教授的《脉动速度:短期优势时代的制胜法则》如同一盏明灯,为在大变革时代摸索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与实用的工具。
脉动速度:重新定义竞争优势的本质
费恩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这一论断直击传统战略理论的根基。过去,企业追求“护城河”,试图通过专利、品牌或规模经济以实现基业长青。然而,在“果蝇产业”(如数字技术)的冲击下,这种思维已显落伍。书中以柯达(Kodak)的陨落为例,剖析了其固守胶片技术而忽视数码相机趋势的致命错误。柯达并非缺乏创新能力——它甚至早于对手掌握了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但其垂直整合的基因和对短期利润的执着,最终使其在行业脉动速度骤增时无力转身,核心优势变为核心惰性,令无数人扼腕叹息。
本书的核心概念“脉动速度”是理解当今商业动态的关键之钥。费恩将“脉动速度”定义为产业演进的节奏,并拆解为三个维度:流程更新速度、产品迭代速度和组织变革速度。例如,英特尔微处理器的生命周期以“月”计,而波音747客机的技术框架却横跨数十年。这一概念不仅解释了为何微软能在浏览器大战中后发制人,“通过捆绑策略快速响应网景的挑战”,也警示了汽车行业正面临的“数字化颠覆”。脉动速度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战略的优先级,即在快节奏领域,灵活性和预见性胜于规模。
如果说脉动速度是商业世界的自然法则,那么供应链设计则是企业主动进化的工具箱。供应链设计在本书中被视为企业的终极核心实力。费恩通过戴尔、克莱斯勒和禧玛诺等案例,揭示了供应链从“成本中心”到“战略资产”的跃迁逻辑——戴尔的“零库存”模式并非简单的效率优化,而是对PC行业极快脉动速度的精准适配。面对脉动速度的挑战,费恩进一步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论——三维并行工程(3DCE),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先设计产品,再优化制造”的线性思维,强调三者必须像DNA双螺旋一样紧密缠绕、协同进化,为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这种动态平衡的思维,对今天的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书中惠普病人监护部门的案例发人深省:其病人监护系统之所以成功,并非因为技术最先进,而是通过三维并行工程,将硬件设计、云端数据分析与医院工作流程无缝衔接。这表明,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孤立的前沿性,而在于其与业务架构、供应链能力的同频共振。
AI革命:脉动速度的“超新星爆发”
若说20世纪的商业变革是江河奔涌,那么AI技术的崛起则如同宇宙大爆炸,它并非单纯加速了变化,而是重构了变化的本质。ChatGPT的用户在两个月内突破1亿,Stable Diffusion让艺术创作门槛归零,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周期从“年”压缩至“周”。这些现象印证了费恩的预言:当技术脉动速度突破临界点,竞争优势的半衰期将以指数级坍缩。在这个算法重构规则、数据重塑权力的时代,费恩的理论框架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成为穿透AI迷雾的战略透镜。
书中“果蝇产业”的隐喻在AI时代获得了终极诠释。以大模型领域为例,OpenAI凭借GPT 3一度独占鳌头,但短短一年内,Meta的Llama、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已形成围攻之势。开源社区的崛起更让技术壁垒加速瓦解——在Stability AI的扩散模型生态中,一项创新可能上午刚发布,下午就被全球开发者迭代优化。这种“超竞争”状态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护城河”的定义:当算法可以被复制、数据能够被迁移、算力逐渐商品化,真正的竞争优势或许只能以“天”为单位存在。
为何此书值得深读
正如达尔文的名言:“在生命自然演化过程中,能够活下来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脉动速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超越了趋势预测的层面,提供了可操作的生存框架。在新冠疫情重塑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加剧产业变局的今天,书中关于“波动放大法则”和“脉动速度放大法则”的论述更具现实意义。当芯片短缺能让汽车工厂停产,当一款社交软件能颠覆传统零售,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竞争优势的本质,已从静态壁垒转向动态适配。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百年巨头,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进化密码。
本书诞生于互联网勃兴的年代,却精准命中了AI时代的核心焦虑。本书不提供瞬时解药,而是揭示底层规律:接受“没有永恒优势”的真相,方能获得驾驭变化的自由。面对AI技术奇点的临近,人类真正的优势或许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模式,在混沌中发现节奏,在技术的涛声中观赏商业基因进化的潮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