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 平均完成率超过80%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617日,从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二次专题推进会上获悉,截至一季度末,各中央企业、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过80%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在会上表示,要把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今年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两者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引导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会上信息显示,中央企业已建立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许多地方也建立了原创技术策源地。

据了解,为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资国企未来将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健全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更大力度、更为精准的改革举措。

对于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制,李镇表示,在规范运营的前提下,发挥重组各方优势,更多赋能支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他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国资国企要注重规划引领,系统衔接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国资国企“十五五”规划。二要加大增量投入力度,围绕新产业新赛道,聚焦科技属性和技术价值,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引导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三要重视重组并购战新业务后的整合融合,完善形成与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四要给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一定的成长呵护包容期。

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方面,李镇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边远或技术创新相对滞后的地区,要争取乘势而上,形成后发优势。要特别注重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苦脏险累岗位的技术改造,从本质上消除特殊岗位一线职工的工作安全隐患。要前瞻性地对“三化”转型带来的业务结构变化进行预判,着力加强职工队伍技能培训。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生态对于激发国资国企人才创新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国资央企要在健全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上谋求新突破。

在创新评价方面,会议明确要普遍推行分类评价,有针对性开展长周期评价。如对于基础研究,提出国资国企可探索建立重大科研任务虚拟量化评价或科研贡献积分制;在应用研究领域,鼓励设置重点科创任务、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等评价指标;对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企业或项目,提出按照市场惯例,可设置亏损豁免期。

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既要突出各类激励政策的科技属性,也要做实做细合规免责机制。李镇表示,要在薪酬分配上更大力度向科研人员倾斜,用好工资总额特殊事项清单等相关支持政策。他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要坚持分类施策,划小单元锁定核心群体,精准匹配激励工具。

他同时表示,在推进完善合规免责机制上,要将尽职合规免责的条款尽量细化、情形尽量场景化,使之可操作、能落地,让科研人员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预期,放手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