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国企改革攻坚岁月 读邵宁《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有感

2025年春节见到了多年的好友刘秉君先生,他在北京大学从事企业家培训工作,深耕管理思维领域研究多年,还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理事、高级研究员。他非常热情地向我推荐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邵宁先生的新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简称《艰难的变革》),并从国企改革思维角度分享了读该书的体会,引发了我对国企改革工作的回忆和感慨。

因工作关系,我曾多次聆听邵宁的工作报告,对他非常崇敬。因此,第二天我就在网上买了一本邵宁的新书通览了一遍;隔天,又收到了刘秉君兄寄来的邵宁的新书,于是开始精读第二遍;222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召开年会,我作为个人会员应邀参加,在会议现场,我不仅领到了此书,而且还见到了我非常仰慕的邵宁先生。当他听说我一直在地方从事国企改革工作,是一名国企老兵时,兴致很高,欣然提笔为我手中的《艰难的变革》一书题字签名。机缘巧合,到现在我有了三本《艰难的变革》,并且完完整整读过三遍。

说来也巧,我1985年在张家口市林业系统参加工作,三年后的1988年被选调到张家口市体改委参加国企改革工作,1999年调到张家口市经贸委企业科工作,当时的条线最高领导正是担任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兼企业脱困办主任的邵宁;当时正在实施政策性破产,而我最大的工作成果就是帮助20多家市属国企通过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实施了破产重组。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也是在这个月我参加了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前夕,国家经贸委组织的最后一次培训班,邵宁主任传达了十六大精神,重点介绍了拟成立的国资委的情况,我对新的国资监管体制有了初步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并充满了期待;20044月地市级国资委成立,我任企业改革科科长;2011年到省属国企工作,一直到退休我都没有离开国企,基本经历了国企改革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与邵宁先生领导国企改革的时间重合。

书在案头,每次开卷都有新的感悟。一般看书的规律是书越看越薄,可是这本书不一样,越看越厚,其中表述的丰富思想内涵可想而知。

《艰难的变革》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革的简要回顾,分为起步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展望四章,共182页;作者用凝重的笔墨全景式描述和准确的数据,佐证了国企改革四十年的宏大叙事,看似风清云淡,实则艰难卓绝,几千万国有企业职工在改革转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几十万国企改革的先驱为改革的成功付出了青春年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看到书中描述的一些场景常使我夜不能寐。尽管经历了很多风险和压力,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时代提供了机会,让我们认认真真地为中国国企改革事业工作了四十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没有虚度年华。

第二部分事件回顾与问题探讨,共提出二十四个题目,除了央企的五个具体事件,还有五个问题已经圆满解决,尘埃落定成为了历史,任由历史评说,供我们以史为鉴;其他十四个问题仍然是国企改革几十年绕不开的关键问题,还有的是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继续正确解决的问题。作者从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剖析,提出了积极地、中恳的建议,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同志、老战士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担当。

邵宁长期深度参与了国企改革,是重要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他实事求是地回顾改革初期的情况,客观理性地表述攻坚阶段的艰辛,分析国企存在的问题入木三分,他提出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令人心服口服。他既参与国家对国企改革的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又对基层和企业的情况洞若观火;既驾驭改革的大局,又能够充分体谅基层同志的难处,客观地、设身处地为基层同志着想,使我深受感动。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出自政府高级官员之手,是一本难得的真实回顾了国企改革全部历程的一本好书。作者从亲历者的角度,说了一些别人说不出、甚至不敢说的实话,做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入思考,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治企理念提出了很多客观准确的评判和建议,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担当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从他的回顾和总结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国企改革是改革成功的保证;只有在党中央的英明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的同志们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才能取得四十年国企改革的成功;更能让后来人深刻感受到国企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铭记一代人为改革成功建立的不朽的功绩。

我作为长期在基层从事国企改革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这本书令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曾经从事的事业、自己的领导和同事、自己的人生及人生观,以及所处的时代又有了新的审视。

该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自己写点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直到看到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作文写作要求:围绕“民族魂”主题,结合材料中个人与民族、苦难与希望的关系展开联想与思考。这不正是我此时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吗?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的联想与思考。就像高考作文素材中穆旦《赞美》的诗句,“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邵宁先生《艰难的变革》一书,说出来了很多基层同志想说的话,令人感同身受。书中提到的每个问题,都会引发我的联想,但是我还是要重点围绕国企改革攻坚阶段的工作谈三点体会和感悟。

一、改革攻坚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正确选择

1988年到体改委工作,国有企业起步阶段主要靠各地主动作为,摸着石头过河式地推动企业改革,经历了两轮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小型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革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试点;从改革的攻坚阶段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转化成一个全面的行动,包括体制机制改革,结构调整、历史负担化解和人员分流安置等。

计划经济时期,张家口市工业门类齐全,是个典型的工业重镇。在1998年之前有325家规模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多数企业严重亏损,国有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隐患,职工上访事件不断,各级政府“压力山大”。在推行政策性破产以前,破产法律法规不健全,职工的安置政策也不清晰,传统观念、现实利益的约束、企业破产很难推进;随着政策性破产的推行,职工进入市场合理流动,逐渐为社会理解和接受,相关配套条件也逐步完善,国企优胜劣汰成为现实。正如书中所述:这个改变是被形势倒逼出来的。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很难继续,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也没有使企业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快速崛起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对不堪重负的国企造成了直接的冲击,滑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只在体制层面改革已经不能解决企业的危机,必须对存在的问题综合施策、对全身动一次大手术。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符合当时国企的实际、也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但是,改革思路的转变马上遇到了现实的挑战。一是配套的体制和条件不具备。改革触及产权就涉及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问题,社会化的保障体制没有建立,职工离开企业难以保障基本生活,好像在没有安全网的情况下进行“高空作业”,非常危险。二是改革成本完全没有准备。对改革中受损群体的补偿不足,因而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配套条件短时间无法实现,改革还不能停顿,只能一边推进、一边出事、一边补漏艰难前行。三是改革的社会风险急剧加大。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对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冲击,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稳定企业和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能够坚持下去,没有出大的乱子非常不容易。四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动作为和创造性的工作为改革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正如邵宁先生地书中所述: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把地方政府逼到一个非改不可的境地,财政不再向国有企业发放经营性亏损补贴,银行不再给亏损企业贷款发工资,各方面都没有回旋和拖延的余地,只能破釜沉舟地推动改革。中央、省属的困难企业也都下放给地方并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主导改革,攻坚阶段主要的、最难的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操作,再就业中心是地方政府建立的,维持稳定由所在地党委和政府负全责。市县级政府直接面对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级政府动用各种功能和手段,从本地实际出发解决复杂问题,也是被迫无奈的事情。企业改革的力度,市县级国有企业最大,省级企业次之,中央企业受到的触动最小。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爱护,中央的胸怀和担当给了第一线的同志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个阶段改革中发生的“事件”很多,但从来没有因为改革“出了事”而处理第一线的官员,往往采取上级派出工作组到现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同志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必然包含试错,也需要有容错的机制;改革中的复杂问题不可能事先都预料到,相关配套政策更没有,如果一线的官员不敢担当、不敢作为、不去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等着上面有个说法,工作的状态和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改革出了问题就处分下面的官员,中国的国企改革很可能会戛然而止。这个阶段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人打官腔、说套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基本没有市场,大家都眼睛向下、研究问题,说真话、讲实话、想办法解决问题。中央政府主动把各地的办法和好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以上率下,各级都这样做,一线的同志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事实证明,宽松的氛围和环境最能够激发出人的潜能。

这个时期也是我从事改革工作四十年压力最大的阶段,张家口市也出现了由于个别企业破产引发职工阻塞铁路干线,分管的市领导在做工作时被石块砸伤的事件。这个时期接待上访职工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被围困回不了家、吃不上饭是平常事。尽管这样,我们一边实施破产重组,一边还在为更多的困难企业争取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支持。因为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也没有退路,只有这样才能卸掉一个个亏损大户包袱。张家口市是河北省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项目最多的城市,每次有企业列入计划,分管市领导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又有企业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忧的是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特别是多数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安置职工资金缺口,财政困难没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大家总感觉事情挺过去总比爆发强,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不说什么,都在默默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当时,中央企业改革迟缓,我们还帮助当地的央企主动申请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实施了破产重组;帮助资源枯竭的省属煤矿实施了破产关闭。作为市经贸委冲在企业改革前线的一员,工作中有各种委屈只能自己忍受;只能靠个人的智慧去尽量回避,减少冲突;因为闹事职工有很多的困难、委屈和愤懑,他们同样为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国企改革攻坚是方向明确、改革效率最高的改革实践

改革的攻坚阶段具有最典型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特征,中央政府层面、对改革方向的把握非常准确、各项工作在方向上基本没有出现偏差,大量具体问题的高效解决大大加快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具有“历史性转折”的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以改革脱困为标志的改革攻坚,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一次由于国企问题集中爆发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受惠于这次“断臂求生”式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正如书中所述,历史应当记住国企改革攻坚阶段的贡献者,提出了这项改革、主持了这段改革的时任总理朱基;在改革一线殚精竭虑、冲锋陷阵,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官员;以及千千万万为改革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的国有企业职工。

国企改革攻坚只经历了五年的时间,改革内容并不完整,社会上也有争议。一些人批评改革脱困主要用的是行政手段,应该依靠市场的机制、采用市场的办法。这种批评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当年中国既没有一个能优化结构的市场体制,也不存在能顺利实现人员流动的市场机制,行政手段可能是当时能够把改革推动起来的唯一办法。而且非常重要的是,用行政手段去实现的目标,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且大大加快了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在我看来行政手段不是用多了,而是在某些方面运用的还不够充分。第一,这个阶段的改革主要解决了一个“退”的问题,没有解决“进”的问题;适应不了市场的国企通过改制、破产退了出去,各种矛盾就可以不积累了,工作有了回旋的余地,退出去不容易,意义也十分重大。但是,这个阶段没有明确“进”的方向问题是个缺憾,以至于个别地方一直到2007年还没有找对方向,走了全部国有企业下放县区,破产关闭的极端路子,这就造成了覆水难收的局面,国有企业再发展就难了。第二,这个阶段主要是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央企的改革并没有真正启动起来。这些企业无意中却拥有了后发优势,借助改革攻坚形成的改革环境、氛围,体制优势和完善后的政策体系,很快卸掉了包袱,轻装上阵,改制重组,聚焦主业,有些企业还兼并重组了一批地方优势企业,解决了“进”的问题,实现了较快发展。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后,企业改革发展的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企业乘势而上,开创了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河北省国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员,研究报告曾入选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