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三大机制改革 激活科技创新动能 —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侧记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双碳”战略与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交织的关键期,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郑州研究院”)以激励、用人、研发三大机制改革作为破题之钥,从薪酬分配的“精准滴灌”到人才梯队的“金字塔构建”,从产学研协同的“生态雨林”到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赋能”,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举措让这家拥有60年历史的科研院所焕发新生。
2024 年,郑州研究院新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83 件、海外专利23件,同比分别增长101%和28%,牵头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 16 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国内外铝土矿高效利用、电解铝深度节能、高端先进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科改示范行动”标杆单位的实践,为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破题激励机制 锻造强劲“引擎”
“过去总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要让科研人员在‘自家院子’里就能摘到‘丰收果’。”郑州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开斌在2021年“科改示范行动”动员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研究院以“真金白银”的激励举措,打破“大锅饭”体制,构建起“短期激励 + 中长期回报 + 专项重奖”的立体化激励体系。
薪酬激励差异化。在中铝集团支持下,郑州研究院实行工资总额单列机制,增幅最高可比集团铝单元平均水平上浮 100%。同时,在薪酬管理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内部建立了管理单元与研发单元薪酬挂钩机制,加强事业共同体建设,提升研发单元激励力度。推行“岗位价值薪酬+研发项目业绩薪酬+价值创造激励薪酬+中长期专项激励薪酬”的分配体系,优化完善了科技项目专项激励机制,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价值创造导向,并拿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收益的15%~20%比例进行激励。更为关键的是设立五级研究员序列,通过对“任职经历、科研成就、学术成果和业绩表现”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量化积分,确定岗位价值薪酬,激发科研热情。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通过在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并发表了多篇 SCI 论文,其量化积分大幅提升,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岗位价值薪酬和晋升机会,在短短两年内就从四级研究员晋升为三级研究员。近三年,郑州研究院科技骨干人才收入平均增幅达20%,全院员工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中长期激励多样化。施展项目收益分红、项目跟投、股权激励等“组合拳”,涉及激励人数占全院在岗员工的35%以上。近三年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红激励10项,激励金额277 万元;实施“项目跟投”“项目绩效金”激励3项,激励金额99万元;中铝股份股权激励对象76名首期解禁,享受了中铝股份改革发展“红利”。2024年“东方三号”科技成果纳入国资委赋权改革试点,在项目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成果转化现场,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攻克技术难关,提供技术服务,最终该项目顺利完成并达产达标达效,项目团队成员根据事先约定,按照各自的贡献比例获得了收益分红。这不仅使团队成员获得了经济回报,还增强了他们对项目的责任感,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专项激励精准化。建立“五级五等”科技项目专项激励机制,聚焦立项、攻关、成果、专利、标准五个方面,紧扣国际、国家、省部、行业、企业五个等级设计奖励金额,最高单项奖励金额达到200万元,近三年累计发放金额1880万元。在优化科技项目专项激励机制后,科研人员对项目的各个环节更加重视。在立项阶段,科研人员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项目方案,提高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在攻关阶段,他们不畏困难,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力求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在成果阶段,注重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专利和标准方面,积极申请专利,参与标准制定,提升郑州研究院的行业话语权。一名科研人员在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攻关过程中,成功突破了一项关键技术,使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该成果不仅获得了有色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并参与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根据专项激励机制,郑州研究院科研人员获得了高额的专项奖励,成为全院科研人员学习的榜样,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
重塑用人机制 夯实人才“高地”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我们要打造有色金属行业的‘人才聚宝盆’。”郑州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开斌在新招聘人员见面座谈会上强调。围绕“引得进、育得好、用得活”,郑州研究院大力实施“3525”人才工程,构建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
顶层设计,绘就人才“路线图”。翻开《2023—2025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培育 30 名国家及省级人才、50 名专业领域带头人、200 名高潜质青年人才”的目标清晰可见。为实现这一蓝图,对于领军人才,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课程,提升其学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位青年人才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设立青年人才科研基金,鼓励青年人才开展自主研发项目,为他们提供成长平台。目前,郑州研究院40岁以下青年人担当项目负责人占比30%。同时,衔接中铝集团“1+2”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拓宽战新研发领域,整合中铝集团创新资源,新成立了高纯铝研究所、高纯镓研究所,以及精细氧化铝分院。高纯铝研究所成立后,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搭建先进研发平台,针对高纯铝制备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科研团队进行联合攻关,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一种新的高纯铝制备工艺,提高了产品纯度和生产效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端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引育并举,打造人才“强磁场”。设置“薪酬特区”,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及薪酬待遇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保护性薪酬办法,一位在国外从事模拟仿真的高端人才,看到郑州研究院的优厚待遇和良好发展前景后,毅然回国加入。2024年柔性聘任赵中伟院士、何季麟院士等7人为高级技术顾问,为郑州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院士们定期来院开展学术讲座,参与科研项目评审,为科研人员答疑解惑,提升了全院的科研水平。拓宽“引才渠道”,利用河南省招才引智大会、中博人才网、高校双选会、猎头公司等吸引了众多优秀应届毕业生和行业高级人才的关注和加盟。完善“发展通道”,制订了科技人才技术职务选聘及培养激励办法,以“五级研究员”序列让科研人员看到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并进行动态调整。近三年,郑州研究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20余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79人、各类成熟人才10余人,稳定了人才队伍、保证了人才的源头活水,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强创新力的人才梯队。
实践淬炼,打通职业“上升梯”。新聘毕业生以“现场见习”加快“能力提升”,2024年一名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到中铝广西分公司实习了3个月,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现场实际,回到郑州研究院后,在参与的一个氧化铝生产流程优化项目中,他将见习所学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出了创新性的想法,有效提高了项目的研发效率。现有科研人员以“双向挂职”实现“跨界赋能”,2023年以来,郑州研究院与中铝股份17家实体企业互派挂职科技人才120余人次,增强了科技人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人才共育共享。在“双向挂职”过程中,从郑州研究院到实体企业挂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从实体企业到郑州研究院挂职的人员,则为研究院带来了实际生产中的需求和问题,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通过 “双向挂职”,双方人才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形成了科技人才共育共享的良好局面,为郑州研究院和实体企业的发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革新研发机制 完善创新“链条”
“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紧扣产业需求‘出题答卷’。”郑州研究院总经理刘万超如是说。郑州研究院聚焦铝工业资源保障、绿色低碳和高端先进材料,重构研发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要素整合,攥指成拳攻难关。郑州研究院院根据项目研发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创新方向整合,组建研发大团队。近年来,完善“院+团队”管理模式,根据重点科技研发布局,按照“一方向一团队”,形成“老+青”专业技术团队30个。同时,为重大科技攻关团队做好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科研财务预算、收支和招投标采购服务,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研发,确保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2021—2024年,郑州研究院共实施各类项目182项,在铝土矿高效利用、氧化铝生产过程有价元素提取、电解铝深度节能、炭素提质增效和生产设备自动化、固废高值利用、炉窑烟气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众多成果,新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16项;发布各类标准61个;获省部级奖21项,其中一等奖4项,形成了以我为主、开放创新的科技工作新局面。
产学研协同,开放创新拓边界。近年来,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深化与中铝集团内外企业,中南大学、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北矿院、长沙院中电科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发挥双方人才、技术和平台优势,产学研共同申报获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6项,获国拨经费1.5亿元。联合郑州大学、西南铝、云南铝业等单位共同申报并获批国家平台7个,省级平台6个。以项目为纽带与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建成协同创新平台4个,共同开展6N以上高纯铝、高纯氧化镓粉体和氧化铝基吸波陶瓷增材制造等技术攻关。与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大、郑州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单位,就申报国家平台和项目,以及开展惰性阳极、氯化铝电解、连续阳极等前沿课题中长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以市场为导向,供应链、产业链为纽带,与上海恩捷、中电科12所共建了2个联合实验室,形成了“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创新机制,共同开发锂电隔膜涂覆氧化铝、高纯氧化铝、氮化铝等先进材料。
管理优化,容错护航敢创新。强化项目负责人制,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科技研发项目方案制定、计划实施和组织管理权限、经费使用权、项目相关奖励分配权。每年与团队负责人签订绩效合同书,明确了项目里程碑节点目标和考核要求。同时探索建立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制定了严格的科研诚信准则,对科研数据的真实性、论文的原创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科研不端行为,严肃处理,维护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优化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引导科技创新和价值创造。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认识到创新的探索性和风险性,构建了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这种容错纠错机制让科研人员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了郑州研究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每年科研项目按计划完成率均在95%以上。
“今年是郑州研究院建院6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记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初心使命,肩负起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以中铝集团‘四个特强’战略为指引,持续深化三大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步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中铝智慧’和‘中铝方案’。”郑州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开斌信心满怀地表示。在中原大地,这家老牌科研院所正以机制创新之笔,续写有色金属行业更加夺目的科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