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顶层谋划 促创新协同 中国中车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

前言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作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连续多年轨道交通装备业务销售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明确了“一核两商一流”战略定位和“一核三极多点”业务布局,基本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格局。拥有铁路装备、城轨及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业务板块,成功研制了包括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铁路客车、铁路货车、城轨地铁车辆在内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全系列、谱系化产品,搭建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研发平台,构建起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积累,延伸发展了高分子复合材料、风电装备、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船舶与海工装备、工程机械、智能装备、信息及软件产业九大新产业。“复兴号”动车组成为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国家名片”。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

坚持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面对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车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交通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双碳”等国家战略,持续提升原创技术供给能力,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和竞争话语权。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的必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中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加强战略研判、技术预见和对标分析,优化策源地领域与技术布局,瞄准“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目标,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中车,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变革,战新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是确保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中国中车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强化创新驱动,融合关键资源,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与轨道交通装备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加快形成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两大能力,高标准打造“双赛道双集群”产业新格局。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的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中车作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领军企业,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勇当国家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的先行者,坚持“四个聚焦”,不断优化科研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为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聚焦顶层规划,重构创新体系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中车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落实国家战略,勇当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秉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的产品研发路线,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逐步建成“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布局、自主可控”的“两纵两横一贯通”科技创新体系。(见图)

2.构建创新工程方法‌

形成具有高铁特色的中国高速列车创新工程方法。实现从整车、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到运用维护的全要素协同提升。依托中国高速列车创新工程实践,成功攻克九大关键技术及十项配套技术,搭建技术、标准、产品三大体系,形成时速200公里、时速300公里、时速350公里等三大产品技术平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跃迁。

3.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谱系化产品‌

开发世界上最完整、最先进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动车组谱系产品,形成满足高原、高寒、高湿、高风沙等不同运用环境的产品系列50余种,包括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时速250/350公里动车组,双层、快速货运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综合检测车,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卧铺动车组、可变编组动车组,京张、京雄智能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等。

(二)聚焦体制机制,强化过程管控

1.践行重大项目管理新模式‌

建立“9+1”重大专项统筹推进机制,推行“项目、课题、任务”三个层面的行政与项目立体式矩阵式管理模式。在关键重大项目立项中,探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建立目标导向管理体系,探索“两总制”管理模式,试点推进重大项目应用。

2.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改革‌

优化科研立项机制,设立年度科研项目、原创技术十年培育项目、专项攻关项目等三大类,覆盖短期、中期和长期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需求。用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引导全社会优势科研力量深入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中国中车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3.建立全新高效的协同创新组织管理模式‌

打造中国中车协同创新通用模式,组建核心企业牵头、核心人才支撑的创新联合体,自上而下构建基于“技术集中研究、产品联合开发、能力共建共享”的中车重大科技创新与科研攻关项目协同运行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研发上,推动中车科学家牵头、多家子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开展基于共同目标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重大科技创新攻关。

(三)聚焦创新资源,塑造产业优势

1.稳步提升研发投入‌

中国中车坚持主动担负央企使命和职责,确保研发投入强度,优化投入与产出,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连续多年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超过6%,前瞻共性技术研究投入占比达到18%。计划在2025年将基础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提升至20%以上。

2.加快创新资源聚集‌

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研发机构、海外研发中心、中车专项技术研发中心等多层级科技创平台。构建覆盖整车、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试验验证体系,形成了“东北、华东、华中”三大试验验证能力集群。通过CNAS认可校准实验室21家、检测实验室24家,建有轨道交通装备各类零部件及整车大型专用试验验证设备400余台套。

3.打造人才高地‌

建立相对完善的科技人才体系,形成“团队+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协同创新等载体,优化科学家、首席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培养和评价机制,先后涌现出“高铁工人院士”罗昭强、宁允展、郭锐等大批大国工匠。

(四)聚焦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

1.优化创新机制‌

营造鼓励创新、诚实守信、合理免责、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氛围,坚持容错与纠错并举、宽容与惩戒并重,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文化。对于在开展基础性、前沿性、重大技术攻关或产品研究等创新研究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失误,予以从轻、减轻或免予问责处理。

2.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

持续完善“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全集团优势力量,承担、参与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建立“双聘人才”机制,为“双聘人才”在薪酬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奖励申报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与49所高校、23个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探索建立优势创新资料利用机制。

3.完善激励机制‌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对于各创新主体承担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的项目,在年度经营绩效考核中进行差异化考核,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加分奖励。在视同利润加回方面,对于承担国家、中车重大项目的企业,在计算经济效益考核指标时,将研发投入按50%100%的比例视同利润加回。

4.推动成果转化机制‌

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推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牵引作用,对自主化攻关成果进行示范应用,为原创技术产品提供首次应用场景和试用环境。

5.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重大科研项目绩效跟踪评价机制,对项目的成果应用及后续产出、科技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建立中车科技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取得             的效果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历经长期积累、高速发展和运用实践,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飞跃。形成的产业技术服务于“双碳”战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落实了国家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部署,践行了开放环境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和科技发展的路径,探索出以技术创新国际化为基础的全球化经营模式,争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央企典范。

(一)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锻造高端装备制造

中车凭借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立足“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国际化、多元化、高端化、数字化、协同化中车,大力推动“一核三极多点”业务发展,构建了三条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

1.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

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包括高速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城轨车辆在内完整的产品谱系。基于“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型列车研制了CR450动车组,试验列车实现以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先后研制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速铁路等高速动车组,展示了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发布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打造适应中国需求、技术先进的“标准化”地铁列车平台,引领我国地铁加速驶入“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新时代。

2.风电装备全产业链体系‌

形成了从发电机、叶片、塔筒、齿轮箱、变流器、超级电容、变桨系统等核心部件,到资源开发、项目EPC、整机制造、智能运维等风电全产业链。风电装备在中车也称为“立起来的高铁”,发电机销量排名国内第一,叶片销量排名国内第二,风电变流器销量排名国内第三,风电整机陆上新增装机排名国内第六、央企第一。

3.新能源商用车全产业链体系‌

源自轨道交通整车电驱、电控、电池系统“三电”技术行业领先,实现了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的无人驾驶新模式,形成了从材料、器件、部件、系统到整车的新能源商用车全产业链。产业布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商用车整车累计销售4.5万辆,成功出口多个国家。新能源客车市场排名国内第三,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导品牌之一。

(二)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组织实施一批“卡脖子”和“补短板”工程,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整车、关键系统和部件的核心技术成果,实现轨道交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替代,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安全水平。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三)创新资源高度聚集,塑造产业发展优势

中国中车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创新,推动创新资源要素聚集,形成创新创造合力。建成由2名工程院院士、5名首席科学家、38名中车科学家领衔的4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科研团队。拥有11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9个行业研发机构,17个中车专项技术研发中心,18家海外研发中心。

(四)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价值提升

中国中车秉承“大胆使用、重点打造”的理念,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重,薪酬福利向科研人员倾斜。实施中长期激励计划,涵盖多种激励方式,覆盖多家子公司和各类人才。形成包含“投入要素、过程管理、产出效果”三个方面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为中车所属企业年度工作考核、承担国家项目等提供重要参考。

(文章来源: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