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区域合作 加速产业升级 内蒙古乌海以七大核心优势吸引创新产业链企业
为深化区域合作、加速产业升级,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将于7月29日在杭州举办“‘链’动长三角 ‘智’造新动能”高价值产业项目对接活动。此次活动由乌海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办,乌海市区域经济合作局、企业观察报社承办,旨在瞄准乌海市重点布局的BDO(生物可降解材料)、固态电池、硅基新材料一体化等产业链的企业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届时,乌海市有关领导将全面剖析乌海“有什么资源、项目和企业基础”“缺什么技术、项目和配套”,以及“能给什么政策支持”,重点展示零碳园区建设、绿电保障、土地资源、科创研发激励、人才引进政策及一流营商环境等核心优势。
走进乌海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六个行动”和“十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求突破、作示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呈现势头强劲、充满活力发展局面。乌海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5.6亿元、增长4.1%,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3%,人均GDP约10.7万元、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185元、28154元,分别居全自治区第4位和第3位。
乌海市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起势成势,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现代农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逐绿而行、链式发展的多元化产业体系。2024年乌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6亿元、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增速提升近17个百分点、创近四年新高,总产值达1300多亿元;三次产业比重1.3:52.1:46.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1.35亿元、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669.76亿元、增长21.4%。“科技兴蒙”资金增长24%,研发投入强度、财政科技支出比重、三产增速均居自治区前列,拥有2家中国500强、10家内蒙古100强企业,7家企业进入自治区上市后备库,经济动能、市场活力、发展潜力强劲。
依托“小而美” “小而优”的精品城市独特魅力、人文包容优势,乌海市全方位抓深抓细改革开放、营商环境、基础完善、城市建设、农文旅发展、生态保护、医疗教育、科创人才、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荣获了一系列国字头、自治区级荣誉,是一座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兼容并蓄的开放之城、风景独特的魅力之城、翰墨飘香的文化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
交通区位优越
乌海是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航空、铁路、公路发达,构建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形成了“一刻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城市圈、两小时航空圈”的便捷交通经济动脉。
乌海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大连、呼和浩特、郑州、唐山、杭州、石家庄、济南等20条航线,与距离乌海140公里的宁夏银川河东机场形成航线互补,全国大中重点城市均可实现当日到达。
乌海市内各工业园区和主要厂矿企业共有28条铁路专用线连接。北京—包头—兰州和乌海—鄂尔多斯—黄骅港铁路连接东西,临河—新疆哈密铁路延伸至乌海。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兰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包头—乌海—银川高铁2025年通车,到达北京、西安等中心交通枢纽时间缩短至3~5小时,当日高效到达、高效换乘通往各地。
交通网络十分便捷,109、110国道、G6京藏高速、G18 荣乌高速(荣成—乌海)穿境而过,G20青银高速(青岛—银川)延伸至乌海,“G7最美高速公路”毗邻乌海。同时正在加快建设S37乌海至宁东(蒙宁界)高速公路、G1816乌玛高速(乌海—青海省玛沁县)等多项重大交通工程。
乌海市还积极发展无水港、集散分拨中心等,建成乌海国际陆港,设有乌海海关,开通了“乌蒙欧”班列、唐山港·乌海内陆港进出口通道。大力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海关业务实现“随报随审、随审随检、随检随放”和检查当日出证快速验放模式,RCEP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即打即取用”智慧高效办公模式,全力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打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加速形成。
工业基础雄厚
乌海已形成年产5000万吨原煤、1763万吨焦炭、135万吨煤焦油加工、175万吨甲醇、18万吨炭黑、612万吨电石、120万吨PVC、15万吨液氯、25万吨有机硅、160万吨1,4-丁二醇(BDO)、20万吨γ-丁内酯、30.4万吨聚四氢呋喃、13.5万吨四氢呋喃、20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45万吨碳负极材料、2万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2万吨二氧化锆、500吨新型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等各类产业产品原料产能、制造产能。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大关,预计未来3~5年工业生产总值将实现提质翻番、突破4000亿元,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极。
要素保障齐备
乌海市水资源丰富。黄河穿越市区105公里,乌海湖库容4.8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64.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73亿立方米。2022年乌海成功入选全国78个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93%。
发电装机容量充足。乌海现有电力装机容量502.8万千瓦,其中统调机组252万千瓦、自备电厂117.8万千瓦、资源综合利用电厂39万千瓦、新能源94万千瓦。2024年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4587小时,位居全自治区第一名。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远景金湖储能电站等20个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19%。建成全市新能源补能基础设施80个,能源综合岛4个。2025年,电力总装机规模将达到627万千瓦,煤电装机规模达到477万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占比提升至23%。
乌海市丰富的风电和光伏资源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多种绿电供应模式,到户电价0.35元/千瓦时左右。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站能够通过调峰填谷和储能等功能,确保新能源的稳定输出,从而促进绿电的消纳和利用。
乌海市拥有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乌海职业技术学校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学院设置有化工、煤炭、机电、电力、建筑、管理、教育、医学等八大类62个高职专业,稳定招生专业数30个左右。有电气自动化、学前教育2个中高职贯通式本科教育专业,11个“3+2”中高职衔接专业,在校生11000余人,约70%毕业生就职于乌海及周边地区企业。
绿电消纳广阔
乌海市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大局,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全力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立足乌海及周边地区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建设绿色能源消纳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分布着10个工业园区,就地消纳空间大,对于电价敏感型和绿电偏好型企业,可实现降本增效、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
消纳能力充足。乌海产业体系以工业为主导,加之近年来聚焦打造现代煤焦化工、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华海氨纶、三维股份、湖北兴发、国轩高科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现有产业绿电替代、新增项目绿电配套空间非常巨大。全市用电量294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281亿千瓦时。结合乌海现有产业发展规划和未来几年工业生产总值规模,将推动新增负荷总量突破500万千瓦、年用电量达400亿千瓦时,可消纳新能源约1000万千瓦。
要素保障有力。乌海现有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电、路综合配套完善,工业企业用能进行绿色能源替代后,还将为新上项目腾出不少能耗容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项目当量。支持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盟市间现货交易,严格落实上级绿电输送补偿相关政策,积极组织争取专项补助资金。绿电就地转化率达到100%,正在不断把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做大做强。
相邻优势突出。乌海及周边地区被列入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周边阿拉盖盟、鄂尔多斯市等地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布局了蒙西昭沂、鄂尔多斯库布齐、阿拉善乌兰布和等5个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项目,总装机达6080万千瓦,在乌海及周边园区就近就地消纳,具有输送距离短、通道建设成本低等显著优势。蒙能集团“阿电入乌”400万千瓦区域互济新能源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一期200万千瓦已建成,二期200万千瓦2025年底建成。
营商环境高效
乌海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不断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努力以营商环境之“优”解企业发展之“忧”。制发《乌海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乌海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五条措施》《乌海市 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行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涉企事项帮代办,关联事项集成办,实行准入、准营、准出“证照联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线上只登“一张网”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全市企业登记网办率达98.61%。实现172项事项“跨省通办”、306项事项“全区通办”、381项事项“全市通办”,企业开办、信用修复、破路破绿等12个涉企“一件事”高效办理,有效解决企业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问题。
融资服务便捷
乌海市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全面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搭建“政金企平台,推动信用担保机构做大政策性担保规模,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招商引资项目资金支持。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组织54家,成立了内蒙古狮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市工业投资集团、乌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家国有集团公司,提供政企合作、资产优化等精准服务,加快推进社会资本、国有资本双向奔赴,支持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涵盖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类型丰富、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加大支持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推出“水权贷”“电能通”等特色金融产品,促进金融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设立科创产业发展基金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通过组建投融资专家顾问团,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为形成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金融支撑。
城市功能完备
近年来乌海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基,统筹推动三产服务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依托本地及周边地区产业集聚优势,有力激发乌海城市功能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积极打造“一小时城市圈”,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在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成功入选全国“一刻钟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香港摩尔城、万达集团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相继落户,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业态集聚发展;一批新业态、新零售相继涌现,各类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平台经济奏响城市炫彩律动;环乌海湖景区、葡园绿道、龙游湾湿地、滨河公园等一批市内景区、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节日度假的好去处,年接待游客782万人次。特别是近两年,乌海滨河二期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为乌海打造近悦远来靓丽缤纷的城市形象增添了新空间、新地标、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