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支点建设”回望与“十五五”实践前瞻
回顾湖北省二十年“支点建设”奋斗历程,展望“十五五”实践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近五年相关课题研究及规划编制情况,本文旨在梳理“支点建设”二十年来的深刻演变,并探讨“十五五”时期的关键实践要求及规划编制思路。这既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总结,也希望为科学擘画湖北未来发展蓝图、加速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思考。
廿载筑基:战略升维锻造支点脊梁
从2005年“十一五”规划首提“支点”宏愿,到2025年经济总量昂首跨越6万亿元大关,湖北在党中央擘画的战略航道上奋楫笃行二十载。习近平总书记六次亲临湖北,特别是2024年11月考察时殷切嘱托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
回望征程,湖北实现了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率、从单极引领到全域协同、从传统主导到创新驱动的深刻演变,战略骨架在迭代中日益坚实。
二十年来,湖北省发展指标从以GDP为主导转为涵盖科技创新、绿色生态、民生福祉的复合体系;发展重点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单极引领向全域协同、传统产业主导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历史性跨越;空间布局历经从“大三角”战略到“金三角”“两圈一带”“一元多层次”“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再到更加聚焦武汉、襄阳、宜昌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力。
这二十年,湖北打造了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存储芯片、北斗导航等“国之重器”闪耀世界,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构筑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为龙头,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梯次跟进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第三产业占比55%领跑中部;高速铁路织密成网,“市市通高铁”圆梦,花湖机场百条货运航线辐射全球,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破千列,立体交通网托起“九州通衢”新枢纽——支点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然巍然矗立。
破茧攻坚:六万亿台阶上的奋进之问
站在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点,必须清醒审视我省“支点建设”征程上“四强四弱”的现实图景。正如省委书记王忠林所强调,湖北必须直面“为何建支点、何为支点、如何建支点”的时代之问,以更大决心破解深层次矛盾,方能在中部崛起中挺起坚实脊梁。
经济实力跃升但发展差距仍然明显,二十年来,全省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关键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稳居中部第一,但经济总量与沿海差距较大,万亿级城市与县域发展不足,民营经济活力相较邻省湖南仍有差距,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
科创成效显著但原始创新亟待突破,132所高校、200万学子、82位院士构筑强大智力引擎,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居全国前三,李德仁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然而高端AI芯片、智能数控机床等领域“卡脖子”之忧未解,研发投入强度(2.52%)及基础研究占比(约5.5%)仍待提升。
产业底盘强劲但升级阵痛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成果显著,形成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但也面临汽车产量位次滑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列中部第四、文旅产业人均消费与资源禀赋不匹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与沿海强省差距显著等问题。
枢纽地位凸显但潜能释放受限,长江黄金水道存在三峡枢纽“卡脖子”、荆江河段“肠梗阻”问题,汉江航运潜力沉睡,与其长江第一大支流地位相去甚远。
战略破局:六大支柱锚定崛起蓝图
面向2030年基本建成支点、2035年全面建成支点的宏伟目标,湖北将以六大战略锚定崛起蓝图,在创新中激活澎湃动能,在协同中凝聚共进力量,在发展中绘就绿色底色,在改革中释放发展活力,在民生中夯实坚实支撑,以全面奋进的姿态迈向中部崛起新征程。
锻造创新“主引擎”,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聚力“61020”全链条攻关,强化“71020”创新体系牵引,推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巩固存储芯片、北斗优势,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借力数字经济“五新工程”激活动能,全面构建湖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畅通经济“主动脉”,优化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升级,激发新能源汽车、智慧零售、文旅体消费需求;释放需求潜力催生高质量供给,统筹供需两端发力、统筹政府与民间投资双轮驱动、统筹硬投资与软建设一体推进、培育现代物流产业。
筑牢协同“主阵地”,做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百强进位、千亿扩容”;加快建设“东西贯通、南北互联”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聚力打造“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运河上的鄂湘赣”。
绘就绿色“主色调”,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双十行动”;推动有序达峰与绿色转型相统一,强化生态保护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打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典范。
激发改革“主动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进“三资”清理盘活;加快“水铁公空网”立体通道建设,以制度型开放提升内陆开放高地能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夯实民生“主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全生命周期政策,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实施“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行动,深化“人聚荆楚”“技兴荆楚”工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织密共同富裕幸福网。
擘画未来:全周期管理保障规划落地
“十五五”规划编制是支撑湖北战略支点建设的核心引擎,关键在于推动规划文本转化为动态行动,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共创、全周期迭代优化的实施生态,才能使规划真正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变革动能。精准把握发展基础,强化“十四五”规划终期评估,深入剖析未达预期指标的关键症结,聚焦数据支撑薄弱、政策衔接断层、项目落地迟滞等共性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穿透式诊断机制,为精准破题提供坚实依据。
深刻洞察阶段特征,深度把握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竞合白热化、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复杂态势,组建专业团队运用大数据建模分析风险传导路径,深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战略研究,建立动态优化与弹性调整机制。
高位谋划总体要求,立足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弓型”区域战略坐标系,深度耦合国家战略与湖北“七大战略”部署,从经济动能、文化价值、生态承载力三维量化解析市县发展路径,构建“核心指标+特色指标”差异化体系,坚持“跳起来摘桃子”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
科学构建空间布局,空间格局上系统构建“主体功能区—城市组团—重点片区”空间传导体系,实现空间资源高效配置;空间治理上刚性落实“三区三线”管控,实施耕地“田长制”、生态“山长制”;生态功能上积极探索生态空间GEP核算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统筹推进“三个重大”,重大战略任务紧扣新质生产力培育、制造业“三化”、新基建等方向;重大改革举措聚焦经济金融、国有“三资”、国资国企、供应链体系等关键领域攻坚;重大项目谋划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政策引领—分类谋划”思路,严守“五有标准”,强化“五维谋划”,强化“四项服务”,保障转化实效。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立“任务清单+责任台账+考核奖惩”责任链条,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动态管控;创新规划、项目、资金、要素“四联动”协同机制;搭建数字化监测平台,完善“中期评估—动态调整—终期验收”全周期闭环。
廿载砥砺,湖北以每个五年规划的坚定步履,在长江之滨镌刻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面向“十五五”壮阔征程,唯有紧扣创新、协同、绿色时代脉搏,以创新之钥破发展之题,以协同之笔绘区域新图,以绿色之韵塑转型之路,方能在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伟大事业中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