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国企改革艰与险 —读邵宁新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数十年持续发展的壮阔画卷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牵动全局的关键命题。当理论界的争论与公众的认知有时被片面视角裹挟时,邵宁先生新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以实践者的赤诚与思想者的清醒,为这场“艰难的变革”镌刻下厚重的历史注脚。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国企改革历程的全景记录,更是一把剖开中国经济体制深层问题及解决矛盾的手术刀,即便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面对着持续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使命,对广大企业改革工作者而言,邵宁新著在政策实践与理论思辨的交汇处,依然展现出罕见的现实穿透力。
改革的抉择: 从历史场景到改革逻辑
邵宁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原副书记、副主任,其职业生涯恰好与中国国企改革的关键阶段深度绑定。从 1990 年代中期国企脱困攻坚战到 2003 年国资委成立后的体制重构,直到央国企的公司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他始终站在改革决策的核心地带,并承担着全国的国企改革领导团队一线操盘手的历史重任。这种 “局内人、当事者” 身份赋予本书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当学界还在抽象讨论 “抓大放小” 战略时,书中已揭示出 1998年财政断奶倒逼地方中小国企退出的现实紧迫性;当公众热议 MBO改制的争议时,作者坦诚指出 或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管理者损公肥私” 的操作困境,同时也客观分析了社保制度空档期下 “用国有净资产消化改制成本” 的无奈选择。
书中对 “三年脱困攻坚战”(1998—2002)的记录尤为震撼。900万职工受政策性破产影响、再就业中心在制度空白中仓促运行、部分地方政府为甩包袱出现的改革粗糙化,这些被宏观数据掩盖的细节,在作者笔下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历史场景。他不回避改革的社会代价,却也从 “形势倒逼” 的角度解释政策选择的现实逻辑:当20世纪 80 年代“增量改革” 未能触及内部机制僵化的顽疾,当乡镇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劳动密集行业形成压倒性竞争优势,国企改革已非“要不要改”,而是 “如何在阵痛中求生存”。这种基于国情的务实态度,构成了全书最鲜明的方法论底色。从延安插队知青到清华学子,从国家经贸委官员到国资委领导者,邵宁的个人经历与改革历程深度交织。书中那些带着体温的改革细节 —— 如深夜研讨脱困方案的会议室、走访破产企业时职工的泪水、与地方政府博弈的艰难谈判 —— 共同构成了国企改革艰难历程最真实的肌理。
理性之刃: 破解争议与叩问终极命题
在 “国企低效论” 与 “私有化万能论” 一度甚嚣尘上的舆论环境中,邵宁以数据与事实为武器,对一系列争议命题展开直击要害的回应。针对 “国企享受特殊保护” 的论调,书中列出关键数据:2000—2014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百元营收税金含量持续为民企的两倍,且需同时上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1998 年后,竞争性国企已完全取消财政补贴与银行优惠贷款 —— 这些曾被主流话语忽视的事实,无可辩驳地申明了国资国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责任等诸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支柱和引领作用。
对 “国企垄断” 的争议,作者展现出罕见的思辨深度。他严格区分 “竞争性领域” 与 “自然垄断行业”:在制造业、商贸等领域,国企早已不具备垄断地位;而在电网、石油勘探等自然垄断行业,他反对 “一拆了之” 的“理想化”方案,而是提出极具现实考量的问题:电网输配分开能否真正形成竞争格局?放开石油勘探会否导致有限资源浪费?这种基于技术特性与国情约束的审慎态度,超越了意识形态之争,为改革路径设计提供了务实坐标。
全书最具思想重量的,是对国企改革 “终极问题” 的叩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企的功能定位究竟为何?国有产权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作者指出,国企面临的行政干预、内部惰性等痼疾,与政府机构的体制问题实乃 “同源之病”,这一洞见打破了将国企问题孤立化的认知误区。他进而提出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将国企改革中的董事会试点、主辅分离等经验反向应用于有关政府机构的改革 —— 这种 “刀刃向内” 的改革思维,直指中国体制改革的深层梗阻。
实践智慧: 在国情土壤中创新改革路径
邵宁的改革观,本质上是一部 “实践论” 教科书。书中反复强调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的方法论,批判学界一度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剪裁中国现实的倾向。他揭示出改革更深层的制约因素:法治环境不完善导致市场竞争失序,传统文化中的 “官本位” 与 “人情社会” 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基因冲突,这些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国的企业改革无法照搬任何外来模式,唯一的出路是通过基于国情基础、通过创新发展走出自己的道路。
这种对国情特殊性的深刻认知,在邵宁及其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中,转化为极具操作性的改革策略。在地方国企改制中,作者主张“一边推进、一边补漏” 的渐进路径,而非追求 “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央企治理中,他推动董事会试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制度创新,强调 “找到能走通的突破口” 而非沉迷于所谓的理论完美。书中记载的中国重汽重整、三九集团危机处置等案例,展现出改革者如何在地方博弈、利益冲突中寻找可行路径,这种“在荆棘中开路”的实践智慧,比任何理论推演都更具实操价值和启示意义。
作者对改革 “后评估机制” 的呼吁尤其发人深省。他指出,中国改革长期缺乏对政策效果的系统反思,这种缺失导致历史经验难以沉淀。书中对 MBO 改制弊端的坦诚分析、对社保制度滞后影响的深度检讨,皆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自我批判精神 —— 这种精神恰是改革持续深化的必要前提。
未尽的征程: 在温故知新中锚定方向
邵宁的新著不试图扮演 “完美理论” 的建构者,而是忠实地做改革现场和发展过程的记录者与思考者。当有些研究者的文章还在抽象争论 “国企姓社姓资” 时,邵宁早已将视角投向更具现实意义的命题:如何在既定约束下推动改革突破?如何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平衡点?这种 “问题导向” 的思维,恰是中国改革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国企改革仍在深水区跋涉。邵宁在书中警示的 “行政干预回潮”“大锅饭惰性复发” 等问题,依然是当前改革需要直面的挑战。而他强调的 “集中统一监管” 原则、“法治环境建设” 方向,亦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在研读邵宁新著的同时,恰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五年左右,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普遍建立适合国情、符合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更加完善,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自主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履行社会责任等作用充分发挥。到 2035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企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反观邵宁新著中的观点、案例及数年艰难的变革历程,我们有理由坚信,正是在邵宁及数以百万计企业改革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奋力推进下,国企改革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新一轮国企改革也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结语:改革者的中国精神
《艰难的变革》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一部国企改革史,更是一代改革者的中国精神:开拓进取、杀伐决断、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在改革进入 “深水区” 的今天,这部著作的启示尤为珍贵:改革不是浪漫的宣言,而是在现实约束中寻找突破口的艰辛探索;改革的智慧不在书本教条中,而在 “只唯实” 的实践积累中;改革的勇气,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深沉责任。当邵宁以 “艰难的变革” 为书名时,他既道出了历史的真相,也预言了未来的征程 —— 唯有保持这种直面现实的清醒、破解难题的智慧、承担代价的勇气,才能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更深邃的水域。这部著作,因此成为所有关心中国改革命运者的必读之书,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和展望。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