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百亿资本吸引全球瞩目
近日,一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变革,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悄然启幕。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聚变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迈出了从研究探索向工程化、产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一步。百亿资本的注入,更让这家肩负国家使命的企业成为全球能源界瞩目的焦点。
百亿资本打造聚变能源“国家队”
挂牌成立当天,中国聚变公司便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与中核集团、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等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各方共同投资约114.92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成为国内聚变领域资本规模最大的创新主体。
从股东结构看,这一合作堪称“国家队+地方国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黄金组合:中核集团作为控股股东,直接持股50.35%,其旗下中国核电持股6.65%;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以30.06亿元投资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0%;上海未来聚变、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四川重科聚变分别持股11.81%、5%、3.19%和3%。值得注意的是,中核集团以现金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其中知识产权评估值达30亿元,凸显其在聚变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
“这远非单一企业的投资行为,而是国家主导、多方协同推进未来能源重大战略的关键一步。”一位能源领域专家如此评价。百亿资本的集结,不仅为中国聚变公司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更彰显了国家层面对核聚变技术路线的坚定信念和长远布局决心。
据悉,中国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作为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落户上海后,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三步走”战略稳步前行
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并非偶然。其前身可追溯至1983年成立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12月29日,在成都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中国聚变公司正式揭牌筹建,完成从传统核燃料业务向聚变能源核心平台的历史性转型。如今,中国聚变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行。这一技术路线基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称“西物院”)的深厚积累。
西物院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被誉为新一代“人造太阳”。该装置于2020年建成后,多次刷新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2023年,西物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技术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西物院党委书记刘叶同时也是中国聚变公司党委书记,他的双重身份体现了中核集团在聚变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力。
政策加持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与其肩负的国家使命密不可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到,强化前沿技术布局,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
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023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核聚变领域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近年来,上海也将聚变能源作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和优秀人才团队。上海将支持组建聚变能源创新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优化聚变能源创新生态,持续提升重点区域创新密度与产业集聚度。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聚变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申能集团等单位签署了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各方将统筹优势资源,推进聚变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助力上海聚变产业持续集聚。这一合作模式的建立,将为中国聚变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商业化道路仍任重道远。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难度高,产业化进展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中国核电在公告中坦诚地揭示了该项投资面临的现实挑战。公告明确指出,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目标公司中国聚变公司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均未录得营业收入,并处于净亏损状态,这表明投资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且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这也意味着,本次投资更多是着眼于未来能源格局的战略性押注,而非追求短期财务回报。
然而,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核聚变因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原理,被誉为“人造太阳”,具有颠覆性的理论优势:燃料取自海水中的氘,取之不尽;反应过程清洁安全,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被视作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放眼全球,美国雪佛龙去年投资了聚变初创公司TAE Technologies,意大利埃尼集团更是连续注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据核聚变行业协会(FIA)《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去年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已从2022年的33家增长至45家,核聚变产业吸引了71亿美元(约514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比2023年高出近10亿美元。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中国聚变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此外,资本市场已表现出对核聚变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上半年,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持续走高,累计涨幅超过40%。
上海的夏天,因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而更加火热。这家承载着国家使命和企业梦想的新兴力量,正以百亿资本为燃料,向着“人造太阳”的宏伟目标全速前进。未来,当聚变之光照亮千家万户时,今天的每一步探索都将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