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封关,央企抢滩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将启动封关。
对央企而言,这是一声发令枪,中国旅游集团、国药集团、华润集团等央企早已整装待发。
封关后,海南将成为它们延伸主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支点,零关税将使一些商品的成本转化为利润。
免税消费“吸铁石”
“封关”是海关术语。封关之后,海南全岛将成为一个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在该区域内,实施独特的境内外监管模式。其核心制度框架可概括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通俗地说,就是货从境外来,关税先免单,想再北上,烦请补税。
官方数据显示,封关后,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将从当前的21%大幅跃升至74%,零关税商品范围将拓展至6600个税目。
对此,中国旅游集团早已布局。中国旅游集团2018年9月就将境内总部从北京迁往海口。3个月后,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被装进中国旅游集团。
业内预计,封关后,依靠三亚国际免税城和海口国际免税城,中国旅游集团在国内免税市场份额将突破 65%,海南也有望截流原本涌向首尔、新加坡的客流。
卖货只是序章。中旅集团旗下“南海之梦”号邮轮已在三亚—西沙航线打卡。按照中旅集团规划,未来,游客在甲板吹海风,在船舱里刷免税额度,邮轮靠岸就接驳大巴直达中免门店。
海南封关将改写中国旅游集团的利润曲线。
世界贸易“转轴”
海南的未来不是简单的“中转站”,而是一枚能让中国与东盟产业链更紧、与世界贸易更通的“转轴”。
公开数据显示,东盟已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3.67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 16.8%,其中60%以上是中间品。谁掌握中间环节,谁就握住了国际贸易阀门,而海南正把阀门安在家门口。
地理是海南的本钱,它位于北部湾与南海的十字路口,距越南200海里、新加坡600海里,马六甲航线像一条主动脉擦岛而过。货轮从洋浦港出发,到胡志明市只要一天半,到曼谷两天,到新加坡三天,均比从长三角出发省40%航程。航程就是运费,运费就是净利润。
传统产业已先上桌。洋浦经济开发区早在2020年已集齐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央企,投资总额超千亿元。原油上岸即加工,成品油、烯烃、芳烃直接装船南下,东盟炼厂不用再去中东抢货,海南成了央企原油的“前置仓”。
新能源是第二条增长曲线。2022年1月,国家能源局批复《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11个场址、1230万千瓦装机容量一次落锤。同年4月,大唐、东方电气、中国电建合资的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破土动工。风机、塔筒、海缆就地生产,就地装船,一路向南,把电送到越南、菲律宾、印尼群岛。电,成为另一种可贸易的商品。
“能源走廊”的雏形已现:中东原油、澳洲 LNG、中国风电设备在海南加工、组装、转运,再分销到整个东盟。海南既是“加油站”,也是“充电桩”。
封关带来了制度红利。货物进岛零关税,企业运营15%所得税,跨境资金自由流动,这三把钥匙,让海南不仅可以卖产品,更能卖服务:离岸贸易、保税维修、再制造、期货交割仓……中间环节的每一分钟停留,都在为岛内创造新的价值。
产业链勃兴
长期以来,海南经济倚重旅游与房地产“两根支柱”,抗风险能力弱。如今,自贸港政策引来央企集团军,多点布局,渐成规模。
医疗板块率先起跑。2021年1月27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中心药房有限公司成立,由博鳌乐城控股集团(60%)与国药控股海南有限公司(40%)合资,打通药械进口、仓储、配送全链条,国际医疗资源由此落地。
总部经济接力。2021年6月19日,海南第三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华润集团一次性落地区域营销及对外贸易总部、综合型区域总部、绿色建筑部品事业部总部等核心总部项目。
数字经济悄然起势。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内,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央企子公司已布局芯片封装测试;封关叠加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零关税”服务器进口政策,海南正打造面向东南亚的“离岸算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