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代承传统:ESG溯源与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球兴起的ESG [是指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体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标准集成版,当前正在中国迅速发展,已经日益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推进高效能治理、谋求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长青化基业的有效途径。

ESG ,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16世纪一些宗教、社会团体奉行的“伦理投资”,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20046月,联合国发布《在乎者赢:连接金融市场与变化中的世界》,首次正式提到“ESG”概念,指出ESG三大要素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呼吁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主动推动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倡导商界加强履行责任,将ESG纳入未来投资决策中。具体来看,E包含了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等议题,S包含了产品与客户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社区责任等内容,而G包含了防范商业贿赂、董事会结构、税务透明度、社会环境议题的治理机制等方面。2006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倡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联合发起“负责任投资原则”,从而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投资原则框架,目的是将ESG融合到其投资决策及所有权实践中。中国ESG发展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05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这是中国首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指导性文件,为ESG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来,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下,上证所、深交所、北交所2024年分别就《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公开征求意见,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ESG理念融入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框架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责任云研究院等机构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6.020246月发布,国务院国资委也在20246月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企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正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化,各行各业也有了一套既接轨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国情、既确保通用性又体现行业特色的信息实操指南。这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ESG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在中国特色ESG体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ESG之所以在中国本土快速发展并形成后来者居上之势,究其原因,是ESG切合执政党领导主张,融合国际化现代化前沿、符合中国化本土化国情,特别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见表1),内在地推动企业循天道与环境共生而讲求自然和谐、行人道与社会共长而追求利益兼顾、修王道与秩序共存而谋求透明管治。

ESG内合道家思想,倡导企业在与自然共生中讲求“绿色”和谐发展

道教、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哲学流派,以“道”立教,以“道”化人,以追求天地和谐、国家太平和个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标。道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具有深邃的生态智慧,蕴含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顺应自然、尊重生命、万物平等、生态和谐、厚德载物、抑恶扬善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

(一)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与ESG体系包含的“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等要素内涵高度贯通。毕竟,绿色是ESG的实践基础。

(二)道家倡导“生态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自然界内部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表现为人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

(三)道家倡导“善待生命”,认为生命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要当重生,生为第一”,把生命看作是第一位的东西,生命“尊且贵,与天地相似”。道家尊重生命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蠕动之属”,将对人类生命的尊重扩展到了对于所有动物的爱护、甚至对包括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都给予尊重。《太平经》说:万物来到世间,“皆能竟寿而实者,是也”;只要降临到世上,“不而竟其寿,无有信实者,非也”。万物只有“竟其寿”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这些哲学思想与ESG体系中的“动物福利”等思维贯通。

(四)道家倡导“万物平等”。主张平等地对待万物。“天以真要道生物,乃下及六畜禽兽。”并进一步扩展,“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宝也,天地之藏气也。”六畜禽兽以及草木都是“真要道生物",应该受到平等地尊重和保护。它们都是经过阴阳之气中和而形成的,与人类一样,都希望生存而厌恶死亡。因为“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所以“无轻杀伤用之也”。这与ESG体系中“维护生物多样性”高度契合。

中国传统哲学流派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和谐整体。由于天、地、人三者的自然和谐,才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天、地、人三者当中有一方不和谐,那么就会引起自然界的失衡。坚决反对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论,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传统哲学思想时至今天仍有很大影响,熏陶着中国现代化企业循天道,坚持企业与自然共生,崇尚绿色追求和谐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客观评判道家思想,有效汲取其积极因素,丰富发展ESG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与自然共生,实现绿色和谐发展。

ESG内合儒家思想,倡导企业在与社会共长中追求“金色”共享福祉

“协调”是ESG的内在本质,与儒家思想内含一致。儒家思想承了中华文化精华,其核心思想仁政管理、义利观和诚信观,一直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儒家思想倡导积极进取,主张入世,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责任定位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儒学“八目”,以理为切入点、以人为出发点,以天下之治为归宿,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伦理结合到一起,可以说从其建立之初,就是一种管理思想。

(一)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等理念,与ESG所倡导的人力资本内涵契合。儒家思想特别是重视个体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改善思维方式、超越思想境界、提升自身技能方面的道德修养。《大学》语:“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意思说,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这种与ESG理念一致的思想,倡导企业员工“终身学习,人企共享”,要求企业始终把员工能力看作企业的资产,以追求人力资源保值增值为目标,一方面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升职工素质,另一方面强调“人企共享”来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价值双赢”。

(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诚意”“正心”“修身”等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心性品德与ESG所倡导的员工责任内涵契合。心性品德如今是现代企业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所应遵从的道德要求,是道德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决定性要素,反映了现代企业人修心养性的标准。心性品德严格来说属于“私德”范畴,但它是公德的基础。而职业道德则是现代企业人力求成为合格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安身立命的道德要求。强调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人追求职业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儒家将“诚意、正心、修身”这些心性品德、职业道德内涵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公德的基础,与当今ESG员工责任理念本质相通。

(三)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际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ESG所倡导的职业健康安全、劳工权利、就业机会等社会责任要求内涵一致。人际道德是现代企业人在处理人企关系和人人关系方面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要求。对于重人际、轻规则的文化传统下中国企业而言,人际道德是极其重要的。家庭美德是现代企业人作为家庭人应具备的道德标准。强调家庭美德,是现代企业人对家庭和社会的承诺,有利于引导现代企业人科学处理家庭与职业关系,消除家庭后顾之忧,提高员工生活质量,从而以满腔热情投身工作。社会公德是现代企业人作为社会人在参加社会公共活动时在处理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方面所强调的道德风尚,这些都与ESG倡导要求内涵一致:因为ESG是以资本向善推动商业向善,这个“善”不仅仅是慈善,而是要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倡导有利于推动企业与社会共长,同创共享社会福祉,内合ESG中“S”的理念,有古贯今地助推企业社会责任。

总之,我们要在践行ESG中辩证性地吸收儒家思想,深度推动企业与社会共享,实现金色共享福祉。

ESG内合法家思想,倡导企业在与秩序共振中谋求“玉色”透明管治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向来是“外儒内法”或“治儒乱法”。脱胎于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法治”和“权力制衡”,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特别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与防范商业贿赂等商业道德、董事会结构多样性独立性有效性、管理层报酬、财务税务透明度、财务诚实与资本配置等现代公司治理思想相通。

(一)法家思想提倡的“法治”和“权力制衡”与ESG倡导的董事会结构多样性独立性有效性大致近似。在法家鼻祖韩非子看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法”就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是浑然天成的,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规则和定理,这些都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遵道而行,就是顺理而行,也就是遵法而行。道生万物,道不远人。因此,遵守“法”就是顺应道与理的表现。先秦法家思想认为的“法”是凌驾于君王之上的,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家思想要构建的是“法”的绝对权威,而不是君王的绝对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法家思想主张集权统治,但是不是独裁统治,君主是国家的代表,但并不等于国家。当时法家变革主要消除的是当时的特殊阶层,比如世卿大族、大夫、世袭贵族、封疆大臣等传统贵族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实际上是重新在“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机制,所以才有取消世袭、世禄制度,唯军功论等政治主张,这与ESG倡导的现代公司治理,包括董事会结构多样性独立性有效性、管理层报酬、防范商业贿赂等商业道德等内涵在哲学思维是高度一致的。

(二)法家思想提倡的“明法去私”“布之于众”与ESG倡导的财务税务透明度、财务诚实与资本配置等内涵相通。法家强调,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一旦制定,就要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使之明白易知”“布之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让“全民皆知其所避就”,在实践上还曾有商鞅“徙木立信”的案例。这些都与ESG倡导的推进公正诚信、加强风险管理与决策透明度、信息披露,打造“阳光企业”等内涵高度一致。

(三)法家思想提倡的“法与时移”也与ESG内涵的改革创新思想近似。法家在先秦常常是以变革者的身份出现的,法家思想家都是主张大力变革,推翻旧有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变革者。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这些思想都与ESG提倡的提升治理规范性和治理质量相关联,激励企业打造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深刻把握产业、行业、企业特点,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规律,深刻把握机遇与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统一,坚决防止冲动决策、平庸决策两个极端,推动改革发展,确保最终决策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突出效率效果导向,厘清不同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促进不同治理主体良性互动,提升公司治理整体效能,提高企业长期稳定性、增强投资者信任。

我们要在践行ESG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吸收法家思想,有效推动企业与秩序共振,实现玉色透明管治。

推动企业在与我党                                       共荣中寻求民族复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是以自然为视角的自然主义,儒家思想是以天下为视角的人文主义,法家思想是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的国家主义,墨家思想是以平民为视角的实用主义,佛家思想是以精神为视角的唯心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中国革命先驱者引入了共产主义,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不断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我们对比苏联共产党的成败,探究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是,作为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在整体宇宙观、社会理想观、社会主体观、生态文明观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华儿女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是经过“小康”最终实现“大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在中华传统生态思想中,提倡“天人合一”观念等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生的中国共产党,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毛泽东同志提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加展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品质。作为微观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指引,主动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贯要求,与ESG思维也是高度契合的。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要求,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两山”理念等内涵,与ESG所倡导的经济繁荣、社会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价值、生态保护等内核是高度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看,ESG是将环境、社会和治理战略融入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论,本质上也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并成为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工具。推进中国企业ESG体系建设,提升中国企业ESG实践和绩效,是工商领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的必答题。特别是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资央企而言,ESG理念契合新发展理念以及党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现代化治理、积极履行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党的领导及其主张内嵌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ESG体系建设中嵌入党的领导体系(L-lead),也可为进一步拓展ESG体系提供营养和空间。总之,要在践行ESG中吸收“共家”思想(共产主义),持续推动企业与我党共荣,助力红色中华复兴。由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拓展为ESGL体系(见表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在中国特色社会责任管理标准体系构建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拓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除了环境(E)、社会(S)、治理(G)指标外,建议增加领导(L)内涵,至少应涵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其重要主张——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等内容。按照这个设想,可以作出如下比喻:(1)环境(E)以“绿叶”为象征物,坚持循“天道”,着眼企业与自然共生;(2)社会(S)以“黄金”为象征物,坚持行“人道”,着眼企业与社会共享;(3)治理(G)以“白玉”为象征物,坚持修“王道”,着眼企业与秩序共振;(4)领导(L)以“红旗”为象征物,坚持奉“大道”,着眼企业与我党共荣。由此,这个设想中的ESGL体系将更为完备,也更富有国企特色和中国特色。

进一步的设想,中国行业组织、中介机构也可从以上ESGL四大方面,设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创建和考评指标,以此打造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本土国情的专业认证工具,协助监管机构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辅导中国企业编制符合监管要求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在中国企业的生动实践,必须坚持不忘本来、通晓由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在中华大地扎根、强干、开花、结果,有效指导、不断规范、有限促进中国企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争创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华电集团品宣中心副主任(正主任级))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