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如字》一书的人和事

正是十月,秋风劲,秋歌长。
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写道: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梧子”本指梧桐树所结的果实,歌中谐音“吾子”,即女子心爱的男子。千年一歌,见证爱之永恒,辉映谐音汉字的亘古芳华。
正如肖凌之《人生如字——谐音字趣谈》一书所绽放的“谐”趣与“哲”理,以字而悟,以悟而文,以文传道。
传说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文字,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公元121年,许慎写就《说文解字》。自叙“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许慎将汉字的形、音、义予以规范和统一,并开部首检字之先河,成为文字学史上的重大创新。
始终有一种学习和思考新事物习惯的肖凌之以字而悟,对“德”与“得”、“省”与“醒”、“为”与“位”、“悟”与“误”、“官“与“管“等谐音汉字进行揭示、梳理、归纳、提炼,言之成理,审察人生,观照社会,旁征博引,精准释读,逻辑精严,以“谐音字与人生”为原创文本和人文课题,钩沉“人生如字”的源与流,点睛中国文字的道与理。
肖凌之曾用名肖顺碑,笔名石川,生于湘西南一个叫月塘的山村,读过中师,当过中学老师,后到大学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之后,在湖南省地方和省直党政机关工作。其丰富的经历与阅历也是一部书。
从他人处得知,石川笔名颇富励志意蕴,取自顺、碑二字的左部,谐音“石穿”,寓意“水滴石穿”。水滴石穿,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人生如字,人如其名,其意义不言而喻,映射出作者的崇学为文、干事创业之风骨。
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今日女报》/凤网全媒体“石川有悟”专栏刊发“谐音汉字、谐趣人生”文章70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选登了近20篇,我国读者群最大的文摘类报纸《中国剪报》也几乎悉数选摘。以悟而文,思想闪光,这正是一个在繁忙工作之余还坚持写作的国家公务员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真实写照。
月塘村属邵阳市新宁县。邵阳市古称宝庆府,地灵人杰,各领风骚,先贤魏源“睁眼看世界”,提出论学当以“经世致用”为宗,编撰《海国图志》,倡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新宁县,不仅山水秀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之魂”的峎山奇美风景,而且出过刘坤一、刘长佑、江忠源等影响过中国的历史人物,具有经文纬武的优良传统。
肖凌之16岁就读武冈师范,砥砺“厚生立学、厚德树人”之人文初心。教书三年后,又考入湖南师大。课余,问道岳麓,激扬文字,犹如魏源当年入学岳麓书院《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咏归谢童冠,意行无远近”之风华。
文脉化人,生生不息。以悟而文,历久弥新。
一个社会如果充满“潮”与“超”的氛围,国家就愈益强大,民族就愈有希望;只有坚持“诚”与“成”结合,遵循“诚成因果”,“诚”的意义才能得以拓展与张扬,“成”的结果也才会利己利人利社会;在人生的丰富和事物的发展中,“闯”是“创”的条件,“创”是“闯”的结果,没有“闯”不可能有所“创”,有了“闯”方可拥有“创”的希望和喜悦;一生能如“莲”,一生必为“廉”……以悟而文,娓娓道来,匠心独运,探寻湖湘文脉的赓续与鼎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就是指汉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以及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
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不仅是中华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本,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信。只有了解汉字、理解汉字并能领会汉字的文化之道,才能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同作者《“旧”与“久”》的思辨:“旧”而有用、“旧”而珍贵的东西,是应该让其不断地延续下去,传之“久”远,我们应该为之付出必要的努力。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诠释出了“旧”与“久”的辩证关系。
作为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对“谐音字趣谈”系列文章积极关注,并结集出版,为国人对汉字的信仰赋能,以文传道,生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影响之积极,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