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得住的"油情"

不论疫情导致的国际原油市场如何变化,油企都应着手积极应对。


作者/冯保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还处于发展时期,其对油气市场的影响虽已显现,但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疫情的持续将会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以及OPEC+虽持续减产但原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局面,使国际原油市场更加失衡。


疫情严重影响国际油价


一方面,由于疫情导致春节出行减少,成品油消费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假期延长和严格的隔离措施延缓企业节后复工,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再通过产业链、业务链之间的传递和相互影响,存在进一步拉低经济增长,导致原油消费下降的倾向。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虽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并没有在全球形成大流行,但仍然将其确定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疫情已经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有国外机构预测,此次疫情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0.4个百分点。世界各国将视与中国经济的紧密程度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将进一步抑制对国际原油市场需求的预期。


疫情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运行情况看,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自1月20日疫情被确认以来,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跌幅超过了10%。WTI一度跌破50美元/桶;布伦特也从60美元/桶以上跌到了54美元/桶左右,其4月份到期期货与3月份到期期货的价差已经缩小。


中国原油期货价格也出现了连续下跌。其中,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3日)下跌4.03%,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2月3日)更是下跌8.01%,2月4日下跌4.33%。


近日,已经有媒体报道,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下出现的国内成品油消费下降,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已经下降60万桶/日,中国石油将削减原油日加工量10%以上,地方炼厂和民营炼厂正在同步调降原油加工量。


另据彭博社报道,受疫情影响,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下降20%,减少300万桶/日。如果中国的石油需求量真的出现这么大幅度的下降,无疑已经超过了欧佩克及其减产联盟所达成的210万桶/日的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种担忧导致欧佩克紧急召开技术委员会会议讨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并拟将原定于3月份召开的讨论减产协议执行效果的非正式会议提前到2月中旬召开。


目前,已经有报道称,欧佩克产油国正在考虑扩大减产50万桶/日,以应对疫情对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


油气企业应对之策


当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化是对疫情做出的应激反应,而疫情的发展变化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将真正决定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虽然按照现在的情况对未来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做出明确判断还为时尚早,但笔者认为,中国油气企业应该着手进行积极应对。


首先,积极做好疫情应对,稳定企业运行。


一方面,要根据油气行业的特点,坚决执行好国家及地方政府确定的应对措施,积极生产和调配控制疫情所需要的重要基础物资,确保疫情控制期间的充足供应。在当前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全面认真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所属单位和业务的分布情况,密切跟踪疫情的发展变化,以人为本,将员工健康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安排好企业的生产运行,优化调配企业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探索创新企业管理、生产运行、经营组织等多方面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力争将疫情对企业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积极做好油情应对,稳定企业经营。


油价是影响油气企业最为敏感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已经使油气企业承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压力。在当前疫情已经引发国际原油价格下行的情况下,更需要引起油气企业的高度重视。一要全面跟踪分析疫情对国内油气市场的影响,密切关注相关油气产品消费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生产经营决策调整。二要在巩固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开展压力测试。按照不同油价下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经营、投资控制、资金管控、成本管理、市场开发等多方面的应对预案和生产经营调整方案。三要提高利用原油期货市场等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根据自身油气产量或贸易量、市场占有率、价格承受能力等因素,遵循“对冲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油气价格管理方案,充分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进行风险对冲,有效消除或平滑油气价格剧烈波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最后,积极做好形势预判,稳定企业预期。


疫情终将结束,经济必将恢复。对于企业而言,在积极做好当前疫情和油情应对的情况下,最为重要的是未雨绸缪,着手制定好疫情结束之后的各项应对措施,围绕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做好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因此,油气企业要加强对灾后重建的市场形势预判,紧紧抓住市场变化,提前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和经营策略应对,抢占市场先机。


另一方面,油气企业要变疫情的不利因素为有利时机。开展“冷思考”,对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影响企业运行效率的关键阻碍等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措施,强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优化企业经营和管理运行机制。


(转自《中国石油石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