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做得好重要还是说得好重要?

《换位沟通》

作者:山本昭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时间:202007月)

 

  作者  博煜 

 

 

古话这样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但是在职场中你有没有发现恰恰相反,经常是“做得好不如说得好”。

跟客户谈项目的时候,明明你产品好服务好,可却被能说会道的其他人抢了单;

你明明实力最强,但是就因为你不善言辞,leader的位置总是轮不到自己;

你工作完成度是最高的,结果在总结会上比不上别人PPT讲得好,领导大加赞许的也不是你,成绩又被抢走了;

………

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心中难免愤愤不平,感叹这是什么世道,老实人总是吃亏,这些不及你的人不就是会夸夸其谈、阿谀奉承吗?如果你愿意跟他们一样的话,也分分钟攀上事业新高峰。

恐怕你心底里也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吧!你缺乏的并不是不会讨巧的姿态,你真正缺乏的是沟通的能力。

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化解矛盾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维系感情的关键,也是建立关系的前提。

有人说,在职场,80%的问题都在于沟通问题,可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把“不善言辞”的劣势转变成自己的“强项”和“武器”,这样就可以扭转自己在职场上的不利局面,真正攀上一个新高峰。知道了方向,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山本昭生在《换位沟通》中告诉我们,提高沟通能力是有捷径的,那就是换位思考!这种换位包括立场和角度两个维度。所谓“立场”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进行沟通”,说话人要让对方听得进去自己所说的内容。而所谓“时间”是指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时间感觉”,不能让听话人产生不耐烦,从而误解说话人的意思。

要相信通过对自我问题的分析,对沟通技巧的学习,再加上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意识的习练,我们一定能有所收获。

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司里常见的场景,因为客户的临时要求,设计图纸要进行大修改,否则不能按时完成,这时上司A是这样跟下属说的:

你们今天晚上都留下来加班,完不成任务谁都不许下班,活干不完怎么跟客户交代……

虽然上司说的都是事实,他是项目的责任人,完不成任务他的压力最大,但是他表达出来完全是以他的角度。站在下属的角度,大家已经忙了很长时间,也都做了很大的努力,而这次多出来的任务也并非因为自身的原因引起,面对繁重的工作要求只会心生不满,可想而知工作效率和对上司的态度了。

如果上司换一种说法:“我知道大家这段时间工作都很辛苦,但是不巧客户临时提了要求,我们今天再共同加班修改一下,就能按时交工了!“这样的话语就是站在下属的角度,理解了大家的辛苦,承认多出来的工作的价值,并且给予了团队正向的激励。这样下属因为被认可,所以愿意为了目标做出更多的努力,并对上司的理解而心生信任。

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到“人本质上都以自我为中心”这一事实,然后坚持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

也有人会说:“根本没时间为对方着想。”

非常遗憾,如果你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你所说的话对方很可能会听不进去,所以之后你往往还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来说服对方,也就是所谓的“事后补救”,比如补充说明、进一步处理等,这类消极的工作会消耗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避免以自我为中心。首先,要进行辩证思考训练,考虑问题时不要片面强调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应辩证地从对方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例如,关于“禁止边走路边吸烟”的论题,无论自己多么反对这种主张,辩证思考时也得真正站在“赞成的一方”支持“禁止边走路边吸烟”。

其次,表达方式也要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只要你能多想一想如果你是听话人,你希望听到说话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样的。要听得清楚,需要对方声音不要太小,语速不要过快,自己不想神经很紧绷,希望对方面带微笑,希望得到有效信息,不想对方太拖沓……只要建立起别人怎么看我的意识,就能加强有效表达的技巧。

 最后,制作讲话笔记,让自己说话时的坏习惯可视化。要知道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像记录自己的减肥笔记一样,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记录换位思考后的效果和没能换位思考时的反思,以此提高自己换位思考的意识。只要意识提高了,说话时的心理准备、说话技巧等也会随之明显改善。

说话避免太长

你在听别人说话时是感觉时间过得快呢,还是感觉过得慢呢?这当然要由听话人决定,但是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忘记这一点,然后自作主张地“界定”时间。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会议中,讲话人在“我简短说两句”之后,往往是冗长的发言,在他还滔滔不绝、意犹未尽的时候,听讲人已经早就不耐烦玩起了手机。

从本质上讲,听话人就是这样,请一定记住,谁都喜欢听简短的表述。

要知道,信息量与理解的难易程度成反比,你讲的越多,听到人理解的越少。想想看,讲话人在讲太长的话的时候,都会不时看演讲稿,怎么能要求听话人能够比你更能记得住呢?毕竟人类的记忆容量大体都是差不多的。

为了想让人充分了解自己,我们总是试图把话说得更详细,但是大量的实例统计,同样的内容,如果你用简短的语句结束,会给人“观点明确”的印象,而时间太长,别人通常会感觉“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要记住,单词组的表述威力非常强大,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演讲时经常说“Change”,很好地表达了他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个例子,公司新来的同事,平时说话,特别是讨论问题时,最爱说“总之,我想说的是……”,但实际说出的内容根本不得要领,相同的话反过来调过去地重复,偏偏还爱把“总之”挂在嘴边。这位同事其实为人真心不错,但是因为他说话不行,慢慢地人们甚至认为他的工作能力也不行。

如果换成是你,在开会的过程中,总能只用规定时间的一半就把事情讲完,剩余的时间留给大家提问题和解答,与大家进行充分的沟通。那么不仅你讲的实施方案会得到热烈的讨论,而且也会给大家留下“聪明、能干”的好印象,这对工作的开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除了加强“避免说话过长”的意识之外,简短表达也是可以通过有效方法加以训练的。

首先,练习“一分钟”说话法。正常情况下,考虑到语调、语速,一分钟大概能说300-350字。一方面凭感觉读一分钟书或者报纸,用手机计时器来看自己对时间的感觉误差有多大;另一方面找350字左右的资料来计时读,看自己用时的误差。通过两方面的同时训练,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语速和感觉。

     然后,练习一分钟表达的内容。可以尝试“简洁法”,就是按照“寒暄语”——“内容”——“寒暄语”的框架来安排一分钟的表达内容。这种重视开头和结尾,将主要内容夹在寒暄语和姓名之间的做法就像是给画装上画框,多么差劲的照片,一旦放进相框,效果看起来总是好很多。简洁开头、简洁收尾,这样的成功经验变多后,就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自然。

注意说话的场合

不同场合中的讲话要点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交谈的场合,主要是友善和共情的功能,而在说明场合,理解和接受功能就很重要。讲话时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有意识地突出要点,才能收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比如在商店顾客向店员投诉录音笔有噪音的问题:

店员:这很正常,录音笔会自动收录所有声音,噪声自然也包含在内。

顾客:为了不录进噪声,我特意把话筒堵上了,可是依然有噪声。

店员:是吗?这真实太吵了,但是这是很正常的,哪个机型都这样。

要注意这是一个在说明的场合,店员态度很友善,没有不耐烦,还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对顾客的感受表示同情,但这确实是一个无效的沟通,因为并没有发挥出最重要的理解和接受功能。店员其实并懂顾客所提出的问题,却一直坚持回答“这很正常”,顾客只好直接放弃沟通了。

要能在适合的场合说出适合的话语,那么首先要做到的是充分理解自己说话的内容。如果讲话人自己对要说的话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就没办法让别人听得轻松、听得明白,一知半解,自以为自己懂了实际并不懂,这种情况最危险。然后要清楚自己的讲话对象是谁,要与对方说什么。

例如,有人拜托你“向刚进公司半年的新员工分享自己的经验”,此时最首要的就是弄清楚“对谁”“讲什么”。最后,要用据听话人的理解程度准确表述自己准备好的内容。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随机应变非常重要。特别是跟初次见面的人说话或面对很多人讲话时,更需要把握好对方的情况。如果你是一个律师,跟法官、检察官或者同行律师在沟通过程中,最好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这样可以用最简洁最方便进行沟通,但如果你面对的是委托人或者普通民众,那么尽量避免专业术语,而是用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进行沟通,因为对于普通大众,并不能理解专业术语的意义,只会让他们觉得你故弄玄虚,拉开距离,沟通效果事倍功半。

为了更好地在适当的场合应用得体恰当的沟通方式,大家可以通过这两个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用笔写下来。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会议,演讲以及谈判的场合,先把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反复进行梳理,判断沟通交流方式是否符合核心要点。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准确把握不同场合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沟通效率。

第二,借助辅助工具。善于使用辅助手段可以加强不同场合的沟通效果。例如在会议中,借助PPT可以让参会人员便于理解自己表达的内容;而在演讲中可以借助视频和音乐,增加共情功能;而在推销的场合,可以借助一杯茶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加强说服功能。

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相信你如果通过《换位沟通》的学习,一定能切身地感觉到:

对方能把我的话听进去了。

讲话更顺畅了。

由误解所引发的争执减少了。

人际关系变好了。

那就是真正掌握了换位沟通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