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到位屡次被罚的徽商银行重回A股之路前途未卜

2020年,一切都很难。2021年,银保监系统监管力度依旧强劲。

徽商银行(03698.HK)迎来了15岁生日,也迎来11张罚单,总行和合肥分行连同9名相关责任人,一共将被罚419万元。

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官网曝光的行政处罚信息中来自安徽银保监局的行政处罚信息引发关注。公开的11条处罚信息直指徽商银行总行及合肥分行在同业业务专营部门管理不到位、信贷资产非真实转让、同业投资严重不审慎、同业投资风险不实等违法违规事实。

同业业务乱象 多次被罚

“银行业金融机构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徽商银行此次正好撞在枪口上。从处罚案由来看,徽商银行总行及其合肥分行此次遭罚均因同业业务出现违规。

具体来看,徽商银行总行存在同业业务专营部门管理不到位、信贷资产非真实转让、同业投资严重不审慎、同业投资风险分类不实四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290万元。

而徽商银行合肥分行因为违规办理同业业务,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40万元。时任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行金融同业部副总经理的王腾以及时任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行安庆西路支行副行长的王勇被警告处罚。

据了解,这样的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早在2017年和2019年,徽商银行就出现了一次性领多张罚单的情况。前两次集中罚单的个性化的问题偏多;更关键的一点是,前两次的集中罚单几乎都集中在分支行。

此事之所以多次出现,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规模的扩大,金融产品的迭代更新,银行在极力扩张业务的要求下同业之间的乱象频出,甚至出现为了扩展业务、扩大规模出现违规操作进而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时表示,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压力与盈利冲动之下容易放松风控,出现一些“擦边球”行为,尤其以同业与创新业务为多发领域,这些不仅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而且和企业战略、风险偏好、内部管理有关。这也是这类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

收购包商银行 有利亦有弊

2020年年初,徽商银行发布公告,徽商银行计划一次性出资不超过36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参与发起新设一家经营区域,在自治区内的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拟定为200亿元。另外,拟收购包商银行的部分资产负债设立或直接收购包商银行的四家分行。

2020年11月27日,徽商银行披露,与包商银行、包商银行接管组及存款保险基金订立收购承接协议,向包商银行收购承接目标业务、目标资产、目标负债及目标人员,收购价约177.35亿元。此次公告还披露了分拆四家分行的具体办法。

公告称,徽商银行承接与收购资产账面净值等额的负债,包括包商银行四家分行账面及从总行匹配的相应负债。截至交易基准日,本次收购承接项下资产账面净值及本行承接的包商银行的负债总额均约为983.83亿元,资产评估值约为653.48亿元,业务价值为153亿元。徽商银行无需就本次收购承接向包商银行支付任何现金对价。

对于此次收购,金融监管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肖靓认为,总体而言,利弊兼有。

徽商银行收购包商银行内蒙古之外的分行,肯定是进行了审慎决策和风险评估,并给出了合理对价的,而且也有利于迅速接收包商银行原来的网点、客户与资产实现对徽商银行全国化业务布局的强化,因此对于徽商银行而言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

“短期现金流徽商银行不需要出一分钱,反而初期可以从央行存款保险基金那里获得相应支持,但因为有大量减值准备,中长期需增强流动性;且短期也需要增强资本,以支撑资产负债业务规模。”

再加上地方银行在异地经营时由于对异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文风俗不熟悉,经营上不确定性增多,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掌控能力具有较大的挑战。地方银行在异地办理业务时,由于无法与当地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竞争,只能提供优质价廉的业务,这在经济上升周期是扩张资产、打开市场、占领优质客户的很好的机会。然而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周期,这种扩张大多只能增加资本消耗,让银行本部付出更大代价,有些经营不善的异地分行就成了总行的包袱和鸡肋。

而且,无论是参与新设商业银行,还是收购分行,都将耗用不少资本。徽商银行在公告中提到,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存量资本债券提前赎回条件,拟于 2021年前累计发行不超过 200 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债券期限不少于五年,该方案尚需提请股东大会批准。

徽商银行取得了包商银行四家异地分行,从本质上来看对徽商银行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资产负债表处于收缩周期、银行业普遍加大互联网科技金融业务、异地网点价值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经营异地分行业务?如何管理这些分行?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徽商银行应利用好原包商银行的业务网络与客户资源,在加强内部管控和提升管理的基础上调整竞争战略、运用好科技手段、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大业务创新业力度来管理好这些异地分行。

资产减值损失及不良率攀升

徽商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是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成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13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21.55亿元,第一大股东为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末,徽商银行迈过本外币资产总额万亿元的门槛,此后一直稳定在万亿之上。

但是,在2020年上半年末,徽商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出现下降,同时资产减值损失也增长明显。

2020年半年报,1-6月,徽商银行归属于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6.71%,和2019年相比增速下降;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2.12%,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大增61.95% 。

2020年上半年,徽商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为66.09亿元,同比增12.12%。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为37.88亿元,同比增61.95%。金融投资的减值损失为22.29亿元,同比降7.2%。应收融资租赁款减值损失为5.78亿元,同比增57.07%。

从财务数据科目来看,徽商银行2020年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大增、主要为客户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大幅增长所致。贷款作为银行最为传统核心的业务,如果出现经济下滑等情形客户逾期就会明显增加。同时也有可能采用了更加审慎的风险分类标准,例如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计提了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等。知名财务专家王耀武在回复《企业观察报》采访时说。

2019年末,徽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4%,与2018年末持平;2020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为1.13%,较2019年末增加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90.45%,较2019上年末下降13.4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98%和8.75%,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0.23个和0.1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徽商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和不良率攀升,一方面与徽商银行之前的竞争战略之下形成的风险偏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振有关。因此,徽商银行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一方面有待于宏观经济形势与实体经济的好转,另一方面也需要徽商银行自身的竞争战略与业务定位及内控机制进行调整、优化和提升。

徽商银行回A之路还很漫长,除了资产质量有所下降之外,股权纠纷和管理层不稳也是其主要原因。

2020年7月,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和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于徽商银行股权转让产生纠纷,双方互相起诉,对簿公堂,且均有资产被法院冻结。此事至今仍悬而未决。

而从公开信息分析可知,徽商银行近年来发展还受到人事动荡的影响。2017年徽商银行前董事长李宏鸣辞职,当时媒体定性为“内斗”,称其离职原因主要是徽商银行董事会与第一大股东中静集团及关联企业就公司治理等问题存在明显的分歧。今年以来,徽商银行总行层面人员岗位变动频繁,年初在合肥本地金融圈中甚至一度出现“徽商银行员工大面积离职”的消息。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徽商银行的A股之路将走向何处?我们还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