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和打车软件的逻辑有什么不同

过去几年,在新经济浪潮中,共享出行是很热的行业之一。

经过几年的整合,打车软件最后被滴滴一统天下。滴滴累计融资近200亿美元,这笔钱放到任何一个体量巨大的传统行业,也是很大一笔钱。可以说,滴滴创造了商业史的神话。

而共享单车行业,摩拜已经以37亿美元卖给美团,小黄车也步履维艰。同样是互联网改造交通行业,都打着共享经济的大旗,为什么差别如此大。

其实,打车软件和共享单车,是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

1.打车软件是改造存量市场,共享单车是开拓增量市场。

滴滴不需要购买一辆出租车,这是存量资源加存量市场。滴滴做的只是改变传统打车方式,使乘客打车更方便,出租车司机还能提高收入。

而共享单车出现之前,解决短途交通,有人靠摩的,有人靠自有单车,有人靠步行。共享单车对原有的解决方案不是改造,而是取代,这就需要新建一套全新的系统,导致单车初始投放占用大量资金。

2.资本过度进入,导致单车投放过多,而空间有限。

资本助推导致共享单车过度投放,累计投放达数千万辆之多,大量单车充斥街头,无序摆放,影响通行,这不但造成用户体验下降,而且也降低了资产利用率。

另外,与打车软件不同,共享单车的软件解决的不是人车匹配问题,对用户来说,车如果在那里,想骑扫一个骑就是了,若扫不到,软件也打不来,因此只能让车等人,不要人等车,这又必须靠大量投放。

而滴滴的出现,出租车数量并没有增加,反而运营效率有所改善。

3.两种模式信息占比不一样。

互联网创业,信息占比高的模式容易成功。互联网说到底只是个信息工具,通常擅长解决的只是信息环节,滴滴打车解决的是乘客和司机的匹配问题,这是纯信息环节,滴滴不需要维护一辆车。

共享单车涉及的不只是信息环节,还有车辆维护环节,单车的移位、码放、维修看似轻巧,其实是很重的运营环节。在人工费越来越贵的大城市,这部分费用不可小看,而且这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管理难度很大,加上一些用户素质不高,造成车辆丢失,人为破坏。说维护成本拖垮了共享单车,也不为过。

(作者系企业管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