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写时代 —— 朱丹荣宝斋书画展侧记



2021年7月31日下午3点,“山河无恙”——朱丹书画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多功能大厅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一百多位嘉宾、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展览。本次展览展出了其精品力作60余幅。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另有部分花鸟画和书法作品。综合观摩其展览作品,呈现三大特点:


一为作品宏“大”。此“大”有二层寓意。其一是作品尺幅巨大。其中近期完成的巨幅山水画《万里天山》为3米高、12米长,整体构图宏奇,气势磅礴,是首次亮相。另有一幅天山系列山水画亦有丈二尺幅。还有一幅其书写的展览前言文字,长9米。这么多巨幅作品在荣宝斋展出,为近年罕见。对于其作品之大,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先生在其作品后的研讨会上说道:“李可染说过,大艺术家首先要能画大画。天山本身就气魄很大,意境也大。能够把天山这种大的意境表现出来,这是朱丹先生非常可贵的一面。”其二为胸怀博大,欲以丹青翰墨,绘就祖国美丽山河,需要一定的气魄。从朱丹日常做事情干脆利落的性格来看,其性格豪爽,有从军之经历,诗文亦有豪侠之风。佛法之中有“万法唯心造”,最好的外境都是其内心的显现。内因外缘之下,造就了朱丹笔下的磅礴气势之天山。作为出生于四代军人家庭的他,这批作品也是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节庆的最好礼物。 


二为作品有“气”息。第一“气”韵生动。当代山水画创作流行小品,逸笔草草,片刻即可戏墨而成,多以表现小情趣为多。而大幅山水画主题创作不仅需要笔墨,而且更重其气韵是否灵活、生动。而朱丹这次天山系列作品皆是大幅山水画作品,在浓淡干湿枯之间亦有留白、烟云等气韵流动。这种创作独辟蹊径,探索了一条边疆山水画的气势磅礴之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体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理论家于洋在观摩完朱丹的山水画作品后,评价其:“朱丹的作品有气势,还要更往壮气里走。往壮气里走的同时,也往笔墨的苍润里走。这样可以更为强化个性,也深化笔墨质量。再往里走,就更能够把朱丹先生的西北山水、天山的风貌强化得更具有典型性、更有他的个人标识性。”这种“雄壮之气”是朱丹复员军人气质的外延,与其创作思路不谋而合,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可见朱丹其人其作皆知行合一;第二是生活“气”息。朱丹祖籍巴渝,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新疆天山脚下,长期生活在唐时北庭大都护遗址所在地一一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对当地悠久的历史人文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感受。多年的边疆生活使其对大山大水充满情怀;第三是文“气”。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唐辉在学术研讨会上讲道:“朱丹先生从诗词、从修养、从书法皆有“文”气。他的书法也很有基础,写得也很文气。他自身比较注重文学修养这方面的修炼,所以书法一看就是文化人写的字。”这个“文”气不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体验,更重要的是需要书画家的涵养来支撑。在这方面朱丹广拜名师,日常写诗作画,多有积累。


三为作品里透露出的“真”诚。这个“真”来源于其在天山脚下20多年的生活体验,也有其梦境之中的山川轮廓。荣宝斋出版社副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院书画院研究员、画家徐鼎一评价道:“朱丹生在天府,长在天水,生活在天山,现居住天子脚下,其与“天”字有缘。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无形之中丰富了其创作内容。”在其创作的天山系列之中亦有“真诚”之意。诚如国家画院国画院原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范扬所言:“朱丹做过我教学的北京大学书画高研班的班长。他始终在这个道路上不忘初心,不断努力和前进。今天在荣宝斋这个国家书画艺术的殿堂举办展览特别成功。我们为他高兴。大家应给他掌声!”范扬老师的赞誉是对其不忘初心、坚持前行的高度认可。柳宗元说过:“美之不美,因人而彰。”不同的观众,对于朱丹的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对于朱丹的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与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兼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博导、著名画家徐福山先生更认可朱丹的书画小品:“今天除了大幅作品,也看了他小的作品,用笔很放松,格调非常高,意境也比较深邃,感觉那几个小品画得非常好,尤其是玻璃柜那几件长卷。”从专家们的评价可以看出,朱丹创作的大幅作品有磅礴之“气势”,小品有精细之趣味。


功夫在画外。书画家须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经历。朱丹有军农牧工商的人生阅历,亦有诗书画印的综合学养。其有用传统之笔墨,绘就中华大好河山的美好愿望。如其诗集之中走过的足迹一样,期待其有更多的精品诗画作品问世。其创作完善了我国边疆山水画的空白。通过本次展览和研讨会,为当代美术界带来了一个可资研究的富有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画家案例。其巨幅山水画的创作和创新能力,以及融合身心的沉浸式创作势必会获得更多藏家的关注和认可。



(作者为佛学博士、《荣宝斋》杂志社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