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五大经济谬误

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可被明证的事实;而另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只是因为人们被这些观念反复“洗脑”了而已。


当许多广为认知的观念接受事实与逻辑的检验,你会发现有的观念像纸牌屋一样不堪一击;有的观念看似真理,却只是一些思维谬误的产物。现实当中存在的经济谬误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出。这里仅列举五大类常见的经济谬误。


零和式谬误


许多经济谬误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即交易是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意味着另一方所失。


但是,如果不能让双方获利,交易就不会发生。这样浅显的道理,对于许多政策倡导者来说,不一定真的明白。


比如说,房租管制、最低工资,都是试图通过外部力量增加交易一方获得的收益。但是,当另一方无利可图或利益微薄时,交易就不再发生。


地产商不再建房,房东不再精心修缮房屋,导致更多的人租不到房子;老板不再雇用新人,或者干脆将工厂搬到国外,导致本国人更多失业。


当你把交易误解成零和博弈,试图通过暴力强制交易一方减少收益,结果只会是交易量的减少。


零和博弈这种思维谬误造成的最坏结果是:贫穷国家以为外来资本在剥削他们,为了避免被剥削,他们排斥和抵制外来资本。这种观念曾经被全世界广泛接受,造成的结果就是数千万人数代间都深陷贫困的泥沼。


许多国家后来纷纷抛弃了这种谬误,积极拥抱资本和开展国际贸易。但在抛弃这种谬误之前的岁月里,无数人只能做无谓的牺牲,为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设付出了巨大代价。


组合式谬误


逻辑学家所说的“组合式”谬误,是指部分正确即整体正确的观念。


一个棒球球迷在观众席上站起来看球场上的比赛,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如果所有球迷都站起来看,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看不好。许多经济政策都涉及组合式谬误。比如政治家们为某些特定群体、行业、利益集团代言,他们采取的政策看似造福全社会,其实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


例如,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消灭贫民窟,“振兴社区”,大搞拆毁和重建,把贫民窟变成高档住宅和购物中心。人们总认为这些政府支出创造了就业、繁荣了经济,其实,不过是把纳税人的钱转移到了政府那里,导致纳税人无法用这些钱来消费和投资。政府宣称他们用繁荣社区取代了贫民窟,其实,那些贫民只不过是迁徙到了其他地方,去了其他的贫民窟。


事后归因式谬误


事后归因式谬误不但最普遍,历史也最悠久。即对于两件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会把第一件事当成第二件事的起因。


例如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紧接着爆发了大萧条。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崩溃。然而,1987年的股市崩盘,却迎来了持续 20年的经济增长。


再例如,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开展过禁用DDT的运动。DDT可以消灭传播疟疾的蚊虫,杀虫效果显著。但是使用DDT越多的地方,癌症发病率越高。以至于人们控诉DDT引发癌症,但这并非事实。禁止DDT让疟疾死灰复燃,夺走了全球上百万人的生命。


事后归因式谬误不仅仅是一个智力问题。人们总想着为好事邀功,把坏事归罪于人,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后归因式谬误了。


棋式谬误


在亚当·斯密的笔下,“教条理论家”是指自视甚高,认为“可以像摆弄棋盘上的棋子那样轻松驾驭一个国家”的一类人。这样的理论家仍然普遍存在,而且他们还影响着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人类与棋子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喜好、价值观、计划和意愿。所有这些都可能会与“社会实验”的宏伟目标发生冲突。因为人不是棋子,不是任由摆布的。


任何试图让人去机械地扮演某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的尝试都注定会失败,就像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的那样。


很多教条理论家们并不死心,他们那种“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那就多试几次”的想法是酿成更多灾祸的一味配方。


开放式谬误


许多理想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而且有多种用途。


谁会反对安全、健康和保护环境呢?人们对这些的追求是无限的,政策的推动者也会促使人们进行无限制的追求。


大多数人会乐意政府投资亿万美元用于癌症研究,但是同样的钱也可以用于许多其他疾病的研究。在倡导预防犯罪、更加健康、更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理念时,人们确实遗漏了权衡取舍的概念,在政治正确下,我们的要求变得没有节制。


开放式没有上限的要求增加了财政预算,为权力扩张提供了便利,也助长了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


美国最高法院对布朗鞋业公司并购案的判决就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法院禁止布朗鞋业收购肯尼连锁鞋店,因为后者占美国1%的鞋类市场,如果被收购,布朗鞋业有可能逐渐形成行业垄断,所以必须将这种垄断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本文来源:经济学原理;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