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频遭质疑 乳业协会做错了什么
近日一篇题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的文章在网络广泛流传,一时间点击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为此,中国乳业协会连夜发表声明,称该文章内容不实,并且措辞极为严厉。
先来看看这个声明的内容,乳业协会说文章用了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吸引眼球,恶意杜撰多家乳企“产品质量不达标”“往牛奶里添加化学物质”“降低检验标准”“压榨奶农”“欺诈消费者”等罪状,造谣企业摆布、左右国家标准的制定,严重损害国家标准的权威,强烈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删除该文章,并对该文章作者封号。
接下来极具黑色幽默味道的一幕发生了:乳业协会忙不迭地跑出来救场,本以为能够扳回一局,可没想到的是,这个声明刚刚发出,便又招来众多网友在留言区的怒骂和嘲讽。
“乳协此文一出,真实力自黑”“这是个好协会,收钱就办事”“消费者用脚投票就好”,类似这样的网友评论挤满了留言区。乳业协会这次翻车了,而且翻得还挺难看。
乳业协会为什么会被骂
乳业协会为什么会挨骂?先看看这个协会是什么背景。乳业协会全称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打开协会官网可以看到简介——1995年成立的行业性社会团体,业务上接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指导。目前有580多个会员,基本包括了中国所有大中型乳制品加工企业。
为什么会有乳业协会这个组织?综合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的专家和学者观点如下:无论是中国乳业协会或是其他行业协会,最初成立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同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与其同行是仇敌,不如抱团取暖发展共同利益。而行业协会的职责不外乎几个方面:贯彻中央方针政策;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行业自律,引领行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总之一句话,就是让中国乳制品行业变得更美好。
乳业协会做到了吗?成立25年来,中国乳业协会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成绩如何?乳业协会官网上表扬中国乳业进步的文章不少,但现实却是千疮百孔。而这次网络文章事件无疑给了乳业协会和乳企当头一击。
经济学者冯立果在与笔者聊起此事时说,面对公众质疑,乳业协会在发辟谣声明之前,是否做了调查?如果做了调查,为何不出示调查结果来以正视听,以理服人?这才是他们真正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扣帽子和要求删文封号。
事实上,《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的网络文章所指出的中国奶业存在的这些问题,还真谈不上恶意造谣。梳理公开资料可以看到,早在2010年,中国“乳业泰斗”骆承庠、魏荣禄,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丁棉等乳业权威专家,就曾通过不同渠道指出过这些问题。但是10年之后,依然还是那些问题。
“乳业协会只一味在维护企业利益,却忘记要加强行业自律、引领行业发展。不过这也好理解,像奶协这样的协会,经费应该主要来源于两大龙头企业,估计拿了人家不少钱,到关键时刻自然会出来为他们站台,充当遮羞布。”冯立果说,“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鸿茅药酒事件,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是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力量,我深深怀疑。”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企工作人员对《企业观察报》说,对比发达国家的乳制品行业,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和市场简直是一朵奇葩,发达国家人民喝的都是营养价值高的巴氏杀菌鲜奶,而在中国,无论是大型超市还是小型便利店,甚至是网购,老百姓买到的七成以上都是以蒙牛、伊利等品牌为代表的,营养价值低的常温奶。
“这些年来,几家大的乳企都在一掷千金地请各路明星代言,想通过不惜成本地打广告,赢得中国消费者对中国牛奶的信心,但稍微懂行的人都明白,这不能改变中国牛奶品质差的事实。”这位乳企工作人员说,用“还原奶”制造常温奶、以“配方奶粉”的名义假冒婴幼儿奶粉……在乳业各种坑人事件被揭露出来时,中国乳业协会为什么不做内部调查,不出来发个声明?甚至是当年让人惊掉下巴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时,乳业协会也没有站出来做出任何回应或是声明。中国乳制品行业搞成今天这个样子,中国乳业协会难辞其咎。
中国乳业协会辜负了他推动企业、行业进步的职责和地位,也深深地伤害了消费者。
乳业协会 该不该让企业制定行业标准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牛奶品质和安全性为什么差一大截?最核心的原因是行业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为什么行业标准定得这么低,真正的原因是,行业标准是由少数垄断国内市场的奶企说了算,而不是中国乳业协会。
这是《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这篇网络文章所陈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事实上中国“乳业泰斗”魏荣禄、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丁棉等乳业权威专家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
伊利公司也曾发布公告称,仅2007年伊利就参与制订了生乳以及乳制品等14项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参与起草完成了《乳粉》《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干酪》等7项国家标准。
再看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2019年伊利和蒙牛两大常温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已经接近70%,形成了双寡头的行业垄断格局。
至此,众网友嗟叹: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别人还怎么玩?
参加过乳业国家标准制定的专家魏荣禄说,乳业国家标准最早做初稿时,蒙牛制定巴氏奶和超高温灭菌奶的标准,伊利制定原奶收购标准,光明制定酸奶标准,这对国家标准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来了,行业协会该不该让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在这中间要起到什么作用?
《企业观察报》从北京法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取的一份报告中知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上看,让水平领先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对于推动行业和企业进步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纵观全球顶级公司,无一例外是标准化的典范,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研发环保车型的同时,也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为汽车行业制定“可持续”生产模式的新标准。肯德基、麦当劳、丰田、沃尔玛、松下等世界闻名的公司也都在参与各自行业标准的制定。
“让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被监管。相比与发达国家,中国很多行业,包括乳制品行业,制定标准的过程不科学。”北京法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其报告中指出,具体表现在,标准的立项和制定中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价程序,缺乏标准的后评价及相应的跟踪反馈措施。这就给企业利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谋私利提供了空间。而行业协会的作用就是行业自律,对协会内各企业的不正当不合理行为进行监督、纠正。
那么,像伊利蒙牛这样占领了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乳企,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过程中,中国乳业协会有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呢?
现实告诉我们:没有。王丁棉说,中国乳业协会任由一些大企业降低行业标准,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大企业收购。这样,从奶源上就断了其他同行的路。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告诉《企业观察报》,行业龙头企业操控行业协会影响行业标准制定的问题可能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因为其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产品成本上的竞争,影响市场准入。另外,也不排除乳制品行业存在价格限制竞争协议,但是反垄断执法机构长期没有查处。类似的情况在多个行业存在,不只是乳业。
更加讽刺的是,同属于中国乳业协会的光明、三元食品、新希望、西域春、完达山等20多家乳企,面对乳业协会定下的无法改变的行业低标准,毅然选择另立联盟,均按照欧盟标准生产乳制品。他们把这个联盟称之为“不打算同流合污的以欧盟标准自律自救的中国乳业农垦联盟”。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无疑是在打中国乳业协会的脸,也让乳业协会看起来更像是某些大企业的家丁和傀儡。这真是中国乳业的怪现象。
乳业协会路子野
“乳业协会估计收了某些会员企业不少钱,才会这样不管不顾地出来为他们站台和纵容行业标准不进反退。”经济学者冯立果一句话说到了要害。
诚然,乳业协会不是仙,自然也是需要找钱来养家的。那么看看乳业协会是怎么赚钱的?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企员工告诉《企业观察报》,乳业协会的经费以会费为主,此外还有开展培训、信息咨询服务、编发刊物、接受政府委托进行调研而收取的费用,政府机构的拨款或某些企业和个人的赞助、捐赠等。
没错,打开乳业协会官网,首先看到的不是新闻或行业动态,而是广告。一个个滚动的大幅广告位,非常醒目,利乐、新巨丰包装、云浮市新金山生物科技、量子高科等公司的广告已经挂上了,并逐个推送,最后乳业协会还给大家留了个广告招商位。
乳业协会官网首页上还有一块会动的年会报名广告,时刻在屏幕中央滚动,方便报名。笔者点击进去看到了参加年会的收费标准:会员单位1200元/人,非会员单位1400元/人。不难看出,乳业协会倒是在如何提高网站广告招商位的点击率上下了不少功夫。至于这个价格贵不贵,读者自己衡量。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黎军曾撰文指出,收入多元化有利于行业协会增强经济实力,扩大服务范围。但是如果行业协会过分强调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就极易演变为假借行业自治之名追求狭隘的行业自利的行为。
事实上,自从中国有了行业协会以来,包括乳业协会在内的行业协会一直都没摘掉过“不务正业”的帽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实行政府机构改革,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国家取消社会组织分支机构的登记审批制,由社会组织自主设立。一夜之间,中国各种名目的行业协会与经济组织爆发式增长。
可是这些行业协会头上的诟病与骂名也就更多了。为什么?把业界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这么概括:与政府脱钩之前,行业协会是“滥用人事权、变相卖官、管理混乱、监守自盗等”;与政府脱钩之后,行业协会是“强制入会、摊派会费、收费谋私、垄断行业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同行的经营者们很少聚到一起,即使为行乐和消遣,其谈话的内容也是以共谋损害大众或者以某种阴谋诡计抬高价格而告终。”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行业协会这种组织具有天然的行业自利性,如果不对其加以限制,就会发生行业垄断和恶性竞争。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告诉《企业观察报》,事实上,近些年,中国行业协会这方面的问题已经频繁暴露出来了。中国乳业的情况如此,2013年查处的上海黄铂金价格操纵案,该案企业与行业协会人员也存在交集。
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行业协会的活动中有很多都是带有一定商业性质并且产生利润的,这就需要在立法和司法上对行业协会可能获得利润的行为及其利润所得的使用进行监管。这恰恰是中国政府针对乳业协会等行业协会所缺失的。
看看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以经费来源构成与中国比较接近的日本行业协会组织为例,在日本,根据1996年9月20日通过的《建立和指导非营利团体管理的标准》,公益团体可以进行营利性活动,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商业活动所得利润不应超过总收入的一半;二是该营利活动不能有损组织的社会信誉;三是该营利活动获得的超过正常管理活动费用的收入必须用于公益活动;四是营利性活动不可妨碍公益活动。
“客观上来说,像乳业协会这样的中国行业协会,大多数有自己的难处,比如说税费负担重,不少行业协会生存与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由于缺乏政治待遇,经济地位不高,社会不认可等原因,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但这些不应该成为他们破坏行业规矩的理由。”前述乳企员工说。
这个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的通知》,以规范整顿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乱收费问题。业内人士期盼,希望这个文件能够有效规范中国行业协会的行为,推动中国奶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