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新阶段 新格局 新启航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局长、党委书记

赵平

关于新阶段、新格局,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对新阶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阐述,特别是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我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厘清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方位,特别明确了新阶段党和国家制定发展路径、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些我们都经常学、不断地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把具体的工作落实好,结合实际做好企业。中煤地质总局是一支国家队,是共和国长子,落实好工作、做好企业,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不断思考和践行的一项工作。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这几年在不断做好央企的担当。第一,体现在中央企业“顶梁柱”和“压舱石”的国家队作用,要有责任和担当。我们按照整体要求和部署,做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具体改革工作,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章程。二是完善董事会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经营班子董事会建设,经营班子实现任用制契约化管理。三是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这几项工作都在按照安排正常进行。第二,发挥总局的优势,发挥主体作用、保障作用。一是资源能源安全保障;二是粮食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四是人民生命安全保障。第三,打造总局三大主业板块聚焦。原来是“6+1”产业布局,按照新阶段、新理念和构建新格局的要求,聚焦三大主业板块:一是地质勘察与矿业开发,二是地质环境与生态建设,三是地质工程与技术服务。建设透明地球、数字地球、美丽地球。第四,新技术研发、开发应用。这一块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经过一年多的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制造出对土壤扰动最小的深井环保钻机50米、100米;以青海木里矿区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包括贵州遇龙河全流域的治理;打造数字低碳、生态环境建设产业链。第五,加强产学研用,其他兄弟央企、国企、民企,包括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2021年12月12日在厦门成功召开了中国地质与金融高峰论坛,成立一百亿产业基金,助推地质环境、城市建设等更好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泉红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还有发展条件的变化提出来的,可以说是重塑我们国家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决策。我们提出再用三十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到以下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提升创新发展能力。首先要强调技术创新,争取突破一些难点和堵点,尤其是一些关键卡脖子技术。管理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成效,当然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持续推动企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创新方面,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弘扬至关重要。

二是注重提升开放发展能力。引导企业在继续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重视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积极探索发展新型贸易方式,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我们的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在积极练好内功的同时,高效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国际合作与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

三是注重提高融合发展能力。分两个层面讲,第一个层面是包括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大中小规模不同的企业。产业链前后的融合发展,通过这些融合和融通,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第二个层面,企业在国际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融合布局。企业应该在优化国际市场的同时,对国内产业区域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在一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比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包括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这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利用好这些战略,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企业自身的融合发展。

四是注重安全发展能力。“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我们一定要统筹好这一点,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企业要提高风险防控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建立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以及危机处理机制,实现风险防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动态化,提高风险管控工作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企业是我国经济的微观主体,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微观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经济发展最终要促进微观主体自我成长,它的自我成长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至关重要,但是最近它们确实面临很多困难——需求收缩、国内冲击、预期转弱。微观企业运作过程中对未来的预期是比较明朗的,但现在面临的是转型和成本的上升政策约束,经营困难。怎么样激活企业活力,首先帮企业在成本上面下工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成本,提出了降税降费,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面做了大量的政策设计,在营商环境塑造方面也做了铺垫。又稳又好保住主体,在收入端、成本端都做了一些政策设计。但是最关键的是如何逆转,或者稳住企业微观主体的预期。通过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正本清源,给企业的一些困惑和纠结指明方向,包括对于共同富裕的陈述、对资本规律的再认识、怎么样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眼下企业更重要的是稳住预期,让它能够有信心参与经济运作是关键。

除了政策和预期之外,还有一些更长期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困难下,如何才能发挥企业家精神,创造出未来,如何让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能够得以成长,这个活力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出来。总之,我认为它的关键在于需要从文化、制度、政策,包括一些资源上,来真正推动能够促进微观主体自我成长的一套环境。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

张秋生目前,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已经完成70%,这是从数量上说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的比例。但是国企改革发展不会因为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而收官,怎么能够把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入下去,是一个需要大家继续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对于国企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怎么能够在微观层面上建立起一套动力机制。这个根本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创新新时代,把握国企改革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第二是建立与完善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包括股权制度、授权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制度等。第三是在企业家层面上,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国有企业经理人的相关制度,包括选聘、任期、业绩考核、容错机制、薪酬福利、提拔晋升和融入体系的制度等。

我们党领导一切,党是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对国有企业更好地领导、更高效率地领导、更有成效地领导。

在探索规律之前,有三个认识。

第一是企业有企业文化。企业不同于机关、不同于事业单位、不同于军队,因为所有企业都是风险投资,企业是要冒风险的,企业负责人也是要承担风险的,国有企业也是一样。企业投资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是有投资就会有失败。国家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保障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下,如何领导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还是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二是国有企业管理也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国有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知识运用、是工商管理这个专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运用、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通过这样专业性的工作,发挥企业家精神,在市场开展竞争。同样,企业三百六十行,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产业周期、不同的知识,企业必须是在专业化的领导下来建立体制机制。

第三是企业有独特的法律框架。所有的行业都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遵守《公司法》《合同法》。企业跟国家机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国家机关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企业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让企业通过创新提升效率,让整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企业是盈利组织,投资一定会有盈利有损失。另外,过去国企改革这么多年,尤其是国资委成立,把原来的九龙治水变成在国资委领导下统一管理,这是继续要坚持的。